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世界人口提供了约20%的能量摄入和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我国是小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培育高产小麦品种,不断提高小麦产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穗长和穗密度作为重要的穗相关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因此鉴定、验证和克隆穗长和穗密度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或基因对于解析它们的遗传机制,培育高产小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解析小麦穗长和穗密度的遗传机制,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龙海研究团队利用川麦42×科成麦1号的DH群体(CK1)和川麦42×川农16的RIL群体(CC)在多个环境中进行QTL定位。其中川麦42是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杨武云研究员利用人工合成小麦的培育优良小麦品种,具有产量高,抗条锈病能力强等优点。相比于川麦42,科成麦1号和川农16穗长较短,穗密度较高。基于3年2点5个环境的表型数据,共鉴定到34个穗长和穗密度的QTL,其中6个主效QTL在超过4个环境中被稳定检测到,解释了7.13-33.6%的表型变异。这些主效QTL位于染色体5A和6A上的两个基因组区域,分别被命名为QSc/Sl.cib-5A和QSc/Sl.cib-6A。两个主效QTL对穗长和穗密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加性效应。此外通过开发与之紧密连锁的KASP分子标记,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中进一步验证了QSc/Sl.cib-5A和QSc/Sl.cib-6A。比较分析结果表明,QSc/Sl.cib-5A不是春化基因Vrn-A1和基因Q;QSc/Sl.cib-6A可能是新的穗长和穗密度位点。效应分析结果显示,QSc/Sl.cib-5A和QSc/Sl.cib-6A对其他产量相关性状包括株高、千粒重和粒长均具有显著的影响。此外,基于基因表达模式、基因注释、直系同源分析和序列差异分析,TraesCS5A01G301400和TraesCS6A01G090300被认为是QSc/Sl.cib-5A和QSc/Sl.cib-6A可能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鉴定到的主效QTL和开发的KASP分子标记为后续穗长和穗密度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有助于小麦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该结果以“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wo major QTLs for spike compactness and length in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showing pleiotropic effects on yield-related traits”为题在农林科学Top期刊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上发表(DOI:10.1007/s00122-021-03918-8)。四川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生李涛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龙海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魏育明教授团队和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杨武云研究员团队对本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感谢中国农科院作科所高丽锋老师提供了55k芯片数据,感谢小麦研究联盟多组学网站整合的研究工具为本研究引物设计和数据分析提供了便利。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6YFD0100102)、四川省农作物分子育种平台项目(2016NZ0103)、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 (2020YFSY0049)、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XDA08020205)以及四川省麦类作物育种攻关项目(2016NYZ0030) 的资助。

  图1、川麦42、科成麦1号和川农16的株型和穗型

 

 图2、CK1和CC群体中穗长和穗密度在多环境的频率分布

  图3、QSc/Sl.cib-5A和QSc/Sl.cib-6A在定位群体中的遗传效应

  图4、QSc/Sl.cib-5A和QSc/Sl.cib-6A在CK1群体中对穗长和穗密度的叠加效应

  图5、QSc/Sl.cib-5A和QSc/Sl.cib-6A对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图6、不同遗传背景验证QSc/Sl.cib-5A和QSc/Sl.cib-6A

  图7、QSc/Sl.cib-5A和QSc/Sl.cib-6A与前人研究结果的比较


相关文章

应激诱发仔猪肌肉生长阻滞分子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免疫应激普遍存在于断奶仔猪饲养环节,会导致仔猪肌肉蛋白质降解和生长阻滞,最终严重影响肥育阶段产肉率和肉品质,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有效缓解仔猪免疫应激是当前养猪生产亟待解决......

研究发现蛋白质摄入过量不利于动脉健康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摄入过量的膳食蛋白质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研究结果发表在19日的《自然·新陈代谢》杂志上。该研究结合了小型人体试验、小鼠实验和培养皿中的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当膳食......

Nature: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项技术,它是核心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大型模型的层出不穷,AI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面对这一浪潮,人们不禁好奇: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子?为了解答这一问题,《Nature》杂志发布了未来的一年里,将密切关注......

替代性蛋白质或为碳减排开辟新天地

荷兰科学家研究认为,到2050年,用替代性蛋白质取代50%的动物产品,可以腾出足够的农业用地生产可再生能源(其能量相当于今天的燃煤发电),同时从大气中去除大量二氧化碳。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环境科学期刊《......

Nature发布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大技术,首位中国科学家成果入选

2024年1月22日,《自然》发布了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大技术——大片段DNA插入、人工智能设计蛋白质、脑机接口、细胞图谱、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3D打印纳米材料和DeepFake检测。七大技术中,生......

安捷伦推出全新ProteoAnalyzer系统

自动化平行毛细管电泳系统可简化蛋白质分析2024年1月17日,北京——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今日宣布在第23届PepTalk会议期间正式发布用于蛋白质分析的新型自动化平行毛细管电泳系统——A......

机器人改造蛋白质速度超过人类

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个能对蛋白质进行工程改造的人工智能(AI)驱动的全自动机器人。研究结果是对无需人类干预的蛋白质设计和构建的一次概念验证。相关研究1月12日发表于《自然—化学工程》创刊号。蛋白质在所有......

支架蛋白CRIP1参与蛋白质稳态调控机制被阐明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郝牧研究员、邱录贵主任医师团队在eBioMedicine杂志发表论文,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支架蛋白CRIP1参与自噬、蛋白酶体活性等蛋白质稳态......

几周内或能完成半年任务?AI无需人干预设计新蛋白质

《自然·化学工程》创刊号1月12日发表一项研究,报道了一个能对蛋白质进行工程改造的、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全自动机器人。研究结果是对无需人类干预的蛋白质设计和构建的一次概念验证。蛋白质在所有生命形式......

我国学者首次利用AI方法准确模拟蛋白质“光学指纹”

安徽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叶盛教授、孙长银教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俊教授等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利用人工智能、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方法,高效准确地模拟了完整真实蛋白质的AmideⅡ区域红外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