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09 14:23 原文链接: 废弃塑料循环之路,还有多远?

  作为三大合成材料之一的合成树脂(即塑料),是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合成材料。在11月初于西安召开的中国合成树脂产业发展大会暨2018新材料发展趋势论坛上,废弃塑料的循环利用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废塑料已威胁生存环境

  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塑料循环分会会长、同济大学教授杜欢政介绍说,过去50年,全球塑料使用量增长了20倍,未来20年还将再翻一番,预计到2050年全球塑料产量将高达11.24亿吨。目前,中国塑料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中,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8%。

  “但塑料也是一把双刃剑。大量生产、消费造成的废弃塑料,使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废塑料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杜欢政忧心地说,全球每年有800多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对海洋生物、渔业、旅游业甚至人类自身都造成严重影响,经济损失高达80亿美元。每年上百万只海鸟、数十万头海洋哺乳动物因此死亡。

  杜欢政举例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与夏威夷之间的海域已形成了“太平洋垃圾岛”,这个巨型的“塑料漩涡”垃圾场面积相当于2个德克萨斯州再加上4个法国。这些塑料废弃物被鱼、海龟等海洋动物吞食后会产生大量的毒素,最终由海洋生物、鸟类的身体进入到人类的食物链中。

  杜欢政还提出了“海洋PM2.5”的概念。“‘海洋PM2.5’主要来源于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塑料颗粒工业品经河流或污水进入海洋,在自然作用下分解成更小的颗粒,或者塑料垃圾在风浪、紫外线和生物作用下,被破碎和分解。”杜欢政对记者说。

  主流处理方式并不科学

  在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方面,德国、美国和欧洲的废弃塑料平均回收率分别为60%、50%、45%;中国仅为25%,每年约1400万吨的废旧塑料未被回收利用,直接资源浪费达280亿元。

  “废弃塑料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极具回收利用价值。因此,应该是疏而不是堵,是想办法回收利用,而不是禁止。”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王琪说,若每年能回收1500万吨废塑料,就等于少用3000万~4000万吨原油,还减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节省70%的能耗。

  “目前常用的回收方法包括化学法和物理法,通过收集、粗略分类挑选、简单清洗破碎,最后进行造粒回收利用。”王琪坦言,但是有些材料难以回收利用,比如共混复合型高分子材料组分复杂,难分类、难分离;交联型废弃塑料不溶又不熔,不能再热塑加工,很难再加工利用。目前,全球废弃塑料累计达63亿吨,仅9%被回收,12%被焚烧处理,79%被填埋或积累在自然环境中,既严重污染环境,又极其浪费资源。

  杜欢政表示,目前主要采用的废塑料填埋和焚烧方式都不科学,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我国废塑料回收面临分类回收严重滞后、回收渠道混乱等问题,塑料废弃物回收处理的立法有待加强和完善,系统的回收体系也有待建立。

  据介绍,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的固相剪切碾磨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可高效回收利用废旧塑料橡胶,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充分利用,目前正在产业化推广。

  技术商业模式均需创新

  王琪告诉记者,必须通过政策引导、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建立有效回收机制等措施,在合成、加工、应用、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全方位、全链条治理废弃塑料污染。

  杜欢政也认为,废弃塑料循环利用需创新政策、技术、商业模式,通过减量使用、资源循环利用、生物质替代,实现塑料零废弃。他建议,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即生产者对其产品承担资源环境责任,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品设计、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通过EPR可以连接企业、政府、消费者等相关利益主体,明确主体间的权责,对促进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据悉,我国已将废弃高分子材料回收利用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2018)》等。工信部发布的《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确定三大类企业准入门槛,其中PET再生瓶片类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3万吨;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类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3万吨;塑料再生造粒类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5000吨。资源利用方面,要求塑料再生加工相关生产环节的综合电耗低于500千瓦时/吨废塑料,PET再生瓶片类企业与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类企业的综合水消耗低于1.5吨/吨废塑料,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的综合水消耗低于0.2吨/吨废塑料。

  工信部出台的《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管理暂行办法》则规定,不符合《规范条件》要求的企业将被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合格企业,将被取消经营资格。

相关文章

中印尼海洋科学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海洋研究中心共同建立的中-印尼海洋科学联合实验室在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正式揭牌成立。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振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沙忠利等出席......

太平洋经向模态的位相非对称性及其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在团队联合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杨崧研究了太平洋经向模态(PMM)的位相非对称性及其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讯》......

我国自研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正式投入使用

今天(7月27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海底地震勘探采集核心装备——“海脉”在渤海海域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海洋油气勘探技术上迈出关键一步,对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力度、进一步健全自主可控的海洋油气勘探装......

黑龙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

百年老道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较早开发的老城区,沧桑与机遇并存,问题与挑战并存,曾有着诸多难以破解的环境问题,也曾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诸多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方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哈市道外生态环境局有效......

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

7月25日,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中国海油海洋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二期工程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数字化转型再上新台阶。智能化制造基地二期工程新增建筑面积......

海洋所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演变规律的整合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凡在中国近海演变规律的整合研究方面取得进展。7月18日,相关综述性文章以《气候变暖下的中国近海》(TheseasaroundChinainawarmingclimate)为......

多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方面新进展

近日,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多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领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甘波澜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在中纬度多尺度海-气相......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演变规律

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中国近海正在发生着多方面变化。该综述文章首次在国际上从跨学科角度整合了近年来物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等领域取得的......

港媒:脆弱的海洋不应成为日本福岛核污染水的倾倒场

中国日报网7月11日电日本政府不顾多国及该地区渔业团体的强烈反对,坚持今年夏天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入太平洋。对此,香港《南华早报》近日刊文称,脆弱的海洋不应成为日本福岛核污染水的倾倒场。作者认......

“氢呼吸”策略解决白色污染

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塑料,小到一根吸管、大到一辆汽车都需要塑料。然而,大规模的塑料生产在给人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给自然界带来了灾难。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迫在眉睫。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