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散发性结直肠癌病例中,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包括基因组的改变和形态学的改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类肠道微生物组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更多的科学研究试图从粪便中分析肠道菌群的特点,以期找到有关肠道微生物与结直肠癌的线索。今年4月,两个科学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同期发表两篇论文,分别从近千份人类粪便样品中找出了可以用于预测结直肠癌的肠道菌群特征。研究团队发现,尽管两项研究的数据来自不同国家、环境及饮食习惯的人群,但肠道微生物组在结直肠癌发生时有着一致的特异性变化。

  近日,来自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大规模粪便样本宏基因组和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结直肠癌不同阶段肠道微生物组的具体变化,并发现特定肠道微生物的增加可能与结肠直肠癌相关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如粘膜内癌和息肉样腺瘤。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这些特定的宏基因组和代谢组学标志物可以帮助区分结直肠癌病例和健康样本。大队列多组学数据进一步表明,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的变化发生于结直肠癌发展的早期阶段,或具有重要的病因和诊断意义。相关研究于6月7日发表于Nature Medicine,题为“Metagenomic and metabolomic analyses reveal distinct stage-specific phenotypes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colorectal cancer”。

图1. 结直肠癌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微生物和代谢组学改变

  “我们认为,结直肠癌从根本上不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也是一种微生物疾病,”论文通讯作者Shinichi Yachida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存在于结直肠癌发展的早期阶段,这可能为该疾病提供重要的诊断和致病线索。”

  具体而言,研究人员对616名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大样本人群进行了粪便宏基因组和代谢组学研究,以评估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产物的分类和功能特征。研究人员发现,在多发性息肉样腺瘤和粘膜内癌的病例中,除了更晚期的病变外,微生物组和代谢组变化也很明显,并发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微生物组升高模式。首先,具核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 nucleatum spp.)的相对丰度在粘膜内癌中至晚期持续显著升高(P< 0.005)。其次,在多发性息肉样腺瘤和/或粘膜内癌中,极小阿托波氏菌(Atopobium parvulum)和龋齿放线菌(Actinomyces odontolyticus)显著增加(P< 0.005)。代谢组学分析显示,粘膜内癌支链氨基酸和苯丙氨酸显著升高(P< 0.005),而包括脱氧胆酸在内的胆汁酸在多发性息肉样腺瘤和/或粘膜内癌中显著升高(P< 0.005)。此外,研究人员最后确定了用于区分粘膜内癌和健康对照组的宏基因组和代谢组学标记物。

图片.png

图2. 癌症不同阶段的特异性分类学特征

图片.png

图3. 肿瘤早期阶段代谢组变化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结肠直肠癌与肠道微生物组中某些因素的增加以及癌症相关生物有关,”论文共同通讯作者Takuji Yamada说到,“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探索个体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与肿瘤特征之间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微生物组在结直肠癌发展中的作用。”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结直肠癌已是我国第三高发恶性肿瘤。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但结直肠癌从癌前病变(腺瘤)发展到恶性病灶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是少数能通过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的恶性肿瘤之一。如果在以上几项研究的基础上,未来通过粪便样品检查肠道微生物学特征就可以预测结直肠癌的发生,那么既可以减少肠镜筛查时的痛苦,也有望获得早发现、早治疗的机会。

  这项最新研究为结直肠癌的发生、预防、筛查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也期待,未来全世界科学家能够利用肠道微生物标志物,开发出新型、侵入性更低的诊断或筛查技术,造福人类健康。

  参考资料:

  1. Metagenomic and metabolomic analyses reveal distinct stage-specific phenotypes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colorectal cancer

  2. A gut feeling: Microbiome changes may mean early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相关文章

国产手术机器人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安全有效

前不久,SurgicalEndoscopy杂志发表了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等团队的一项国产手术机器人与达芬奇机器人系统Xi在机器人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前瞻性、多中心、非劣效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

朱为宏院士团队光敏化学产品工程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为宏团队联合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AndrewCooper团队、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李小波团队,在光敏产品......

天津大学针对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取得新突破

日前,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英才副教授吕春婉团队成功研发新型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药物,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纳米》。结直肠癌潜伏期长、死亡率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顽症。在诸多疗法中,免疫疗法被认为......

天津大学针对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取得新突破

日前,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英才副教授吕春婉团队成功研发新型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药物,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纳米》。结直肠癌潜伏期长、死亡率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顽症。在诸多疗法中,免疫疗法被认为......

Cell:某些遗传性眼病中的视力丧失可能是由于肠道细菌进入眼睛引起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中山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南华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小鼠中发现,某些遗传性眼病中的视力丧失可能是由肠道细菌引起的,而且可能可以通过抗菌剂治疗......

CancerDiscov|结直肠癌分子亚型的表观遗传基础和特征转录因子

北京大学汤富酬及周鑫共同通讯在CancerDiscovery(IF28)在线发表题为“Single-cellchromatinaccessibilityanalysisrevealstheepigen......

Gastroenterology|片仔癀新作用!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发现​片仔癀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

片仔癀(PZH)是一种公认的传统药物,对炎症和癌症有有益的作用。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PZH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对结直肠癌(CRC)的化学预防作用。2023年9月11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在Gastro......

欧盟就叶酸的可耐受摄入量上限的修订发表科学意见

近日,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发布.2023.8353号文件,就叶酸的可耐受摄入量上限(UL)的修订发表科学意见。主要内容为:(1)评估内容。应欧盟委员会(EC)的要求,欧洲食物安全局营养、新食品和......

经常暴饮暴食?肠道微生物群在作怪!

暴饮暴食症(OD)患者通常表现出对可口食物的渴望。对暴饮暴食的控制减少通常会导致过度偏好高能量和美味的食物,以及在短时间内过度进食。这可能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饮食和压力是OD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在......

结直肠癌“脂肪酸成瘾性”的潜在机制获揭示

近日,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张海鹏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研究员李凯团队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研究员邢帆团队在肿瘤脂肪酸成瘾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揭示了结直肠癌“脂肪酸成瘾性”的潜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