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5-15 12:59 原文链接: 地质地球所发现一种示踪“隐藏”古风化壳的新方法

  在全球碳循环的研究中,硅酸盐化学风化被认为是大气CO2的一个重要汇。其中,玄武岩的分布面积尽管只有全球陆地表面积的5%,但其风化作用消耗的CO2占所有硅酸盐风化作用消耗的1/3。大规模快速化学风化对气候变化、海洋氧化、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灭绝事件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风化后的残余物经埋藏、压实和固结可形成“古风化壳”。研究古风化壳是重建古气候以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但这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一是因为古风化壳常被新形成的火山岩和沉积物所覆盖,难以获取岩样;二是因为古风化壳受后期地质作用改造,难以保存原来的信息。许多火山下部通常发育大量玄武质熔岩,上部则常伴有少量的中酸性岩石。理论上,这些上部晚期形成的中酸性火山岩在其岩浆上升和侵位过程中能够记录围岩信息。因此,如果早期的玄武岩遭受风化作用形成古风化壳并被保存,那么晚期形成的火山岩应该能够记录这一古风化事件。

  为了探究如何从晚期火山岩中找到古风化壳的信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田恒次与其合作导师杨蔚等,对中国东北长白山火山岩(图1)开展了详细的Sr-Nd-Mg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造盾玄武岩的87Sr/86Sr = 0.70493–0.70506,143Nd/144Nd = 0.512584–0.512619以及δ26Mg = -0.41‰ ~ -0.34‰;相比之下,造锥粗面岩具有高且变化范围大的87Sr/86Sr = 0.70490–0.71065和δ26Mg = -0.27‰ ~ +0.94‰,但与玄武岩相似的143Nd/144Nd = 0.512584–0.512656。

  根据前人研究,造锥粗面岩是由造盾玄武岩经高程度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这一解释与粗面岩亏损的Sr,P,Ti,Ba和Eu的微量元素特征和MELTS模拟结果相吻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粗面岩具有比玄武岩高的Sr和Mg同位素组成,但却具有相似的Nd同位素组成。

  通常情况下,分离结晶过程产生的Sr-Nd-Mg同位素分馏非常有限。结合MELTS模拟计算给出的结晶矿物相,该研究计算表明,从玄武岩(MgO = 8.2 wt.%)到粗面岩(MgO = 0.05 wt.%)的分离结晶过程中,熔体的δ26Mg从-0.3‰升高到+0.02‰。然而,这一理论计算值远小于粗面岩Mg同位素实测值。研究人员详细推导认为,这些粗面岩在形成过程中混染了早期玄武岩风化壳的成分。因为,玄武岩风化过程中,残余物的Sr和Mg同位素会逐渐变重,而Nd同位素却几乎保持不变。AFC(assimilation and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计算表明,早期的玄武岩必须经过强烈的化学风化才能满足粗面岩如此重的Sr-Mg同位素特征。

  根据前人研究,研究人员推测产生如此重δ26Mg(> +1.5‰)的风化残余物,至少需要经历4-5Mys的高强度风化。通过对长白山玄武岩分布的研究,这一强烈的风化事件很可能发生在中新世17-15 Ma。因为,这一时期中国东南部也处于温暖潮湿的环境(气温>19℃/year,降雨量>165 cm/year)。随后,由于南极东部冰盖的扩张和格陵兰冰盖的形成,全球气温自15Ma以来逐渐变冷。这些早期经强烈风化的玄武岩残余物也经历了后期微弱的风化作用。基于此,研究人员提出了粗面岩形成模式:早期喷发玄武岩的古风化壳被后来的玄武岩覆盖和保存,成为火山锥的一部分;随着后续火山岩的继续喷发,火山锥不断增高,长大,岩浆房也在上升。岩浆房上升过程会同化火山锥内的围岩,其中包括早期喷发玄武岩的古风化壳。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研究古风化壳的新方法:通过研究晚期形成的火山岩的Sr-Nd-Mg和主微量元素特征来探究早期的风化历史。

  研究成果发表于Chemical Geology。

   论文信息:Tian H C, Yang W, Li S G, et al. Approach to trace hidden paleo-weathering of basaltic crust through decoupled MgSr and Nd isotopes recorded in volcanic rocks[J]. Chemical Geology, 2019, 509: 234-248. DOI: 10.1016/j.chemgeo.2019.01.019。

相关文章

十余种涂层与材料应用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任务

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

上海硅酸盐所多种材料应用于火箭、飞船和空间站

日前,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搭乘长征七号遥七火箭顺利升空,实现与中国空间站交会对接,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首次飞行任务,也为神舟十五号乘组送去最新的“太空快递”。推进舱发动机高温隔热屏。上......

中科院上海分院:科学家“逆行”守护实验室

面对疫情挑战,中科院上海分院许多科技工作者背上行囊,住进实验室,既有年近六旬的老将,也有90后、00后新兵。特殊时期,上海科学家全力保障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不停步、重大科技设施运行不停歇、重要支撑平台维护......

研究揭示硅酸盐影响土壤中铁矿物的生成

水性亚铁(二价铁)和次生氢氧化铁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缺氧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矿物重结晶或转化过程,然而硅酸盐在铁矿物重结晶和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路径尚不清楚。近日,瑞士苏黎世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在最新研究中......

上海硅酸盐所氟基电池研究获进展

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池是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等长续航和大规模储能体系的长期追求目标。锂金属氟基电池能够通过多电子转移和高电位的转换反应,具备实现高能量密度储能的潜质(理论上接近1000Wh/kg和1800W......

地质流体演化新机制或有助岩浆热液矿床形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倪怀玮教授课题组在超临界地质流体演化过程和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地球化学知名学术期刊《地球化学论点通信》。地球内部流体就像......

地质流体演化新机制或有助岩浆热液矿床形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倪怀玮教授课题组在超临界地质流体演化过程和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地球化学知名学术期刊《地球化学论点通信》。地球内部流体就像......

上海硅酸盐所等在高温电解水蒸气制氢技术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温兆银带领的团队面向高温电解水蒸气制氢的应用方向,在高温质子导体材料的基础研究和电解水蒸气制氢系统开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制的管式高温电解堆连续运行超过1万小时......

福建物构所锗(硅)酸盐倍频晶体设计与合成获进展

金属锗酸盐通常作为闪烁晶体(BGO)和毫米器件被报道。将Ge、Si引入到硼酸盐中,无机材料学家们获得了一系列硼锗、硼硅酸盐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研究人员发现很多含孤对电子(Pb2+、Bi3+等)的非心锗......

地质地球所发现一种示踪“隐藏”古风化壳的新方法

在全球碳循环的研究中,硅酸盐化学风化被认为是大气CO2的一个重要汇。其中,玄武岩的分布面积尽管只有全球陆地表面积的5%,但其风化作用消耗的CO2占所有硅酸盐风化作用消耗的1/3。大规模快速化学风化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