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4 10:05 原文链接: 国家基金委“十四五”发展规划:115项优先发展领域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发展规划》正式公布规划全文,共计21个章节,完整的阐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方向与相关理念,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规划公布了完整的115项“十四五”优先发展领域,这对于近几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优先发展领域(115项)

  “十四五”期间,积极布局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发展方向,鼓励探索和提出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促进科研范式变革和学科交叉融合。引导广大科研人员从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出发,凝练提出并解决科学问题。

  1.代数与几何的现代理论

  素数分布;丢番图方程;朗兰兹纲领;群与代数的结构;李理论;表示论与同调理论;代数簇的分类与模空间;流形及度量空间的几何与拓扑;计数几何与数学物理;多复变超越问题;群上调和分析及几何群论;量子Grothendieck纲领;粗Baum-Connes猜想与粗嵌入理论;Teichmuller空间理论。

  2.现代分析理论及其应用

  Morse理论和指标理论;调和分析及相关问题;Palis稠密性猜测;动力系统的稳定性、不稳定性与遍历论;复动力系统的双曲猜测与MLC局部连通性猜想;Stein流形及其全纯映照的基本性质与结构;几何、物理和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概率与随机分析;量子随机积分的分析理论。

  3.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前沿理论与方法

  物质科学典型问题的数学建模与分析;机理与数据的融合计算;不确定性量化;量子计算理论;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中的优化模型、算法设计与分析;组合优化、整数规划及随机优化;复杂高维数据的统计计算、计算复杂性理论、建模与分析;数据推断的真伪性判定理论与方法;平均场系统的分析、控制、微分博弈及其数值计算;风险资产和金融风险的建模、模拟与分析;约束最优控制问题;信息技术中的数据隐私保护与安全;工业设计制造中的核心数学方法;脑网络与生物建模分析中的关键数学问题。

  4.复杂系统动力学机理认知、设计与调控

  面向先进运载工具、重大装备等复杂动力学系统,重点研究动力学正问题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实验,动力学反问题中的建模与辨识、监测与诊断,动力学设计问题中的系统特性和响应设计、拓扑和参数设计,动力学控制问题中的系统模型降阶与验证、新感知与调控方法等。

  5.新材料与新结构的力学

  面向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对优异力学性能、特殊功能的新材料和新结构的迫切需求,重点研究新材料的本构理论、破坏理论、多尺度力学行为、新实验与计算方法,新结构的力学设计与分析、安全寿命评估、多功能驱动的设计方法、智能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等。

  6.高速流动的理论、方法与控制

  面向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高速流动中力-热-声的多物理过程、多尺度结构的非平衡态湍流等复杂流动,重点研究流动中多因素耦合作用机制,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复杂现象的复现,湍流多尺度结构演化机理、时空关联理论和模型,高精度计算方法和实验测量技术等。

  7.暗物质、暗能量以及星系巡天研究

  围绕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前沿科学问题,重点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宇宙网络中的星系形成与演化,超大质量黑洞的起源与演化。

  8.银河系、恒星、太阳及行星系统的多信使探测及研究

  围绕和人类密切相关的银河系演化和日地环境等前沿科学问题,重点研究银河系、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行星的宜居性,日冕加热的机制,太阳磁场的产生、储能及释能的物理机制与太阳活动预报,天体空间位置精确测定、动力学和应用研究,引力波、宇宙线、中微子的天体源和产生机制,为解决银河系演化、引力波、太阳活动预报、行星科学、空间目标探测及导航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理论和观测基础。

  9.近地小行星动力学特性及监测研究

  近地小行星的起源与演化、物质组成与结构、动力学性质、辐射特性;近地小行星编目、轨道监测与预报关键技术;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以及对地球环境影响的评估、主动防御关键技术。

  10.面向下一代望远镜的关键技术研究

  围绕天文精确观测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研究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及科学探测技术,射电望远镜及科学探测技术,空间望远镜及科学探测技术,为主导建设国家重大天文观测设施、取得重大天文发现提供技术支撑。

