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19 10:32 原文链接: 哈佛团队首次将两个单原子合成一个分子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校一个团队在实验室中首次用激光使两个单原子结合成一个分子,实现了对化学反应的微观精确操控。

  传统观点认为,化学反应的发生源于大量反应物分子的随机碰撞,当反应物分子能量与碰撞方向达到一定条件时,才能生成新的分子。

  在最新研究中,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助理教授倪康坤和同事一起,用激光“镊子”捕获一个钠原子和一个铯原子,将它们冷却到极低温度,并用激光使它们达到激发态,从而诱发反应,生成新的分子,研究人员将其称为“偶极分子”。整个反应在一个真空装置中完成。

  公报援引倪康坤的话说:“每个化学反应从微观层面看都是原子或分子的结合。我们所做工作的不同之处在于能更好地控制这种结合。”

  研究人员还说,在实验中,被称作“偶极分子”的微观生成物存在时间很短,但是表明了化学反应可以用激光而非催化剂诱发。他们认为,这种“偶极分子”可以构建一种新型量子位,有望用于研制更高效元件并促进量子计算发展。

  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

  倪康坤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实验室中生成一个“偶极分子”,那么应该也可以生成更大更复杂的分子。下一步,研究团队将尝试控制非激发态原子发生反应,生成存在时间更长的分子。

相关文章

首次实现在原子尺度上研究同位素界面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高鹏、陈基、王恩哥院士课题组等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磊等课题组合作,首次实现了在原子尺度上对同位素界面的研究。该研究成果以《同位素界面上的声子转变》为题于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受生物启发的分子,大大促进骨骼再生能力

人们的骨骼再生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并因骨质疏松症等疾病而进一步下降。为了帮助改善人口老龄化,研究人员正在寻找能够改善骨骼再生的新疗法。现在,来自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BIOTEC)和医学......

超冷带电原子组成同类最大二维晶体

奥地利科学家将105个带电钙原子冷却到极低温度,使其排列成二维晶体,得到了迄今最大的同类二维晶体,这一新晶体可用于研究量子材料或构建量子计算机。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PRX量子》杂志。一些晶体会表现......

Nature子刊:竺淑佳研究组揭示NMDA受体功能分子基础

NatureStructural&Molecular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竺淑佳研究组撰写的题为Distinctstructureandgatingme......

英才齐聚丹东,共同见证我国原子光谱及相关技术发展

——第七届全国原子光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会议顺利召开2023年4月12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原子光谱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北大学、辽东学院、辽宁省分析测试协会、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

JCI:癌对药物疗法索托拉西布产生耐受性的分子机制

据西班牙肿瘤医学学会(SEOM)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西班牙将会有3万多例新发肺癌病例,这或许就使肺癌成为西班牙人群第二大常见的癌症类型,除了其较高的发病率外,这类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是所有......

左小磊等合作开发基于DNA框架的多维癌症诊断分子分类器

准确反映临床行为的疾病分子分类奠定了精准医疗的基础。计算机内分类器的发展加上基于DNA反应的分子实现标志着更强大的分子分类的关键进步,但处理多种分子数据类型仍然是一个挑战。2023年3月27日,上海交......

生态中心在同源重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汪海林团队在同源重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FlankingstrandseparationactivityofRecAnucleoprotein......

澳科学家利用铯改进原子理论计算方法

澳大利亚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借助由一个普通的铯原子和名为缪子的基本粒子组成的一种不寻常的原子,通过理论研究,提高了对铯原子核的磁性结构、在铯原子中的作用以及缪子效应的理解......

新研究通过调控原子界面催化过程实现高效储钠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组(509组)邓德会研究员团队与郑州大学张佳楠教授团队合作,通过界面化学工程将二维2H-MoS2纳米片组装在氮掺杂碳限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