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40%左右,随着国家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大豆产业振兴计划的实施,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逐步增加。长期的定位试验和多点的田间调查证实,大豆连作1年、2年和3年产量分别下降10-15%、15-20%和20-30%。因此,东北区大豆连作障碍的发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连作障碍的发生因素十分复杂,如土壤性状恶化、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病原微生物的富集和化感自毒作用等,这些因素既单独起作用也可能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互相交联在一起共同起作用。而以往基于连作土壤灭菌实验证实,生物因素是导致连作障碍发生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开展大豆连作下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分布及群落演替规律及对策研究对阐明大豆连作障碍发生机制及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图片.png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田分子生态学科组基于大豆短期连作(3年和5年)、长期连作(13年)及大豆-玉米轮作等处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研究了东北区大豆连作障碍发生的微生物机制。研究发现,与短期连作相比,长期连作和轮作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细菌和真菌多样性指数而降低了土壤真菌与细菌数量的比值。发现土壤pH和C:N分别是驱动大豆连作下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发生演替的主要影响因素。长期连作和轮作处理显著增加了有益细菌Bradyrhizobiumsp和Gemmatimonassp的相对丰度,而显著降低了病原真菌Fusariumsp的相对丰度(图1)。此外,与短期连作相比,长期连作和轮作处理增强了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网络结构与稳定性。轮作处理中具有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等有益细菌Bryobacter、Gemmatimonas和Terracidiphilus与真菌群落中具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的Trichoderma、Mortierella和Exophiala作为主要的关键微生物类群(Module hubs和Connectors),可能对改善土壤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图2)。总体而言,大豆长期连作处理在微生物数量、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结构组成与短期连作处理差异显著,但与轮作处理相似,说明大豆长期连作导致了土壤产生“抑病土”的微生物基础。

图片.png

  该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Applied Soil Ecology, Soil & Tillage Research 和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上。研究成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2017YFD02006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资助。


相关文章

新方法揭秘微生物“生命暗物质”

微生物具有合成多种天然产物的能力。但在微生物合成天然产物时,大量合成基因仍处于“沉默”状态。它们的产物被称为微生物“生命暗物质”。如何有效激活并挖掘这些“生命暗物质”?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

CBIFS2024论坛开幕盛典,汇聚食品安全智慧共筑安全防线

四月的青岛,宛如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在温暖的春风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4月11日,备受瞩目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技术论坛(CBIFS2024)在青岛银沙滩温德姆至尊酒店盛大开幕。......

体内建“特效药厂”,这株细菌可治慢阻肺

走进猪场和猪近距离接触、带着吸奶器取猪奶、从猪奶分离的3000多株微生物中筛出一株良菌、研究猪奶分泌机制……5年前猪场采样的场景,尹佳仍记忆犹新。这个湖南师范大学的副教授,原本对动物营养研究“一窍不通......

高抗黄萎病棉花新种质创制成功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微生物智能设计与合成创新团队和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发现大丽轮枝菌细胞壁降解酶既可作为跨界RNA干扰靶标基因,还可作为效应蛋白调控棉花抗黄萎病。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

科学家在微生物农药领域取得新突破

日前获悉,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青年科学家付麟雲主持的项目和研究团队,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马衔山分布的铁棒锤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加索链霉菌SS9-1,并通过优化链霉菌SS9-1发酵条件,制备出发......

植物遇险“呼救”机制揭秘

14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微生物资源团队成功揭示了植物在遭遇病原菌攻击时,如何发出“呼救”信号,同时招募根际周围的益生菌来助战的神奇机制。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

保质量强管理|DIQC2024药品质量控制与检验技术大会成功举办

2024年03月14-15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和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检验检定分会主办,药检汇联合主办,杭州奇易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广东省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广东省药学会制药工程专业委员......

研究揭示大豆关键基因Dt1介导蔗糖转运调控种子粒重的新机制

大豆是光周期敏感的短日照作物。大豆的生育期和产量受到光周期变化的影响。种子粒重是决定大豆产量的关键性状之一,但控制大豆种子粒重的关键基因及其光周期效应的机制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农业与生物技术......

多样化菌群共存现象有了新解释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腾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微生物群落中广泛存在的水平基因流动可以帮助竞争性微生物群体突破物种多样性“极限”,促......

年度盘点:2023年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初现曙光

阿尔茨海默病(AD)又称老年痴呆,起病隐匿,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以智能障碍为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全球AD患者数量逐年增加,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回望2023年,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