  11.量子材料与器件

  围绕量子材料制备、物性研究和器件物理中的基础性重大科学前沿问题,重点研究高温超导等强关联体系,非平庸新型拓扑材料,新型磁性、多铁、光电和热电材料,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构,复合材料体系、纳米体系和软凝聚态体系等,深入研究新型量子器件物理与技术,发展多体理论与计算方法,为制备新型量子材料、研制新型量子器件提供理论和基础支撑。

  12.量子信息和量子精密测量

  围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传感、量子精密测量等重要领域,重点研究量子计算、量子模拟与量子算法,量子通信实用化技术及其科学基础,量子存储和量子中继,量子导航、量子感知和高灵敏探测,高精度光钟、时频传递的新原理与方法,空域-时域精密谱学及量子态动力学测量技术,为量子科技领域提供人才储备和科技支撑。

  13.复杂结构与介质中的电磁场和声场的机理与调控

  围绕复杂结构与介质对电磁场和声场的调控这一科学前沿与重大需求,重点研究具有特定时空序构的电磁/声超构材料及超构表面,电磁/声人工体系中的单向操控,拓扑电磁/声学体系,设计多功能、可重构/调谐的新型电磁/声人工器件,为发现电磁场、声场调控新机理,实现新型光、声器件的研制和应用打下物理基础。

  14.基本费米子及其相互作用

  围绕基本粒子的质量起源和基本性质,依托粒子物理大科学装置,重点研究中微子质量序和质量;中微子振荡中的CP破坏;夸克混合和CP破坏;韬轻子物理;重味夸克物理;夸克的稀有衰变和新物理;重子数和轻子数破坏过程和作用力统一,推动粒子物理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揭示物质最深层次结构及其演化规律。

  15.强相互作用力的本质

  围绕受强相互作用支配的物质层次中展现的各类对称性和复杂现象,重点研究量子色动力学在高能对撞过程的应用;格点量子场论及计算;手征对称性的自发破缺和恢复研究;极端条件下QCD的对称性性质和相结构探索;奇特态和强子谱学;奇特核、奇异核、超重核以及宇宙中元素合成机制;原子核中的对称性及其破缺机制,深入认识强相互作用力的本质,揭示物质质量来源和元素起源。

  16.热核聚变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围绕热核聚变能源应用需求,面对全新的等离子体状态,重点研究不稳定性及湍流和输运;边界等离子体物理和控制;多束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粒子能谱的非平衡特征对粒子能量输运等的影响;高能量密度等离子体界面不稳定性;强耦合等离子体的输运和辐射性质;等离子体混合,提高聚变等离子体行为预测和控制能力,为工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7.分子功能体系的精确构筑

  面向为发展变革性与战略性功能材料提供物质基础的重大需求,系统研究功能分子、团簇与分子聚集体等物质中原子、分子与基元间相互作用的协同与调控机制,厘清多层次结构与功能间的构效关系,重点关注大分子、超分子等的精确构筑、动态演变及其理论模拟,以及具有结构微/纳体系的自下而上构筑策略和跨尺度结构演化,以期高效、低能耗、可持续地创造具有丰富功能的新物质。

  18.非常规条件下的传递、反应及测量

  面向物质的精准构筑、功能的可控调节及对其结构认知极限需要对测量手段的迫切需求,重点研究在极端、极限、外场调控或受限空间等非常规条件下的物质转化、能量传递及其反应耦合过程,发展具有极限分辨能力的超高时空分辨表征技术与理论,为物质高效合成、认识自然规律和生命过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手段。

  19.物质科学的表界面基础

  围绕凝聚态物质的表界面生长控制及结构与性能调控等关键问题,重点研究原子/分子在表界面上的吸附、扩散、生长、组装与反应,表界面电荷转移与能量传递,表界面对称性破缺、缺陷和掺杂以及异质界面构筑对性质影响的微观机制与作用原理,极端条件下材料表界面物性研究,表界面研究的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在原子和分子层次上揭示凝聚态物质的表界面结构与性能关系,实现功能体系的理性设计与制备。

