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06 16:58 原文链接: 二氧化碳永久封存于海底沉积物“不是梦”

   将二氧化碳永久封存于海底沉积物?科学家最近一项基于物理模型的数值研究,为推动这一梦想从理论变成现实迈出了坚实一步。

  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张东晓课题组4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二氧化碳地质埋存方面的最新成果。

  二氧化碳地质埋存是通过技术手段将二氧化碳封存于地下,阻止其排放到大气中,被认为是目前降低温室气体含量、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之一。二氧化碳常规埋存选址包括深部咸水层、废弃油气田以及深部的煤层。尽管这些埋存方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二氧化碳在地层中会出现上浮状况,因此依旧存在泄漏风险。多国科学家的目光“瞄”向了深海沉积物。

  近年来,张东晓课题组对二氧化碳注入海底沉积物中的长期演化过程在计算机中展开数值研究,并评估了“封存”效果。

  研究发现,在高压、低温环境中,液态二氧化碳的高密度会引起呈下沉状态的“负浮力”,再加上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并阻塞流动通道,可以对二氧化碳在地层中的上浮情况起到很好的阻碍作用,从而实现二氧化碳安全、稳定、永久的封存。另一方面,用该方法封存的二氧化碳不会与海水接触,避免了常规深海二氧化碳封存可能引起的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这项物理模型的数值研究证实,将二氧化碳封存到深海沉积物中不是一个梦。”张东晓表示,此研究为二氧化碳地质埋存提供了除陆地之外的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将可埋存地点扩大到了广阔的海洋沉积物,对未来全球二氧化碳减排及埋存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

  张东晓介绍,由于深海地质埋存所需的作业设施类似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开采所使用的半潜式海上平台,而且二氧化碳的注入有利于可燃冰。




相关文章

200年地质之谜终获解,白云石首次在实验室种植成功

200年来,科学家一直未能在实验室种植出一种自然形成的常见矿物“白云石”,但现在,来自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终于取得了成功。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杂志的研究成果,有望为半导体、太阳能电池板等领域带来性能更......

高效光热协同催化剂被开发,实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捕获和转化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李英宣课题组开发出高效光-热协同催化剂,实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捕获和转化,研究成果以《在铂负载镍基金属有机框架上运用双活性位点协同作用实现热辅助红外光催化转化大气中的二......

科普华东理工在线质谱仪在工业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中的应用

1、引言生物药物、食品等工业发酵过程中,尾气氧及尾气二氧化碳的测定对了解发酵过程的宏观生理代谢特性非常重要。通过对尾气氧和二氧化碳的测定,可在线计算出细胞重要生理代谢特征参数氧消耗速率(OUR)二氧化......

升温1.5℃窗口期或将在2030年前结束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不迅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全球气温上升1.5℃的可能性有50%。这项30日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上的研究,是对全球碳预算的最新、最全面的分......

挑战低重力,德国科学家竟然要在月球铺路

德国科学家研究表明,使用激光融化月壤造出更坚硬的层状物质,有可能在月球上创造铺面道路和着陆坪。尽管这些实验是在地球上使用月尘替代物进行的,但这些发现展示了技术的可行性,表明其可在月球上复现。相关研究1......

聚焦“双碳”战略,引领绿色变革

日前,我国迎来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三周年。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3年来,我......

木卫二表面二氧化碳来自其海洋

美国两个科研团队分别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木卫二(欧罗巴)上检测到的二氧化碳来自其冰冷外壳下的海洋,这让人们对其海洋中可能潜伏着生命更添期待。科学家......

事关二氧化碳排放量!清华大学最新Nature

2019年,高能耗的钢铁工业贡献了全球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约25%,其对减缓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尽管在国家和全球两级讨论了脱碳潜力,但特定于工厂的缓解潜力和技术驱动的途径仍不清楚,这累积起来决定了全球钢......

兰州化物所多相热催化二氧化碳加氢转化获进展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廉价易得的C1资源。利用清洁能源产生的绿氢将二氧化碳加氢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是二氧化碳可持续化学转化和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近日,......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可提高光合作用固碳效率

在自然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太阳光、水、二氧化碳合成生物质。但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主要受到光照质量和二氧化碳捕集与传输方面因素的限制,制约了光合作用合成生物质的效率。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