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13 14:34 原文链接: 参与国际同行评议,咱们还得加把油

  中国学者很少参与国际同行评议吗?根据最新一项全球规模的调研,答案为“是的”:2013~2017年,中国学者的论文发表量占13.8%,但同行评议贡献量仅有8.8%。

  近日,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教授孙学军就此在科学网发表博文,引发研究人员热议。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直截了当表示:“国内学者不参与国际同行评议,这相当于在国际比赛中放弃当裁判。”其他几位具有多年审稿经历的采访对象也都表达了类似观点。

  为什么我们参与国际同行评议积极性这么低?学术共同体是否需要更多中国学者参与其中?

  审稿不积极,积极有目的

  这项调查涉及全球11000名科研人员,由一家帮助学者标记审稿等学术贡献的网站Publons组织完成。调研报告中比较并强调了中国学者的贡献和影响:论文发表量越来越大,但在同行评议的贡献方面远远落后。

  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马军认为,自己属于比较积极的审稿人,但兼任国际期刊编辑后发现,很多国内学者对审稿邀请回复并不积极,“甚至很多人连论文链接都没有触发就拒绝了,这就欠缺了基本的学术礼仪”。

  接受本报采访的期刊编辑纷纷表示,曾遇到国外年轻学者主动发邮件来,申请参与审稿的情况,国内学者却鲜有类似举动。国内有些教授一看到是审稿邀请,甚至会直接当成垃圾邮件处理。

  也有一些积极的审稿人。有人主动要求多派一些审稿任务,是为了在申请绿卡时突出自己的学术贡献。有人是为了“卖私货”,什么稿件都不拒绝,审稿意见也都比较正面,但审稿意见中会夹带自己的论文,要求作者引用。马军表示,对于前者会如实反馈情况,后者则会直接拒绝。

  虽然各有其因,但总体缺乏敬业精神

  关于“不愿审稿”的原因,Publons联合创始人安德鲁·普雷斯顿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可能有语言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审稿贡献在我国未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因而中国学者更愿意花精力去做研究及发表论文。

  但在马军看来,语言并非主要阻碍因素。“因为专业词汇就那么些,编辑也是根据你的已发论文情况联系审稿的”。他表示,“可能是一些审稿人脱离学术一线,发表的文章大多只是挂名,涉及的物理背景、数学推导过程都可能看不懂了。”

  “写论文可以找人帮你改,写审稿意见不行吧!”孙学军也提出了审稿能力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许多学者缺乏敬业精神,所做学术工作多数是具有功利性和任务性的,对获得国际学术圈认可也不热衷。客观方面,国内学术机构对国际同行评议贡献的认可度较低,导致学者不愿意浪费时间给杂志“白帮忙”。

  但显然,参与同行评议并非“做无用功”,甚至在几位受访者眼中是收获颇丰。

  普雷斯顿认为,通过同行评议,中国学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领域最新的科研进展,还可以通过这一学术活动建立自己在全球的科研学术网络,有益于建立未来的合作关系。更重要的是:“中国审稿人意见出现越多,越有利于提高整体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有过积极审稿经历的作者,其投稿也会得到更多修改机会。

  “将自己的期刊审稿情况放进简历里,至少能证明你是一线科研工作者,同时是个乐于奉献的人。”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喻海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参与国际同行评议是一线科研工作者的义务。“如果科研工作者都不愿意评审他人论文,有一天他自己的论文可能也没有人愿意去评审。”

  越高参与度,越多话语权

  据Publons的调研,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学者平均每提交一篇文章,就要参与审稿近2次。而在中国、巴西、印度、波兰等地,这一比例仅为0.6。

  “国际同行评议参与度低,这个问题应当重视起来。成为裁判,掌握更多国际话语权,人家才会更尊重你,你也有更多机会展现自己的工作。”孙学军分析说,“下次你去投稿,至少不会因为别人不懂或是不了解你的工作而产生‘误伤’。”

  “我们的国际化视野体现在哪?就是中国人去当审稿人、去国际期刊当编辑,这是一个发声的机会。”马军强调,鼓励参与审稿是未来趋势。

  普雷斯顿表示,中国科学家正成为重要的学术力量,全球学术共同体需要中国学者参与到同行评议这项重要的学术活动中。

  美国是将审稿当做学术贡献的组成部分,其接纳技术移民时,几个主要参考指标就包括审稿经历及论文、学术机构职务、学术会议报告等。孙学军建议从政策层面对学者参与国际同行评议有所引导。

  国内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已经开始与国际接轨。如将审稿计入工作量,或要求学科负责人承担学术兼职工作,考察其审稿、期刊编辑经历等。马军透露,还有单位会对审稿、同行评议工作予以物质奖励。

  “不过这些工作本就是科研人员义务,不必过度物质化,给不给奖励都没关系,以防变味儿。”马军提醒,“通过同行评议获取国际学术圈的认可,这本身就是种荣誉。”

相关文章

2019·中国GI(血糖生成指数)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

9月17日,“2019·中国GI(血糖生成指数)国际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北京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主办,全国特殊膳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新食品资源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

参与国际同行评议,咱们还得加把油

中国学者很少参与国际同行评议吗?根据最新一项全球规模的调研,答案为“是的”:2013~2017年,中国学者的论文发表量占13.8%,但同行评议贡献量仅有8.8%。近日,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教授孙学军......

中国研究人员最终获准参加美天文会议

美国航天局禁止中国人参加天文会议的风波暂告一段落。一名曾被拒绝与会的旅美中国研究人员10月22日告诉新华社记者,美航天局已通过了对他的安全审查,这意味着他可以参加会议。美航天局同日也证实,最初被禁止参......

阿联酋举办第15届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会议暨展览

阿布扎比11月11日电(记者安江马锡平)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会议暨展览11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国家展览中心拉开帷幕,在为期四天的会议和展览期间将有来自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600家......

LifeTechnologies参加2012中国食品安全国际研讨会

2012年10月22日,中国食品安全国际会议(ICMSF)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会议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主办,是国内第一个以食品微生物为主要讨论内容的国际会议,又恰逢国际......

高能量密度物理国际会议在京举行

10月18日,“高能量密度物理国际会议”在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举行。来自美、英、德、法、日、中等国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中科院院士贺贤土、张杰和张维岩担任会议共同主席。据悉,会议围绕高能量密......

中科院成功支持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8届大会

8月21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8届大会(IAU2012)在北京开幕。经过两年发展而日臻成熟的中科院国际会议服务平台在会议网站(http://www.astronomy2012.org/dct/pag......

阿兹海默症协会国际会议发布研究进展报告

7月14日至19日在温哥华举行的2012年阿兹海默症协会国际会议(AAIC®2012)上公布的新研究结果涵盖了阿兹海默症和痴呆症各方面的研究,包括病因、风险因素、发现和诊断、治疗以及预防。阿兹海默症协......

德班气候大会今日开幕各方积极表态热身

南非滨海城市德班街头迎接气候变化广告人民网德班11月28日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大会当地时间28日上午将在南非东部港口城市德班国际会议中心开幕。记者在德班海滩上看到,游人如织,人们......

灾害风险综合研究国际会议在京开幕

10月31日,由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等单位承办的灾害风险综合研究国际会议(IRDR2011)在北京开幕。大会以“灾害风险:科学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