  20.分子选态与动力学

  围绕有关化学反应本质机理与调控、气相与表界面重要化学过程等方面问题,聚焦多原子反应动态学,表界面化学反应动力学,分子振动激发态、电子激发态及非绝热动力学等方面研究,以期为燃烧化学、大气化学、星际化学、激光化学以及催化等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1.超越传统体系的电化学能源

  瞄准储能技术发展需要,重点发展电化学能源体系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器件系统,推动原理创新和工程技术突破。为电化学能源新原理的发现,新材料体系的构建、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以及化石能源的绿色转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2.新范式下的分子化学工程

  面向化工、新材料领域对本质安全化、绿色化、产品高端化发展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纳微流体原位观测和分子模拟新方法,揭示从分子到纳微尺度的传递反应规律及机制,建立跨尺度的分子工程科学理论,指导实现物质精准转化和产品结构可控,构建从分子到工厂的无级放大新范式,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碳达峰碳中和、下一代大数据中心热管理材料、环境治理插层材料、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等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3.多功能耦合的化学传感与成像

  围绕复杂体系中化学信息的准确获取,重点研究多功能耦合的化学传感原理、技术和方法,极微弱传感信号的实时、原位和无损信号辨识与解调,极低能量的复合驱动、高灵敏捕获、传输及解调,多参数、多功能和超高灵敏器件的特性及其外界刺激响应的机理,超高时空分辨光谱技术与成像分析,多维谱学原理与技术,活体的原位和实时分析,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的高灵敏、多功能诊疗试剂。为复杂体系的成分、结构与性能的表征提供新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支撑。

  24.免疫与神经化学生物学

  围绕免疫学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关注小分子(包括金属离子)介导的免疫调控与干预,为开发原创性的基于小分子的免疫诊疗技术提供支撑。针对神经行为的化学生物学本质以及相关疾病的致病原因,重点关注化学探针和标记技术、原位实时观测技术、结构生物学技术,促进神经性疾病研究。

  25.绿色合成方法与过程

  面向我国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的重大需求,着力发展高效绿色合成方法,基于人工智能与自动合成,实现合成方法的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开发高效绿色化学及生物转化策略,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高端及重要化学品的绿色智能制造和绿色生物制造,以及再生资源化学与循环化学的工业化应用。

  26.能源资源高效转化与利用的化学、化工基础

  面向能源资源转化技术绿色、低碳、高效、智能、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载能化学物质之间的转化、电/光/热/机械能与化学能之间的转换、能源的化学转化机制与理论、能源资源高效转化与利用的化工基础,为引领能源技术革命和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7.环境生态体系中关键化学物质的溯源与安全转化

  面向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绿色发展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重金属及化学污染物等的广域溯源、赋存形态、界面行为、迁移转化、防控治理、健康危害与生态风险,为环境化学污染物常态及应急状态下的精准管控与治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8.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

  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的快速发展与化学化工学科交叉融合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化学和化工关键基础数据库的构建及机器学习算法的建立与优化,人工智能在功能分子设计、化学反应与测量、以及系统工程等领域的应用,为功能分子设计与合成、材料结构的快速鉴定、化学反应预测、化工过程优化以及人口健康相关领域,提供完备的基础分子和材料数据库以及高效、智能、专一性强的机器学习算法和化学新认知和新理论。

  29.新材料的化学创制

  为满足信息、能源、医学、环境、制造等领域对核心材料和关键技术的需求,重点发展新材料的分子设计与规模制备,全周期可控的材料绿色制备、再生与循环利用的新策略,实现关键材料及相关技术的突破,催生变革性的新产业和新领域。

