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21 13:26 原文链接: 采取严格有效措施将外来入侵物种挡在门外

  我国大陆于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的黑松上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当时仅在1省1市1区发生,病死树仅256株。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松材线虫病疫情已扩大到12个省区,累计致死松树3500多万株,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间接损失高达250亿元。目前疫情已逼近黄山等著名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重点生态区域,并已对我国大面积松林构成了严重威胁。

  这是我国遭受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危害的一个缩影。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润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警告说,我国目前生物入侵形势十分严峻,数十种有害生物为害猖獗,数百种危险生物敲击国门,数千种生物输入翘首以待,必须采取严格有效的措施,将外来入侵物种拒于国门之外,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外来入侵物种造成严重危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

  生物入侵是全世界范围的生态学现象。外来物种越来越多地对本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入侵物种的数量和范围越来越大,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

  外来物种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一定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如牛、马铃薯、西红柿、玉米、刺槐、火炬树等,对我国来说都是外来物种。

  很多外来物种对人类来说是有益的或者不可或缺的。然而,外来物种中那些对当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的外来物种,被称为“外来入侵物种”(简称“入侵种”,也即“入侵生物”)。对于入侵生物而言,特指那些有害的外来物种。外来物种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就称为生物入侵。

  入侵生物可破坏生态平衡,加速物种灭绝,毁灭农业生产,影响国际贸易,危害人类生命,威胁国家安全。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遭受过或正在遭受外来入侵生物的严重危害,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中国等受害最重,尤其是一些岛屿国家。据统计,美国因入侵物种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1370亿美元。原国家环保总局2004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外来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的损失为12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36%。

  数十种有害生物为害猖獗,数百种危险生物敲击国门,数千种生物输入翘首以待,形势严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陆外来入侵物种多达280余种,其中昆虫和木兰是主要的入侵动物和入侵植物类群,分别占入侵种总数的25%和40%;美洲和欧洲是我国外来种最主要的来源地(原产地),分别占我国入侵种总数的53%和25%。

  此外,我国外来入侵物种数量也在迅速上升。以我国农业外来入侵病虫害为例,上世纪70年代发现1种,80年代发现两种,90年代发现10种,从2001年至今发现新的外来入侵种20余种,种类上升的速度惊人,外来入侵物种危害范围进一步扩大。

  许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入侵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水葫芦、薇甘菊、松材线虫、美洲斑潜蝇、马铃薯甲虫、稻水象甲、红脂大小蠹、美国白蛾等,这些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500多亿元人民币。生物入侵一旦成功,控制费用也非常巨大,仅对美洲斑潜蝇的控制费用,我国每年就需要4.5亿元。

  建立起法律法规、机构体制、费用投入、科技支撑和公众教育等各方面的防御和控制体系,将外来入侵物种拒于国门之外。

  防止入侵生物进入是预防生物入侵的关键。2007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就规定了435种(属)生物属于禁止进入我国的危险性有害生物,进入我国的任何贸易产品和旅客等,都不允许携带这些物种,这个名单比1992年7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的84种,增加了4.4倍。

  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于2003年和2010年公布了两批重要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共35种,同时部署了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对入侵生物的调查、监管与控制工作。为控制农业入侵生物,农业部近年来部署了全国植保工程、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以及水果非疫区建设等重大规划,国家林业局也加大了对林业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力度。

  为了解决控制入侵生物的技术难题,我国也加大了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与研究力度。中国科学院、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质检总局、环境保护部、科技部等都在控制和研究外来入侵物种方面进行了重点布局,并成立相关专业机构、部署重点研究项目等。国家973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公益性行业专项等相继启动,都在对相关重要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张润志指出,预防和抵御生物入侵,是关系到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从法律法规、机构体制、费用投入、科技支撑和公众教育等各方面进行布局和加强。

  目前我国在外来生物入侵防范方面的法律保障体制不够完善,相关部门缺乏协调机制,在外来入侵物种鉴定、预警与控制缺乏统一部署,致使外来生物得以在部门工作的“缝隙”间扩散蔓延,造成严重后果,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总体协调部门来解决。

  张润志说,要建立入侵生物的国家管理体系,避免和减少由于入侵生物造成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多年来我国入侵生物一个接着一个,但每次发生生物入侵,相关主管部门总是由于没有及时防控经费的支付而丧失及时的控制良机,这也是多年来我国入侵生物逐渐增多、发生面积逐渐加大而危害越来越严重的重要原因。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入侵生物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深入开展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普查,开发快速检测和早期诊断技术研究并建立潜在外来入侵生物的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系统体系,开拓紧急扑灭、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与生态修复等新技术,建立有效的阻断与扑灭技术体系和可持续治理的综合防御与控制体系,构建植物疫情应急控制与公共危机处理技术及程序等,都非常必要。

  “此外,加强科普宣传,使公众能够认识到由于自己无意间从国外带回的几个可能携带危险害虫地中海实蝇的水果,就有可能避免引发我国整个水果产业的严重损失,这样生物入侵发生的概率就会大为降低。”张润志强调说。

相关文章

大气所在植物个体资源竞争与群体结构特性分析研究中获进展

生态系统是复杂的动态平衡系统。一方面,植物个体一直处在生长变化中,个体间差异巨大,且邻近个体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资源竞争);另一方面,由大量个体组成的植物群落一般具有稳定的结构特征(如林冠......

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站“智慧”守护“地球之肺”

被誉为“地球之肺”的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碳库”资源。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如何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守护好、利用好森林资源,......

中国碳卫星可观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及净碳通量

过去十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平均每年6‰增速持续升高,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是中国科学院昨天在京发布的《全球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简称《全球碳排放与碳收支......

草地退化导致的长江源区水土流失问题存在区域差异

2023年江源综合科考队员25日向记者介绍,他们开展的一项模拟试验发现:草地退化土壤裸露将导致长江源区水土流失风险大幅增加,并呈现明显区域差异。相关研究成果将为长江源区水土流失差异化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深海采矿影响海洋生态环境,该如何治理?

上周,由于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未能达成协议,导致国际水域海底采矿环境法规(以下简称环境法规)最终。观察人士对此表示担忧:针对电动汽车行业所需金属的采矿作业,可能会在不受监管的情况下展开。研究人员也......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科技合作对话会议成功召开

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克罗地亚等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务实合作,做实做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领域创新主体交流平台,6月15日,首届中国—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科技合作对话会议在成都成功召开。作为“中国—......

每周有超100万行代码在开源AI领域创建

·LFAI&Data在2018年开始做AI开源生态系统时,只有大约70个项目被认为是关键项目,而现在已经增加到了350个。这些项目提供了超过6亿行代码,可供任何人选择、使用。·比如某银行,全国......

以色列科学家为珊瑚寻找最后的栖息地

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加剧,预计到2030年,全球接近60%的珊瑚将会死亡。在以色列南部、红海亚喀巴湾之滨的城市埃拉特,当地......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固碳能力持续增强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总面积约为146万km2,主要分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由于高海拔、寒冷、半干旱气候、强烈的太阳辐射、贫瘠的土壤以及短暂的生长季等,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且敏感......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碳封存能力年增114万吨

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获悉,该所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马耀明研究员等联合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科研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一项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