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20 16:02 原文链接: 磁小体的生物合成及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趋磁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MTB)是一大类能沿着地磁场方向进行趋磁运动的细菌的总称不具有系统分类学上的意义 这类细菌的特殊性在于能产生一种原核生物细胞器-磁小体(magnetosome)(具有 Fe3O4 纳米磁核) 这类生物来源的磁纳米结构不仅纯度高、磁性强、晶型独特、粒度均一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遗传可控性 当今化学合成的磁性纳米药物普遍存在易聚集、 生物相容性差及制备工艺复杂等难题; 趋磁细菌合成的磁小体因生物膜包被而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用于肿瘤靶向磁热疗和药物载体还可能参与肿瘤微环境的免疫调控 因其可以生物合成具有遗传可控性因此磁小体有可能开发为性能优良的医用纳米磁性材料

  基于基因遗传操作技术的磁小体理性改造或修饰的成功实践使得这种磁性纳米颗粒的潜能愈显昭彰人们对磁小体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部分或完整获取对其合成模块的遗传修饰改造对应用表达平台的探索创新必将随着对磁小体代谢调控网络的进一步了解而迈上新的台阶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介绍了自然界中磁小体的产生菌-趋磁细菌、磁小体的结构、磁小体的生物合成等内容。其中磁小体用于磁热疗及调控肿瘤微环境中,研究人员指出,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相比耐热性较低其耐受温度一般在 42°C 以下 而磁小体的弛豫损耗赋予了其在交变磁场中产热的特性 与化学合成的磁纳米颗粒相比生物合成的磁小体弛豫或磁滞能量损失较高并因此产生更多的热量 其晶体稳定生物相容性和遗传可操作性高在组织中成链或成环,不易团聚在目标靶位可协同作用可以持续对癌症细胞造成强力杀伤而不损害正常组织细胞 因此,磁小体或可发展为一种新型的磁热疗手段用于癌症治疗 为此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对其磁特性如矫顽力、各向异性常数、生物组织分布、代谢途径、产热量、生物相容性等进行了探究

  随着对趋磁细菌及磁小体生物合成调控网络的逐步阐明分子操作技术的日渐成熟从分子水平上对趋磁细菌及磁小体进行精准操作量体裁衣式地设计磁纳米工具将成为可能 这类极具潜力的纳米工具将为未来精准医疗的发展添砖加瓦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成熟 此外集磁学、矿物学、生物学于一体的特性也将极大促进其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

  在肿瘤靶向治疗方面一些最新进展无疑将为磁小体应用于抗肿瘤治疗提供更好的研究思路或支持 磁小体的磁核是 Fe3O4而最近有研究者发现一种 Fe3O4 纳米磁性颗粒本身也具有抑制肿瘤的效果,它能激活肿瘤抑制的促炎性 M1 巨噬细胞的招募促进功能极化并由此而引发相关细胞凋亡途径如细胞凋亡途径中的主要终末剪切酶 caspase-3 以及TNF-α IL-10 等细胞因子的增加更加速了癌症细胞的死亡 所以在当今对肿瘤微环境的调控成为研究热点的情况下磁小体本身以及磁产热用于肿瘤靶向治疗或将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不久前研究人员发展了一种新型的药物运载与释放一体化的投递体系将为磁小体和趋磁细菌用作靶向药物载体提供更坚实的支持 利用无毒化的肿瘤靶向性定殖细菌携带抗癌药物导入小鼠肿瘤组织中在分子开关作用下在肿瘤原位实现药物的合成及释放 若能把磁小体岛导入厌氧或微好氧的靶向定殖细菌中一方面可有力增加对肿瘤的靶向性; 另一方面除磁小体可通过热疗或免疫调控来实现原位肿瘤治疗以外无毒害的肿瘤靶向定殖菌本身具有对肿瘤微环境的免疫调控作用; 此时若再结合化疗药物的原位表达则可建立一种多联靶向治疗的新策略实现磁小体肿瘤靶向治疗技术上的关键突破

  此外最近发展的光热效应[140]联合免疫佐剂、肿瘤疫苗、免疫检验点抑制剂等的疗法或可与磁热疗法及磁小体靶向载体实现无缝结合磁小体的应用将会得到进一步扩大

 

 


相关文章

天津工生所在低值碳原料生物合成单细胞蛋白方面获进展

传统微生物生产菌体蛋白存在低值原料的转化效率和速率低、蛋白质合成能力不足等问题。巴斯德毕赤酵母由于具有天然的甲醇同化能力被认为是生产甲醇单细胞蛋白(SCP)的理想宿主,但是其复杂的甲醇代谢途径和细胞内......

新进展|珊瑚共附生微生物产生代谢产物,竟能抵御外界病原菌侵袭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长生团队在珊瑚共附生稀有放线菌来源天然产物发现与生物合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有机化学通讯》。珊瑚在自然界中以共生功能体的形式存在,微生物是其重要组......

中国科大研制出生物合成的纤维素基绝缘纳米纸

随着人类对南极洲、月球和火星等极端环境探索的深入,不断出现的极端环境条件,包括强紫外线(UV)环境、原子氧(AO)和高低温交替环境等,已经成为今后探索的主要障碍。在这些极端环境下,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会......

我所实现二萜香紫苏醇高效生物合成

近日,我所合成微生物学研究组(1823组)周雍进研究员团队在天然产物萜类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在酿酒酵母中构建并优化二萜香紫苏醇生物合成途径,通过全局调控中心代谢途径,实现了香紫苏醇的高效......

打破50年瓶颈!中国农药领域历史首篇《自然》论文发表

本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杨青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龚勇研究员合作,阐明了几丁质生物合成的机制,从而为针对几丁质合成......

《自然》:中国科学家破译古老的生物合成之谜

 几丁质生物合成是一个古老而保守的合成途径。中国科学报社科学可视化中心制图从三叶虫到蝴蝶,从海葵到蜗牛,从酵母到念球菌……都有几丁质的身影。几丁质俗称甲壳素,早在5.3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合成研究团队在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9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杨春芳副研究员......

赋能“双碳”生物合成技术助力绿色低碳

提到生物合成,你会想到什么?是生活在实验室中的微生物,还是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复制人”?其实,生物合成和我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遥远。生物合成能够合成淀粉、肉制品,具备服务于工业生产与农业转型的巨大潜力,......

《Cell》付巧妹:细数古DNA技术发展史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付巧妹领导的研究人员利用古DNA(aDNA)技术,挖掘出了古人类,尤其是东亚古人类的历史。作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研究人员重建了两个已经灭绝的古人类......

活有机体中发现自然生物合成过程

科技日报北京6月1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据1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日本东京大学、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中国武汉大学与德国波恩大学合作,首次见证了在真菌中不使用角鲨烯就形成三萜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