  30.地球与行星观测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面向地球关键过程或关键组分观测的技术突破与行星探测的科学前沿,重点研究地球与行星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过程的观测技术、实验方法与计算模拟技术;深空、深地、深时、深海和宜居地球探测技术集成;地球科学大数据的分析、同化、融合和共享技术;地球观测和多源数据融合平台构建及关键技术;纳米地球科学与行星地球科学新技术、新方法及相关仪器设备;多尺度、多参数和跨维度综合分析平台;大质量动能撞击小行星动态响应和能量传递规律、近距离核爆对近地小行星的作用机理、非接触式近地小行星引力牵引作用机理及轨道偏移技术,为建立数据-模式驱动的科学研究范式,革新地球系统多圈层定量集成研究手段提供支撑。

  31.地球和行星宜居性及演化

  围绕地球与行星多圈层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耦合演化过程,以及行星宜居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重点研究宇宙、太阳系起源与演化;日地空间物理与空间大气;行星大气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宜居性的影响;行星电离层同位素组成与大气逃逸机制;宜居行星物质来源及挥发分演化;行星宜居性演变的关键地质过程制约;地球和行星环境及生命演化;地表环境灾变及其与太阳及行星活动的关系;近地小行星撞击瞬时作用及引发次生灾害、撞击对地球长期影响、进入大气层热力学与动力学过程。为地球与行星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多学科融通视角,开辟有效的研究途径。

  32.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

  围绕地球深部物质、结构和运动信息,以及地球内部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重点研究全球及典型区域深部物质、结构和运动特征;地球深部与浅表系统互馈机理与效应;大陆岩石圈流变演化及其资源、灾害效应;地幔柱的起源、结构成份及其环境效应;地球深部过程及演变对资源环境的控制机制;板块俯冲起始的关键条件和驱动力;俯冲界面岩石圈流变性质与物质变化;板块物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轨迹的精确描述技术与方法;地球内/外核的结构与成分;地核的形成与演化;地球发动机动力学;核幔边界结构与成分,为探索地球深部与表层过程的耦合关系,发现固体地球多尺度运行规律奠定基础。

  33.海洋过程与极地环境

  围绕海洋多圈层的动力过程、生命、化学过程,特别是深海大洋和极地、陆海交互带对地球系统的调控机制,重点研究海洋动力学及其与生物地球化学、生态过程耦合作用;极地环境快速变化与多圈层相互作用;北极海冰变化与全球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极地冰冻圈快速变化产生的生态环境与重大工程安全;冰盖与冰架热力-动力不稳定性机理;地球南北极与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放大效应机理;深海多圈层物质能量循环及资源效应;高-低纬海洋过程对全球变化的驱动和响应;近海多界面耦合过程;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深海极端环境下的生命特征、生存极限及适应策略的遗传、生理与生化机制及其结构基础;微生物驱动黑暗深海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生态系统平衡的过程与机制;生命起源及深海生命与地球的协同演化机制;洋-陆边界深部过程及资源效应,为构建海洋多尺度运动理论框架,以及国家陆海统筹、蓝色经济和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4.地球系统过程与全球变化

  围绕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不同时空尺度的演变与运行规律,以及地球系统演变的资源环境效应,重点研究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与环境及区域效应;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机制;典型地理单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社会和健康效应;地球系统碳转化速率与影响;多尺度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耦合机制与模拟;碳循环关键过程对升温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敏感性;人类社会排放、土地利用变化和物质循环等对气候系统的反馈;地表系统对生命支撑要素的承载力;气候变化对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风险预估与有序适应;海-陆-气相互作用与数值模拟;陆面模式与碳氮循环过程;新一代气候系统与地球系统模式;地球形变与地壳运动、陆海基准、近地空间天气效应及地球内部质量迁移的综合观测与融合分析,为认知地表过程和气候变化与地球生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预测未来的地球表层过程、生物多样性、资源环境及环境变化趋势提供关键科学证据和理论支撑。

