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02 17:26 原文链接: Science:灵长类动物胚胎发育之谜

  原肠胚形成(gastrulation)是发育中的里程碑事件,它涉及早期胚胎发生中出现的一系列复杂的分子、物理和能量重塑转变。不同物种间的这种转变过程各不相同,导致地球上动物形态的多样性。由于技术和伦理上的限制,灵长类动物原肠胚形成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尚不清楚。缺乏处于原肠胚形成阶段的灵长类动物胚胎样品限制了科学家们对灵长类动物中这一关键事件的理解。

  近期,人类胚胎在体外培养了12到13天。许多政府和国际组织建议不要让人类胚胎在体外培养超过14天。因此,有理由期待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胚胎模型系统的分析将阐明原肠胚形成机制,并有望阐明人类发育以及早期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过程异常如何导致发育缺陷和疾病。

  猴子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可靠的研究人类生理和病理事件的动物模型,这是因为它们在基因组和形态学特征上与人类高度相似。在两项新的研究中,我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体外培养(in vitro culture, IVC)系统来研究食蟹猴胚胎植入后发育到原肠胚形成阶段和超过原肠胚形成阶段(受精后第9~20天)。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11月15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分别为“In vitro culture of cynomolgus monkey embryos beyond early gastrulation”和“Dissecting primate early post-implantation development using long-term in vitro embryo culture”。

  在第一项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在受精后长达20天的时间内支持食蟹猴胚胎在体外培养的系统。通过将组织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与单细胞RNA测序(RNA-seq)分析相结合,他们发现这些体外培养的猴子胚胎的发育超过了早期的原肠胚形成阶段,并概述了灵长类动物体内胚胎植入后早期发育的关键事件。

图片.png

猴子胚胎在体内培养超过原肠胚形成阶段,图片来自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x7890。

  他们利用这种体外培养系统将食蟹猴囊胚(blastocyst)与成熟囊胚腔(blastocoel)一起培养(受精后7~8天)。在受精后第13~14天,有~27.7 ± 3.2%的这些体外培养的胚胎(以下称IVC胚胎)出现双层胚盘(bilaminar disc)样结构(n = 167, 26个实验)。在受精后第15~16天,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这种双层胚盘状结构。一些胚胎在体外成功发育到受精后第20天。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免疫荧光染色证实这些IVC胚胎概述了体内早期胚胎植入后发育的主要特征:上胚层(epiblast)细胞谱系(OCT4+, NANOG+)和下胚层(hypoblast)细胞谱系(GATA6+)的分离;羊膜和卵黄囊腔的形成;推测的原始生殖细胞(SOX17+, TFAP2C+, BLIMP1+)的出现;前后轴的建立(OTX2+细胞的不对称定位);和原肠胚形成(原肠胚形成细胞:T+/OCT4+,VIMENTIN+/T+/OCT4+)。

  再者,单细胞RNA测序(RNA-seq)分析显示这些食蟹猴IVC胚胎在基因表达谱和细胞类型方面与体内的食蟹猴胚胎相类似,包括推测的顶叶滋养层细胞(parietal trophoblast)、胚外间充质细胞、植入后早期上胚层细胞(E-EPI)和植入后晚期上胚层细胞(L -EPI)、腔内内胚层(visceral endoderm)细胞、卵黄囊内胚层细胞、早期原始生殖细胞(E-PGC)、早期原肠胚形成细胞(early gastrulating cell, E-Gast)、晚期原肠胚形成细胞1(L-Gast1)和晚期原肠胚形成细胞2(L-Gast2)、早期羊膜细胞(E-AM)以及晚期羊膜细胞1(L-AM1)和晚期羊膜细胞2(L-AM2)。

  在第二项研究中,来自我国昆明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体外培养系统,它能够在实验室中研究灵长类动物胚胎的生长过程,同时也能帮助研究人员首次观察到胚胎关键发育过程中的分子细节。这项研究是在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细胞中进行的,其对于人类早期发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提供早期胚胎发育的信息,并提供关键信息来改善人类再生医学的研究进度。

  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所的研究者Weizhi Ji表示,为了理解灵长类动物原肠胚形成过程背后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他们三年前就开始进行了猴子的胚胎培养实验,基于前期研究基础,他们很快实现了目标,这就有望未来帮助人们揭示人类胚胎植入后发育的一些未知信息。文章中,他们想深入研究原肠胚形成的具体过程,当发育中的胚胎转化成为原肠胚结构时这一过程就会发生,原肠胚会演化成为后期胚胎的组织和器官;其中一层会发育成为肺、胃肠道和肝脏;另一层会发育成为心脏、肌肉和生殖器官;第三层将会发育成为皮肤和神经系统;然而,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在灵长类动物机体中驱动这一过程的细胞和分子因素,这主要是由于研究人员对早期胚胎获取有限所导致的。

