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22 11:18 原文链接: 从炎症到癌症,居然仅仅两年?

据光明网报道,方先生今年六十多了,经常抽烟和喝酒,在两年前因恶心查出反流性食管炎、非萎缩性胃炎,当时他自觉身体素质好,所以也就没怎么重视。

然而就在今年三月,方先生的身体就愈发不好起来,吃饭吞咽越来越困难,这才再次到医院检查,结果胃镜活检提示为“食管低分化鳞状细胞癌”,这个检查结果让方先生如遭雷劈一般震惊和难以接受。

说起炎症,很多人并不陌生,什么口腔溃疡、扁桃体炎、甲沟炎......不少人都经历过,但是小小的炎症背后却不那么简单。

一、德国新研究:炎症或可致造血干细胞出现不可逆损伤,且会累加

身体发炎,并不是什么疾病。它其实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启动的一种免疫反应,当身体因遭受到某种刺激时,如感染、外伤等,身体各大防御系统就会被唤醒,并对“侵入物”进行攻击。

在“攻击”的过程中,身体细胞增多,血液流动加速,急性炎症往往会伴随有发热、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白细胞增多等全身反应,而慢性炎症表现不一。

为了更进一步探究炎症刺激对细胞的影响,近期,德国肿瘤中心Michael D. Milsom领衔团队以小鼠实验进行了一项观察性研究,研究发表在Cell Stem Cell杂志上。

研究团队通过对小鼠多次注射可引起炎症发的刺激剂,结果发现炎症相关的应激性造血,可导致造血干细胞的不可逆损伤,即使在小鼠炎症恢复一年后,造血干细胞的功能也无法恢复到炎症发生前的水平,并且还会随着时间的累加,加速造血干细胞衰老。

人的一生不可避免会经历多次的炎症刺激,根据实验研究的发现,炎症很可能是老年造血功能发生衰退的重要机制。

二、有些炎症还是癌症的导火索,要引起重视

炎症不仅影响着造血干细胞的活性,有些炎症还可能会发展成癌症。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发现,炎症不可控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

1、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造成消化系统紊乱,可继发严重并发症,甚至是癌症。如果全结肠的炎症患病超过了8年,每年癌变的概率可能会增加0.5%-1%。

2、肝炎

肝炎多为病毒性肝炎,由乙肝、丙肝等引起,我国超80%的肝癌和肝炎感染相关!病毒可在肝内持续复制,对肝脏造成慢性损伤,如果不及时干预就会往肝硬化方向发展,肝硬化不治疗,就可能恶化成肝癌。

3、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一般是结石性胆囊炎,该病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若不及时治疗,结石体积增大,胆囊癌的发生率也会随之升高。

4、反流性食管炎

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时,是人体胃食管疾病的一种类型,当发生反流时,反流的食物会刺激食管,造成黏膜组织损伤,长时间刺激下,就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成食管癌。 

5、胃炎

胃炎主要由幽门螺杆菌引起,当感染幽门螺杆菌就会引起消化道溃疡病和胃炎,在没有及时干预的情况下,病毒不断长期寄生于胃部,伤害胃粘膜,进而发展成胃癌。

三、有炎症的人,这些促炎“发物”要少碰

饮食与炎症发生息息相关,有研究发现,一些食物会增加人体炎症水平,不利于控制疾病。这些“促炎食物”,炎症患者要少碰。

1、红肉、加工肉

肉中的血红素含量较高,食用红肉和加工肉与较高水平的炎症生物标志物正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用红肉的量不超80g。

2、高糖食物

高血糖会促进细菌病毒生长,并促进肾上腺素释放,导致炎症因子增多。2019年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项研究就表明,在小鼠身上,仅仅两天的高糖饮食,肠道屏障功能就发生了损坏,结肠炎易感性和肠道炎症反应增加。

3、高脂食物

高脂饮食下,肠道中的细胞会出现应激反应,可引起某些免疫分子产生,并导致全身炎症。另外高脂饮食还会增加肥胖的风险,而长期肥胖一样会增加肝脏和脂肪的炎症发生的概率。

四、体内有炎症的人,还要如何预防癌变?