  35.天气与气候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围绕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与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发展高精度数值模式,重点研究大气物理、大气化学过程及相互影响机制;大气能量和物质循环及圈层相互作用对天气气候、大气环境的影响;天文因素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天气气候、大气环境变化的机制及预报预测理论和技术;气候系统中云和大尺度大气环流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天气气候数据均一化、同化、再分析技术与系统;气候变化与水循环时空变异及机理;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与灾害风险形成机制;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与适应;气候系统监测平台;大气模式与气候系统,为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增强防灾减灾和应对全球变化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36.资源能源形成理论及供给潜力

  面向实现国家资源安全供给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目标,重点研究资源形成与富集机理;深层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理论与技术;地球内部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及资源效应;圈层物质循环与成矿;全球典型沉积盆地火山热液、缺氧事件和全球性快速气候变化与富有机质沉积体的关系,在常规油气高效勘探、非常规油气资源“甜点区”预测、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富集等方面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

  37.轻质金属材料前沿基础

  围绕轻质金属材料强韧化与使役性能综合提高的问题,重点研究镁合金、铝合金、钛合金等轻质金属材料设计、计算及组织性能调控新技术,原材料成分控制、合金变形机制及塑性加工新理论,腐蚀、摩擦磨损和疲劳等使役行为与防护新机理,为构建轻质金属材料体系化自主研制和保障奠定科学基础。

  38.面向5G/6G通信的信息功能材料

  围绕5G/6G通信用关键高性能材料面临的重大需求,优先发展新一代高性能通讯用低损耗电磁介质陶瓷、精密压电、介电、多铁、半导体等新材料,重点研究材料与器件一体化设计新原理、制备新工艺、器件集成及评估新方法,探索新型通讯器件的新概念,如超构、拓扑、突现等,为发展新一代通讯器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39.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基础

  围绕高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发展面临的问题,重点研究基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诊断材料,植入介入高分子材料,药用高分子材料,材料的合成新方法,高分子材料与生物活性分子、细胞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多功能协同与集成新方法,有效支撑生命健康领域对高分子材料发展的需求。

  40.材料多功能集成与器件设计理论基础

  面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新兴领域对材料多功能集成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材料多功能耦合与集成新原理,功能集成驱动的材料设计新方法,具有奇异功能组合的新概念材料,多尺度、多维度和多自由度相互作用的材料复合体系,为柔性电子、存算一体、精准医疗和极端环境新能源等领域的材料多功能集成与器件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41.战略性关键金属资源开发利用基础理论

  围绕我国战略性关键金属领域面临的资源处理的复杂性难题,重点研究极端/受限环境关键金属矿采矿,低品位资源矿相转化与金属超常富集,共伴生相似元素深度分离,二次资源绿色循环利用,高纯金属制备与材料加工,冶金过程数字化与智能化,海水中战略关键金属资源的分离提取与利用等,建立关键战略金属资源高效开发-高值利用的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

  42.低碳能源电力系统与电能高效高质利用理论与技术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对能源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全环节低碳化的要求和挑战,重点研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规模化高安全电力储能,先进电工材料、器件和装备,电能高效高质转换与变换,高性能电气计算与数字孪生,综合能源高效利用与能源互联网等新理论、新技术,形成支撑高比例清洁发电和电能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体系,助力能源系统深度脱碳。

  43.高性能机电装备设计与制造的科学基础

  围绕机电装备功能集成化、性能极端化发展带来的挑战,重点研究复杂机电系统多学科集成,机器人化智能装备基础,核心基础件的高能效、高性能、低噪音和长寿命设计,极端服役环境下装备可靠性与智能运维,精准成形制造,超精密、超高速或超强能场加工,高性能装配与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系统,多维多参数测量与微纳制造,为创新装备制造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奠定基础。

