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6 15:44 原文链接: 地方高校专业调整要避免哪些误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学科态势的不断变化,高校专业调整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特别是今年2月,教育部等多部委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要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据统计,目前我国1300余所普通本科高校共开设6.6万个专业点,在此基础上,预计3年内将有约1.3万个专业面临调整,涉及范围可能是近些年来最多和幅度最大的。而普通本科高校中地方院校占比90%以上,这就意味着,地方院校将是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的主要区域。

学科和专业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学科既事关知识分类、知识生产(科研)组织和资源配置,也是专门人才培养(一般指研究生培养)的实体;专业则主要是本科人才培养的组织实体,是按学科发展逻辑、社会需要逻辑及学生成长逻辑加以组织和运行的。

以此观之,学科涉及高校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专业则主要涉及本科生培养。由于地方高校不论在科研规模、科研深度,还是科研条件和科研成果方面都无法与部属高校相比,所以前者的学科专业调整与优化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专业而非学科。

同时,专业设置、调整和优化涉及招生就业、课程建设、资源分配、教育教学过程、人事管理诸多方面,这就决定了专业设置、调整和优化必须注重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

过去,高校专业之所以越办越多,大家只愿意开设新专业而不愿意撤并专业,就是因为专业关系到高校及其内部人员的利益。这最终导致专业结构失调、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大量浪费。

当下,面对以信息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新挑战,以及产业全面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对地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自不必多言,但也必须强调改革的可行性与实效性。

一是要从地方需要出发,避免专业目标和服务方向错位。地方需要是专业设置、调整和优化的根本出发点。新世纪以来,在政府大力倡导和市场有效引导下,地方高校普遍将地方性和应用性作为办学定位,计划经济时代“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格局得到了一定改善。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地方性和应用型办学理念和道路还不稳固,很多情况下依然停留在口号上,尚未转变为现实的高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策略。不少地方高校仍在走传统办学模式的老路,或简单照抄其他学校的套路,对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产业、文化、就业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缺乏认真研究和了解,别人有什么专业,自己也跟着开办什么专业。

同时,很多地方高校还存在基于现有教师和资源条件办专业的现象,即不根据需求侧考虑供给侧,这就难免出现专业设置失调问题。

因此,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需要从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当前和长远需要出发,充分调查研究地方产业、就业和人口发展状况与走向,使专业设置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样,对已有专业要认真分析,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是把握变与不变,避免因盲目求新损耗已有积淀。教育与政治和经济分属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规律与目标,既要充分考虑彼此的紧密关联与交互作用,又要考虑各自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惨痛的教训——某些高校一味紧随市场经济办学,这种实用主义倾向给高等教育带来严重影响。

当然,高校完全关起门来,不看社会需要办学也行不通。专业设置和调整既要考虑社会现实需要和长远需要,又必须尊重教育自身规律。搞一刀切或者一哄而上都是错误的。

高校办学需要长期过程,一些专业看起来很久远和老旧,但适应性强、稳定性好,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对此要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完善。高校学科专业是生态链,相互牵动和支撑,不能仅凭排名就对靠后的学科专业一撤了之。

同时也要看到,当下高校出现了一种办热门专业的风气,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如果高校不管是否具备条件,不看毕业生是否能就业创业,也不顾设置新专业的基础是否相对成熟便盲目开办,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麻烦。因此,相关部门对新专业应该加以引导和调控,高校自身也要冷静决策。

三是强化沟通合作,避免关门办学。地方高校办学当然需要体现地方化,但地方化不是封闭化,更不是画地为牢。大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是开放、包容、面向共同生活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和信息化的当下,这种开放性更加凸显。大学之间要开放,大学与社会之间要开放,大学内部各院系和学科专业之间也要开放。

地方高校的合作内容很广,包括合作办学、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一所地方性高校开办的专业及其培养的学生,不单为本地服务,也为外地经济和社会服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立足本地、辐射区域、服务全国的含义。同样,本地产业和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外地高校也有设置,需要互通有无。本地需要什么人才,不必由本地高校负责培养。那种地方所需人才必须由本地高校全包的思想是短视的。

四是强化质量为本,避免重专业设置、轻内涵建设。专业设置、调整和优化是整体性和系统性工程,不简单表现在专业名称、专业数量和专业口径的改变上。过去一个时期,一些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出现重专业设置、轻专业建设的倾向,因为当时高校的专业设置自主权较为有限。而专业设置是招生、教育教学的前提,所以高校首先要想方设法争取新的专业。

自从相关部门转变职能和加强宏观管理后,本科专业设置权下放到高校,高校间为争取新专业的竞争减少了。而专业一旦开办,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方能适应人才培养周期性要求。

可以说,专业调整复杂而艰巨。一旦设置了专业,就要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不能重设轻建,更不能只设不建。历次学科排名与教学评估已经反映出,不少地方高校专业条件差、水平低下,许多指标达不到基本质量要求。因此,在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同时,政府、高校和社会第三方组织要继续开展常态化专业评估、专业认证,进行基于大数据的动态质量监测,为专业调整和重点建设做好有效保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相关文章

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这些实力高校入选

近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发布了《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关于批准建设第二批重点实验室的通知》(矿安函〔2024〕33号),宣布全国共有13个实验室拟批准建设。其中,辽宁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雄安新区崛起!教育部力推,15所京部属高校齐聚!

2月21日,据报道:按照教育部安排,北京将有15所部属高校向雄安新区疏解。目前第一批4所高校(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新校区已开工建设。北京市教委处表示,北京市积极......

sora爆火!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进高校专业课

人工智能可以自动生成视频,那电影还需要人拍么?大学的专业课是不是白学了?首款文生视频模型“Sora”发布一周,在影视行业引发热议。记者采访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进入本市部分高校的专业课。多位影视专......

浙江杭州:聚焦校地融合发展“高校经济”

杭州市西湖区紧密围绕“四个面向”,立足于老文教区优势,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全力构建以发展“高校经济”为抓手的高质量发展新机制新模式,高校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大学科技园1.0版、特色小镇2.0版、大学城3.0......

2023中国高校CNS排行出炉,第一实力断层

2023年,中国内地高校在CNS顶刊上收获颇丰,共计发布351篇。其中Nature刊文187篇,Science刊文99篇,Cell刊文65篇。这一发刊总量相较于2022年的259篇,增长了35.5%。......

河南启动电子科技大学等3所高校建设

1月28日,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郑州召开,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说,持续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

中央发文:支持引进国外知名院校办学

1月22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中提出,建立高品质民生服务供给体系。支......

高校学生评价应向“增值评价”理念转向

长期以来,平均成绩点数(GPA)一直被认为是扼住高校学生“命运咽喉”的评价指标。无论是学生评奖评优、保研留学、考公考编还是工作招聘,GPA都是反映学生能力的最关键指标。然而就在不久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取消绩点制,能让教育告别“内卷”吗

绩点,素来被大学生视为校园里的“硬通货”,但部分学生“为绩点而内卷”的现象,也一度引发教育界担忧。日前,北京大学一则绩点改革消息在网络刷屏。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生科院)从2022年春季学期开......

有序打开大学校门,激发兼容并包基因

目前,多所位于北京的高校已经向社会全面开放,社会人员无需预约,可直接刷身份证入校。一些尚未开放的高校表示正在有序推进相关工作,在平衡校园秩序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不仅越来越多的大学校门能进,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