炎症和癌症看似两种病症,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分不清的联系。当发现体内有炎,如何才能尽早防治,接触慢性损伤,以防癌变呢?

1、控制病情

一旦发现炎症,就要积极治疗,并对可引起反复感染的病毒如肝炎病毒、HPV病毒、EB病毒进行积极预防。日常生活也要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与他人共用物品,外出饮食不乱食来源不明的食物等。

2、戒烟

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刺激细胞表达,从而释放增加炎症的因子。因此想要控“炎”,就要严格“控烟”。

3、坚持运动

人体肌肉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在运动可以抵御慢性炎症损伤。根据世卫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应进行150分钟至30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至150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最后要提醒的是,心情也会影响炎症,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情绪中,也会增加人体内炎症水平,降低免疫能力。炎症的发生是多种原因共同促成,想要预防炎症也不能光靠单一改善某种生活方式就能达到。


相关文章

新型干细胞揭示癌症为何经常转移到脊柱

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型干细胞有助于脊椎的形成,有助于揭示为何乳腺癌等肿瘤经常向脊柱转移。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等癌症会优先向脊柱扩散,但......

三种靶向药联合阻断结直肠癌晚期峰回路转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肿瘤科病房内,田大叔正开心地收拾着行李。“老田,出院啦,祝贺祝贺,回了陕西也要跟我们保持联系哦。”“对呀,你恢复得效果那么好,我们还要跟你多请教呢。”“就是就是,希望我家那位也能有你......

“量子疗法”轰动医学界,对抗脑癌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量子疗法”可治疗脑癌的讯息引发广泛关注。英国诺丁汉大学领导的一个多学科研究团队发现使用带电分子触发癌细胞自我毁灭,从而靶向并杀死难以治疗的脑瘤中的癌细胞。这种方法未来有望发展成手术中使用的喷雾......

新靶向疗法能减缓或停止细胞分裂

美国普渡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癌症疗法,通过诱骗癌细胞吸收自然阻止细胞分裂的RNA片段来攻击肿瘤。在为期21天的研究过程中,接受新疗法治疗的肿瘤尺寸没有增加,而未经治疗的肿瘤在同一时期内尺寸增加了......

两篇Cell和两篇CancerCell揭示驱动多种癌症生长的关键蛋白及其调控方式

在四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布罗德研究所、杨百翰大学和世界各地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的领导下,临床蛋白质组肿瘤分析联盟(ClinicalProteomicTumorAnalysisConsort......

“训练有素”的工程细菌可发现体内癌症

据10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团队设计出了可检测活生物体中肿瘤DNA存在的细菌。这种细菌作为生物传感器,可部署在肠道内,检测结直肠肿瘤释放的DNA。实验中,它检测到了小鼠结肠中的......

“训练有素”的工程细菌可发现体内癌症

据10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团队设计出了可检测活生物体中肿瘤DNA存在的细菌。这种细菌作为生物传感器,可部署在肠道内,检测结直肠肿瘤释放的DNA。实验中,它检测到了小鼠结肠中的......

AI模型可预测癌症原发灶位点

根据《自然·医学》杂志7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方法,使识别一些神秘癌症的原发灶位置变得更容易。研究人员利用近3万名22种已知癌症的患者数据来训练......

Nature|癌症非整倍体形成的主要驱动力

尽管非整倍体(此处定义为整个染色体或整个染色体臂DNA的失衡)存在于约90%的肿瘤中,并且是癌症中首次提出的体细胞改变,但其普遍发生的原因及其在驱动癌症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有研究表明,非整倍体的普遍发生......

俄罗斯开发出癌症检测软件,可帮医生早诊断

俄罗斯专家开发出一款软件,能通过非特异症状早期识别癌症。该项目以持续机器学习方法为基础,面向内科医生、助理医师、全科医生及卫生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开发人员认为,该软件可提高癌症早期诊断率,从而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