  44.高效农机装备设计与理论

  围绕作物柔性体和复杂农田环境带来的低可靠性作业问题,重点研究土壤-作物-机器系统互作机制,高效低损作业机构设计理论;探索作业信息快速感知、作业变量有效决策、作业指标精确监测、作业故障精准诊断方法;突破耐磨减阻及高密封性新材料技术,丘陵山区特殊地形适应性作业技术,为农业现代化作业装备提供有效科学支撑。

  45.土木工程基础设施智能化建造、安全服役与功能提升理论基础

  围绕土木工程全寿期安全保障与综合性能提升面临的关键问题,重点研究基础设施智能设计建造,高性能材料与结构一体化设计,复杂环境基础设施全寿期性能与韧性提升,既有土木工程结构智能诊断、运维保障与功能提升,高性能土木工程智能化、工业化与绿色化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为国家重大战略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46.巨型水网安全基础理论

  面向巨型水网灾害风险挑战,重点研究江河中长期水沙演变和预测,巨型水网水文效应与动力学,高效节水和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理论,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水工程智能建造与安全服役理论,水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水生态安全保障理论。探索巨型水网水文-生态-工程-社会耦合机制,形成理论技术体系,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基础科学支撑。

  47.城市水循环过程的水质安全保障

  围绕水中高风险污染物和水传播病原体的控制要求和挑战,围绕城市水系统物质循环与水质变化的耦合过程,重点研究水质安全评价方法和基准制定理论,饮用水的化学、生物与毒性安全及全过程风险控制,污水能源资源转化与多目标循环利用,再生水生态融合、生态循环与水质安全信息智能管控,为保障水质安全、构建可持续城市水系统奠定基础。

  48.深海与极地工程装备设计和运维基础理论

  围绕深海和极地工程装备设计的理论难题,重点研究极端海洋环境演化,多尺度海洋装备动力学、流-固-冰-气耦合、巨系统韧性控制理论,深海与极地动力装备可靠性和水下声学特性,形成海洋开发和探测装备的设计、施工和运维新方法。

  49.新型光学技术

  围绕未来光学领域面临的超精密像差控制、超高分辨率探测、极弱信号获取、大容量信息传输等技术挑战,探索新的光干涉、衍射及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成像方法,新型纳米光刻光学技术,极端光学检测技术,新型光学材料与核心器件、新型激光技术等,为高端精密仪器、智能装备等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50.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

  围绕高速率、低功耗、集成化与智能化光电子器件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研究微波光子器件及集成,红外及太赫兹光电子器件,智能光计算与存储器件,光量子器件及芯片,异质异构光电子集成技术,片上多维光电信息调控技术等,为满足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提供有效支撑。

  51.宽禁带半导体

  围绕宽禁带半导体大失配外延、掺杂与异质集成等难题,研究大尺寸单晶衬底与外延生长,异质结构构筑、集成及物性调控,硅基等异质集成技术,高性能器件制备工艺、模型和可靠性评测方法等,推动核心装备研制,支撑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与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52.电子器件、射频电路关键技术

  围绕电子信息系统向空天地海应用拓展带来的新问题,研究极端和复杂应用条件下高性能集成化电子器件、敏感器件以及微波光子器件与系统原理,发展新材料、新架构、新机制的电路、射频模块及天线技术,探索高效电磁计算、电磁波智能调控方法、以及电子信息系统跨越发展新技术,服务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

  53.多功能与高效能集成电路

  围绕集成电路面临的效能瓶颈及功能融合复杂性等挑战,研究新型逻辑、存储和传感器件,新型计算范式,新材料和跨维度集成技术,以及系统-电路-工艺协同设计、敏捷设计与智能化设计等新工具,研发高端芯片、功能融合芯片及核心装备技术,支撑未来信息系统发展。

  54.精准探测与信息融合处理

  围绕复杂环境和复杂目标信息获取与处理的难题,探索多源融合探测成像、多维度稀疏信号处理、智能遥感信息处理与目标识别等新机理、新方法,发展典型环境声信号感知、高维图像及媒体信息等动态协同处理方法,为国家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及应用拓展提供技术支撑。

