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8 16:30 原文链接: 盖亚数据鉴别出迄今距地最近黑洞

利用欧洲空间局(ESA)盖亚空间探测器的数据,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距离地球最近的黑洞。这种基于双星系统特性的新方法未来有望检测出更多休眠黑洞。相关成果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哈佛大学天文学家卡里姆·埃尔-巴德里博士领导的科研团队使用一种新方法,在距离地球约1560光年的地方发现了一个休眠黑洞。这是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发现的距离地球最近的黑洞。

2022年6月,ESA公布了盖亚第三次完整观测数据集(盖亚DR3)。根据发光恒星和巨大的隐形伴星相互环绕的系统的选择标准,研究人员确定了6个候选对象。两个物体作为双星系统相互绕行时,它们中的每一个通常都有椭圆形的运行轨道。盖亚DR3包含168065个此类椭圆的部分数据。通过轨道计算和拟合,研究人员找到了与已知数据最相符的对象“盖亚BH1”。

研究结果显示,盖亚BH1是一个具有类太阳恒星和一个不可见物体的系统,轨道运行周期为185.6天。这个不可见物体的质量大约为太阳10倍。恒星与伴星之间的距离和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大致相同。如果盖亚BH1是另一颗恒星,它必然会比它的伴星亮得多。相反,盖亚的数据和后续观测都没有显示来自第二颗恒星的光。因此,这个不可见物体被认为是黑洞。

从统计数据来看,整个银河系中应该存在许多类似的系统。研究团队估计,等2025年底下一个数据集盖亚DR4发布后,应该能够发现几十个类似的系统。


相关文章

迄今最遥远黑洞发现

美国科学家结合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的数据,发现了一个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后仅4.7亿年的黑洞的迹象,这是利用X射线发现的最遥远的黑洞。该黑洞正处于前所未见的早期生长阶段,其质量与宿主......

新研究揭示超大质量黑洞吸积辐射能谱新规律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蔡振翼副教授和王俊贤教授,通过研究类星体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的极紫外辐射能谱,发现其与类星体本征亮度无关,推翻了该领域的传统认识。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类星体的平均极紫......

科学家揭示超大质量黑洞吸积辐射能谱的新规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蔡振翼副教授和王俊贤教授,通过研究类星体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的极紫外辐射能谱,发现其与类星体本征亮度无关,推翻了该领域的传统认识。他们进一步发现,类星体的平均极紫外能谱远比经典......

天文学家发现M87星系中黑洞喷流周期性进动

来自全球45个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通过分析多个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LongBaselineInterferometry,VLBI)网在2000年至2022年的观测数据,发现M8......

武大师生首次揭秘黑洞“闪烁”

“整个宇宙,将为你闪烁。”这是科幻作品《三体》中描绘的经典场景。作品中,射电望远镜观测到了肉眼看起来平静,却进行着强能量活动的“星空”。看到这一不寻常现象,故事主角为之兴奋、诧异、震惊。在现实中,这份......

天眼再度上新!发现黑洞存在微弱射电脉搏

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最新成果。武汉大学天文学系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领导的国际合作研究论文《微类星体中的亚秒级周期射电振荡》,揭示了黑洞喷流的复杂动力学特性。微类星体是......

绿星系光谱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振亚带领的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组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国内外研究单位,基于目前最大的绿豌豆......

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和引力波信号的共振探测高度可行方案

基于现有地球轨道高精度星地/星间测距、测月系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引力波实验中心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利用引力波轨道共振效应,实现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引力波信号有效探测的高度可行方案。该方案整合现有测距、测......

宇宙注定要蒸发?霍金辐射理论或不仅限于黑洞

根据史蒂芬·霍金的著名辐射理论,随着事件视界(黑洞最外层的边界)对周围量子场的破坏,黑洞会随着时间蒸发,并以一种奇怪的辐射形式逐渐失去质量。但分析表明,事件视界对这一过程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日前,据荷兰......

银河系中心出现“破折号”数百根细丝指向超大质量黑洞

近日,一个国际天体物理学家团队发现了隐藏在银河系中心的全新事物。相关研究6月2日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西北大学的FarhadYusef-Zadeh发现了巨大的一维细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