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2 09:51 原文链接: 地下水成分研究有助于油气田的勘探寻找

  来自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网站的报道,该分院油气地质所的科研团队通过地下水成分分析在新西伯利亚州与托木斯克州接壤地区确定油气蕴藏层的前景勘探区域,并绘制出4块地段的油气资源预测图,该方法的采用大大提高了油气蕴藏层勘探寻找的准确性。相关成果发布在《西伯利亚科学报》上。

  按照油气成矿理论,水参与油气形成的所有阶段,从最初阶段的有机物埋藏至沉积层中,在岩层中高温、高压作用下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油气在地下岩层中的迁移,直至到达适宜地质地带形成油气蕴藏层。对地下水成分及其流动状况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油气生成、迁移和聚集的全过程。在西伯利亚地区,侏罗纪沉积带地质构造的特殊性造成该地区地下水成分以及岩层温度和压力的分布存在大量异常情况,而若干油气田附近此类情况的大量存在也证明该地区漏采油气蕴藏层的存在。

  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地下水成分研究工作,分析了探井结果、地下水及水溶气体的化学成分,准确测量了岩层温度和压力。研究发现,油气田附近地下水中的碘、溴、硼、胺、锂、铷的成分含量偏高,以此作为依据将该地区具有此类现象的地段认定为漏采油气田高前景区。同时,科研人员分析了该地区的岩层成分,发现此地在侏罗纪时代曾具有良好的沉积埋藏条件,丰富的有机物及油气蕴藏成矿条件。根据研究结果,科研人员在新西伯利亚州和托木斯克州接壤地区勘定4块油气田前景区,从中圈定高前景段、前景段和需要补充研究段。下一步将根据预测图进行钻井勘探。

  此项成果的应用有助于油气田勘探找矿作业的局域化,提高资源勘探所采用地球物理方法的经济效果,与地质勘探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可用于其他非背斜沉积盆地的油气勘探作业。

相关文章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生产油气产量达3353万吨

1月2日,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生产油气产量当量达到3353万吨,同比增长43万吨,创历史新高。据报道,2023年,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生产油气产量当量达到3353万吨,其中石油液体755万吨、天然气326......

成分分析四大家—XRF、ICP、EDS、WDS,来看看你需要哪一个?

XRF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可以快速同时对多元素进行测定的仪器。在X射线激发下,被测元素原子的内层电子发生能级跃迁而发出次级X射线(X-荧光)。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描述X射线,可将XRF分......

加强空气治理,疾控中心环境所开展细颗粒物成分分析实验室间比对工作

为保障国家疾控局重大传染病防控项目“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与防护”(简称监测项目)细颗粒物(PM2.5)成分监测数据质量,加强项目相关实验室成分分析质量控制,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于2023年6-7月......

驻日美军承认“放毒”东京17个地区地下水疑受污染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日本东京都政府6日说,围绕驻日美军承认曾泄漏含有机氟化合物的泡沫灭火剂一事,东京都政府要求日本中央政府提供更多详细信息。截至上月底,东京已有17个地区的地下水检测出有机氟化合物超标......

资助强度10万,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2023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为贯彻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发挥重点实验室“学科融合、协同合作”的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资源,促进学科......

我国最长深水油气管道进入调试阶段

本报北京6月25日电(记者冉永平、丁怡婷)24日,“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二期关键控制性工程——20英寸直径海底长输管道进入调试阶段,将与水下生产系统进行连接,为管道全线贯通奠定基础。该管道22日铺设......

海域海相中生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水油气调查团队在海域海相中生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FrontiersinEarthScience。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正高级工程师钟广......

地下水补给显著增加青藏高原西部湖泊水量

地下水能影响青藏高原湖泊水量?2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获悉,基于连续5年对青藏高原西部湖泊水位和水文气象的监测数据,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发现,地下水补给显著增加了青藏高原西部地区的湖泊水......

“地下珠峰”找油!我国超深层油气勘探再获突破

8月10日,中国石化宣布,该公司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实施的“深地工程”获得重大突破。顺北803斜井测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折算日产原油244.3吨、天然气97万立方米,油气当量达到1017吨,成为顺北油气......

2022年非常规油气地质国际学术会议在京举行

7月9日,2022年非常规油气地质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举办。会议以“非常规油气地质:新进展与挑战”为主题,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探讨了非常规油气地质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莫宣学、金之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