  55.新型网络及网络安全

  为应对网络的可扩展性、时效性和安全性难题,研究多模态智能网络,包括新型的软件定义网络、数据中心网络、云边端融合网络和工业互联网等网络;研究网络安全,涉及新型的量子密码、物联网安全、匿名网络治理、区块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和网络内生安全等技术,开展未来网络基础理论研究、底层框架与传输协议相关基础研究,为构筑新一代高效安全可控的网络空间提供支撑。

  56.空天地海协同信息网络

  围绕空天地海协同信息网络发展需求,研究协同融合网络的信息论基础和通信理论,多尺度、跨媒介信息高速实时可靠传输机制,高移动场景全频谱全覆盖信息网络一体化组网理论与智能管控机理,水下信息感知探测与传输组网基础理论、水下无人装置与水面船舶互联基础理论,服务船联网应用技术研发,有效支撑一体化多业务空天地海信息网络建设及应用。

  57.工业信息物理系统

  围绕制造过程复杂场景认知、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难题,研究工业信息物理系统智能构建、信息感知与认知、数字孪生与交互、跨层域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系统安全管控、人机共融风险动态评估与决策等关键技术,有效支撑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58.安全可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

  围绕人工智能应用中的安全可信复杂性难题,重点研究大型知识库自动构建、表示与推理等方法,探索自主遂行复杂任务的智能本体理论,建立具备自主学习和进化能力的认知模型,发展通用人工智能算法,支持安全可信人工智能模型验证,有效支撑工业、医疗、公共安全等领域人机混合应用的快速发展。

  59.类脑模型与类脑信息处理

  为克服构建类脑智能模型等难题,重点研究复杂环境高性能智能视觉传感器及系统技术,对视听感知等生物智能对应脑区的神经网络实现精细模拟,从而构建大脑视觉智能和芯片功能验证方法体系,探索大脑信息处理机理,为类脑自然环境的感知、理解和自主决策奠定理论基础。

  60.智能无人系统技术

  围绕复杂环境下智能无人系统自主控制、协同、安全等难题,重点研究个体、多体、群系统建模与多尺度调控等新机制,以及资源受限条件下信息获取、交互与共享,开放环境下态势感知、协同控制与动态博弈,系统本质安全、可信评估与快速自愈等新技术,为实现智能群系统自主协同与安全免疫奠定基础。

  61.生物与医学电子信息获取和处理

  面向生物电子系统微型化和信息多样化等面临的新挑战,重点研究分子、细胞和生物系统信息融合交互方式,以及光遗传分析等新方法,发展新一代生物电子芯片与微系统技术,形成生物医学传感与影像数据的高灵敏、跨尺度信息检测和处理能力,探索生物信息的本质及演化规律,以及医学信息的新方法、新技术,为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62.生物重要性状与环境适应的进化机制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是进化论的基石和生物学最基本的核心问题,重点研究重要性状起源、进化与人工驯化,全球环境变化对生物重要性状和功能进化的影响,极端环境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种间互作关系的进化与协同进化机制,重要类群的基因组系统发育和生命之树重建,物种形成机制等问题,揭示进化规律与机制,为环境变化应对提供理论支撑。

  63.病原微生物致病及与宿主互作机制及免疫调节

  围绕感染与免疫这一与人民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领域,重点研究重要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变异和溯源,鉴定新发病原微生物,揭示关键致病因子和耐药机制,了解宿主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免疫细胞分化与功能,免疫记忆异质性的分子基础和免疫记忆的形成机制等问题,理解感染性疾病发生机制和免疫机制,为干预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64.细胞命运可塑性与器官发生、衰老和再生的分子基础

  围绕再生医学和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细胞命运可塑性及发育潜能调控机制,器官发生机制,成体干细胞的鉴定、体外扩增和干性维持,器官再生修复关键功能细胞的鉴定,组织器官稳态维持与衰老机制,类器官和类系统的构建及应用,细胞命运操控等问题,为干细胞治疗、在体修复、器官再造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策略。

