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环境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康世昌团队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中山大学等合作,系统研究了第三极及其周边区域碳质气溶胶的含量水平、时空变化和来源,并重点分析了黑碳(EC或BC)的吸光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碳质气溶胶,主要包括有机碳(OC)和EC,能够通过吸收或散射太阳辐射,从而影响区域的气候变化。沉降到冰冻圈的EC,还可降低雪冰反照率而加速冰川和积雪的消融。由于毗邻南亚和东亚两个全球最大的碳质气溶胶排放区,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第三极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容易受碳质气溶胶影响的区域之一。

  该研究对第三极及其周边区域19个监测点2013-2017年碳质气溶胶的观测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该区域内OC、EC含量由周边区域向青藏高原内部呈现明显降低趋势,这主要受局地排放、传输过程和气象条件影响。城市地区,如加德满都、卡拉奇、马尔丹等OC和EC含量非常高,且呈现季风期低而非季风期高的变化特征。其中,巴基斯坦的马尔丹含量最高;青藏高原内部的偏远区域,如纳木错、阿里等OC、EC含量远低于城市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两个区域大气中碳质气溶胶含量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表明两个区域受不同来源污染物的影响。除受长距离传输污染物的影响外,青藏高原内部也受局地生物质燃烧排放的影响。OC/EC比值的分析也表明,青藏高原中部明显受到生物质燃烧排放的贡献,而边缘区域还受来自上风向远距离传输的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影响。同时,二次有机气溶胶和沙尘也是影响OC、EC分布的重要因素。

  研究还发现,第三极大气中EC在632nm的质量吸收截面(MACEC)范围为6.56至14.7m2g-1,也呈现由边缘向内部逐渐升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地区MACEC较低是由于局地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大量的棕色云也能显著降低南亚城市区域的MACEC,而偏远地区大气中EC在传输过程中受老化、包裹等的影响较大,因此MACEC值较高。

  该项研究涵盖了第三极覆盖区域最广的大气BC和EC第一手监测资料,为模式模拟碳质气溶胶的气候效应提供了基础。


相关文章

我国在大气气溶胶成核机制模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在全球尺度上,大气气溶胶成核对云凝结核的贡献将近一半,因此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在特定条件下,成核后的气溶胶粒子会生长至霾。尽管大气气溶胶成核对气候变化,空气质量以及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

气溶胶表面化学反应机制研究获重要进展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殷实团队与山东大学教授杜林团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葛茂发团队合作,在大气气溶胶表面生成有机硫酸盐非均相化学反应机制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在......

祝贺!中科院大气所曹军骥当选国际气溶胶学会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曹军骥研究员近日在希腊雅典市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气溶胶会议(IAC2022)上当选国际气溶胶学会副主席,这是我国大陆学者首次出任该职位。国际气溶胶学会(International......

气溶胶对阳生叶和阴生叶光合作用日动态影响及调控机理

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和固体颗粒物,在大气中累积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灰霾污染。气溶胶能够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改变会进一步影响温度和湿度等气象因子。植物叶片光合作用会迅速响应光、温湿度等......

西非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对沙尘气溶胶不同响应机制

大气气溶胶重要组成部分的沙尘气溶胶在传输过程中通过多种物理过程对下游的季风气候产生显著影响。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短波辐射改变局地能量平衡,从而通过“快过程”影响局地热状况及大气环流......

南极洲变成粉红色汤加火山成了“艺术家”

近日,科学家们在南极洲观看到了一种罕见的现象。本应在隆冬时节一片黑暗的南极洲上空,却被耀眼的粉红色霞光笼罩。造成这种现象的,居然与发生在今年一月份、距离南极洲7000公里的汤加火山喷发有关。为何与汤加......

二叠纪末陆地生命大灭绝硫酸盐气溶胶或是重要因素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李梦涵博士以高精度硫同位素分析为主要手段,对澳大利亚悉尼盆地的二叠—三叠纪地层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喷发产生的硫酸盐气溶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和沉......

我所利用大连光源揭示二氧化硫气溶胶的微观结构演化

近日,我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凌研究员和张兆军副研究员等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装置,发现了二氧化硫水合团簇的结构演化机制,为理解二氧化硫气溶胶成核机理提供了新......

《柳叶刀》:不应排除猴痘病毒“气溶胶”传播可能

6月16日,全球猴痘确诊病例突破2000,达到了2027例。猴痘病毒在欧洲社区中间广泛的人际传播已经被证实,但其传播途径却一直令人困惑,“体液”、“飞沫”、“病变体”、乃至“性行为”似乎都不足以解释病......

场馆生物气溶胶也需监测,团体标准发布

5月24日,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发布了《场馆生物气溶胶监控处置系统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此项团体标准以涉及密闭空间、人群聚集的体育文化综合型场馆为公共聚集场域切入点,针对以生物气溶胶监控处置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