据最新一期《自然·通信》报道,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UTA)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对二维(2D)水凝胶进行编程,使其以空间和时间可控的方式进行扩展和收缩,形成复杂的3D形状,并实现运动。

研究人员表示,该技术可能改变柔性工程系统或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方式,其潜在应用包括仿生柔性机器人、人造肌肉(柔性材料可改变其形状或像人体肌肉那样响应外部信号而移动)以及可编程的物质。

UTA团队使用温度敏感、具有局部扩张和收缩率的水凝胶,并利用数字光4D(3D加时间)打印方法对水凝胶进行空间编程,使其响应温度变化膨胀或收缩。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在一个步骤中同时打印多个3D结构,然后使用数学方法对结构的收缩和膨胀进行编程,形成3D形状(如马鞍状、皱褶和锥体)及其方向。

研究人员还开发了基于模块化概念的设计规则,以创建更复杂的结构,包括具有编程顺序运动的仿生结构,这使得形状更为动态以便在空间中移动。研究人员还可控制结构改变形状的速度,从而创建出更为复杂的类似于鱼儿水中游的连续运动。

研究人员称,与传统的增材制造不同,数字光4D打印方法允许同时打印多个定制设计的3D结构。最重要的是,该方法非常快,打印时间不到60秒,因此具有高度可扩展性。UTA创建的可编程3D结构方法有望为生物机器人和组织工程开辟许多新途径,该方法的应用速度和可扩展性将使其成为未来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独特工具。

总编辑圈点

水凝胶,一种能吸收并保持大量水分又不会溶解于水的亲水性网状高分子溶胀体。我们平时吃的果冻,敷的部分面膜,都跟它有关。在科研人员的“圣手”下,它成了一种聪明的材料,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自动变为所需的形状。4D打印方法速度快、可扩展性强,给能72变的水凝胶更多施展身手的空间。它可以植入人体器官组织,可以用来制造生物机器人,在人体内完成复杂任务后,它还能悄无声息地功成身退。虽然这些都还处在实验性概念阶段,但也进一步彰显了4D打印的革命性潜力。


相关文章

科学家在太阳大气波动研究方面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并结合其他地面和空间望远镜的数据,针对太阳大气中准周期快摸波列的产生过程以及运动学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准周......

新型“水凝胶”扩充疫苗储存温度,挽救50%被浪费的疫苗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的疫苗都需要冷藏保存,这使得运输疫苗工作变得困难且昂贵,偏远地区尤为如此。对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解决方案,而一组来自瑞士的科学家近期公布了一项新技术,似乎颇有希望。为了产生免疫反应......

一款有助于慢性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水凝胶问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王进义教授团队青年教师涂琴博士与该校动物医学院教授华进联团队合作,研发出一款负载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冻干粉功能的水凝胶,它可用于慢......

ScientificReports:在水凝胶中平面嵌入多个3D细胞模型

类器官或类肿瘤(统称为微组织)是一种复杂的体外三维(3D)细胞模型,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重视。与二维(2D)培养物相比,三维细胞模型能更好地实现与生理有关的组织功能、结构和界面,有利于全息影像学和药物筛......

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感知用类皮肤水凝胶传感器新研究

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CDCR)是重要的软体机器人,具有结构轻巧、安全和自由度高等特点,能够基于其自身的柔性和可拉伸性产生大幅度弯曲、扭转变形等动作,因此它可在狭窄和复杂的环境中很好地工作。目前,CDC......

科学家开发出具有光热抗菌活性的可注射粘合剂

为促进细菌感染伤口的愈合,开发具有自愈能力、形状适应性强等特性的多功能可注射粘附水凝胶是路径之一。近日,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珊、徐安定、薛巍团队开发形成了一种可注射粘合剂——自修复多动态键交联水凝胶......

科学家提出设计形状记忆水凝胶的通用策略

智能高分子生物材料,尤其是那些具有缺陷适应性和植入人体潜力的材料,是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的重点。最近,来自葡萄牙阿威罗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报告了一种通用且简单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将非热响应水凝胶转化为具有形......

空气中取水,沙漠里种菜;这种新技术功不可没

WEC2P系统示意图 图片来源:RenyuanLi 太阳能电池板连接到一个植物生长箱,其中有60颗菠菜种子。图片来源:RenyuanLi沙特阿拉伯科学家利用一种独特的水凝胶,发明了......

新型纳米纤维气凝胶可有效吸收交通噪声

交通噪声一直被认为是最烦人的污染之一,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近日,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印霞、斯阳、丁彬联合团队开发了一种分层结构的弹性陶瓷电纺纳米纤维气凝胶,可有效吸收交通噪声等低频......

科学家开发一种可促进肌腱愈合的新型强力水凝胶粘合剂

肌腱损伤是一种常见病,损伤后肌腱功能无法完全恢复,并常伴有组织炎症和退变等并发症。虽然外科、康复、移植和药物等疗法已被用于治疗肌腱损伤,但肌腱愈合失败和持续疼痛等治疗缺陷仍然存在。近日,哈佛大学研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