  65.机体功能活动的生物信息流

  生物信息流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学的前沿科学问题,重点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核酸修饰与调控,染色质装配及高级结构,表观遗传信息的建立与继承,发育与衰老相关的遗传和表观遗传调控,细胞对环境信号的响应与记忆,代谢信息流的产生与调控等问题,以揭示生物信息流基本规律,理解其在健康与疾病状态中的意义。

  66.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面向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冲击这一日益严峻的国际性挑战,重点研究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稳定性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生态系统不同功能间的协变、区域变异及其调控;性状、物种丰富度与谱系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调控;全球变化下植物和微生物互作对多功能性及其稳定性的调控;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提升等问题,为打造美丽中国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基础。

  67.林草生物质定向培育与高效利用

  面向我国农林剩余物规模化转化与利用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木质纤维碳水化合物复合体结构屏障高效降解与组分清洁分离策略,木质纤维组分分子定向重组与功能化机制,木质素高效分离,降解及构效关系基础,林木次生代谢产物的高效合成及分离,林木特异次生代谢物及林木纤维合成林源蛋白的生物反应器设计与功能评价,优质安全与功能型草产品加工调制的生物学基础,为农林剩余物高效利用和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68.食品安全与营养、品质的生物学基础与调控机制

  面向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日益增长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食品加工及制造的生物学基础与调控机制,食品营养组分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食品安全危害因子的检测与防控机制,优良食品微生物菌种选育与制备,食品感官品质形成机理及调控机制,食品及粮食贮藏与保鲜过程中品质劣变的生物学基础,为高品质健康食品制造提供技术支撑,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69.农作物重要遗传资源基因发掘及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基础

  面向种业自主创新的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重点研究重要农作物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与种质创新,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化,农作物起源、演化规律与人工驯化,农作物种质资源优良基因规模化发掘和高通量评价,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机理和基因调控网络解析,农作物品种分子设计和基因组编辑的理论与模型,为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以及突破性品种培育提供优异种质和重要基因。

  70.园艺作物品质性状形成与调控机理

  面向园艺产业从数量扩张到优质高效升级转型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园艺产品外观、

相关文章

基金委官宣2023年九大学部国自然项目不予受理原因公布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初步审查,全年共受理项目申请315497项;对1485项项目申请不予受理,不予受理项目数占接收项目申请总数的0.47%,与2022年(0.72%)相比有所降低。在不予受......

2023年度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述职暨“一把手”述责述廉评议考核会召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和“一把手”述责述廉有关要求,进一步压紧压实科技部各级领导班子和党组织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全面检验党建工作及党......

1433项,河南公示省自然科学基金拟立项支持项目

关于2024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拟立项支持项目的公示根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豫科〔2022〕119号)有关要求,经依托单位推荐、专家评审、厅长办公会研究等程序,拟立项支持2024年度省自......

基金委提醒:2024年国自然,这些邮箱,不建议使用

1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发布《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目前,2024年国自然项目管理系统项目申报功能已全面开启。2024年国自然项目指南PDF.基金委发布《温馨提醒》,其......

2024年国家海外优青项目指南来了!

为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吸引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2024年继续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

20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已发布如何才能成功申请?

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发布《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相关链接: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规定)。自然科学基金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担负起新时期赋予科学基......

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2024年工程与材料学部重点项目优先资助领域

1月11日,《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正式发布。其中,重点项目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方向或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若干重要领......

基金委公布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规定

申请人在申请2024年度科学基金项目之前,应当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本《指南》、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以及与申请有关的通知、通......

重磅!基金委公布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条改革举措

1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举措——节选自《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自然科学基金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担负起新时期赋予科学基......

4月29日前公布初审结果,基金委发布2024年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事项公告

1月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关于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国科金发计〔2024〕1号关于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国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