  这些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出灵长类胚胎并对其发育过程进行研究,并且希望每天能够监测胚胎,观察其形状、大小和迁移模式,以及灵长类动物胚胎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如何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为了更好地理解关键的转化过程,他们对此前建立的一种胚胎培养步骤进行修饰来让早期的灵长类胚胎在实验室条件下发育20天。通过这种新的方法,他们,培养的胚胎中的细胞能够显示出通向原肠胚每一层的清晰的发育轨迹,同时研究结果还能揭示胚胎发育所需的一些分子细节;这些数据或能作为一种资源来帮助延长胚胎培养的时间超过20天,以便更好地研究干细胞的分化/特化过程。

  这项研究还阐明了对灵长类动物胚胎发育非常关键的调节网络和信号通路,相关研究结果或能帮助科学家们开发更好的策略来在实验室条件下分析灵长类动物在健康和疾病状况下的早期发育特性。

  总之,这两项研究建立了一种体外培养系统,它可以支持食蟹猴胚胎在体外的发育超过早期原肠胚形成阶段。这些IVC胚胎概述了体内的灵长类动物胚胎在植入后早期发育的许多关键事件。这种猴子体外培养系统为在未来研究早期胚胎发生的灵长类动物特有的分子特征和机制提供了一种平台,这些分子特征和机制可能与早期发育中出现的人类疾病有关。


相关文章

新摄像技术能展现动物眼中的世界

来自英国和美国的研究团队发明了一项技术,可让人们看到动物眼中的世界。这项技术通过硬件和软件相结合来制作图像和视频,准确地展示出蜜蜂和鸟类等动物所看到的颜色。相关论文发表在23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

Nature:新研究定量确定发育中的胚胎内的细胞基因活性变化的细节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技术,可以定量确定斑马鱼胚胎中发生的基因活性变化,这些变化是对关键基因的特定编辑做出的反应。这种方法可以定量确定数千个胚胎中数百万个细胞在发育过......

海关总署发布防止荷兰蓝舌病传入我国的公告

近日,海关总署发布农业农村部公告2023年第140号(关于防止荷兰兰舌病传入我国)的公告。近日,荷兰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紧急报告,该国北荷兰省(Noord-Holland)、乌得勒支省(Ut......

早白垩世放射虫动物群研究获进展

东冈瓦纳大陆主要由印度、南极洲、澳大利亚和其他一些微大陆组成,在中侏罗世与非洲大陆分离。早白垩世1.32亿年前,随着澳大利亚西北处新的洋中脊扩张,印度大陆从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向北漂移,在晚白垩世时期到......

人类发育中胚胎最高分辨率图像

现有许多荧光标记活细胞的方法都涉及对细胞的基因修饰,因此不适用于研究人类活胚胎。而在最新发表于《细胞》(Cell)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了一种无需基因修饰的荧光染色技术,并首次捕捉到了分辨率达细胞......

以色列一公司研发AI优选胚胎技术 可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以色列一家生殖科技公司日前研发出一种人工智能(AI)优选胚胎技术,可有效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美国福克斯新闻网12日报道称,该技术通过AI软件对体外受孕的胚胎进行筛选,从而提高胚胎移植后的着床成功率。这......

逆转衰老新突破:一针改善老年灵长类动物的记忆

《自然·衰老》3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单次注射寿命蛋白klotho可以改善老年猴子的认知功能。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成果或能推动klotho作为一种脑功能恢复疗法的临床转化。认知是大脑的关键功能,但衰老和......

国内首创!用动物眼角膜,弥补供体短缺,助力复明!

6月20日,在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史伟云教授“新型角膜供体材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据悉,此项技术历经15年技术攻关,创造性地用动物角膜......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鹮现身河南灵宝

近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七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鹮现身弘农涧河。红嘴红脚、黑背白肚的它们时而在水中驻足,时而展翅盘旋,悠然自得。在黑鹮身旁,苍鹭、白鹭等鸟类也在此嬉戏,这些鸟儿与河流、草地共同构成......

延寿百分之十二!牛磺酸或为动物健康长寿关键

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领导的一项新研究,牛磺酸缺乏是动物衰老的驱动因素。而牛磺酸补充剂可减缓蠕虫、小鼠和猴子的衰老过程,甚至可将中年小鼠的健康寿命延长多达12%。该研究于8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