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03 15:56 原文链接: 海马冷泉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适应性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何毛贤团队在海马冷泉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及环境适应性方面取得进展,揭示了南海海马冷泉典型底栖生物遗传多样性及海马大偏顶蛤Gigantidas haimaensis 与佩氏鳃磷虫Branchipolynoe pettiboneae 寄生关系机制。相关研究近日相继发表于《海洋科学前沿》《微生物学前沿》。

海马冷泉是目前我国发现最大的深海冷泉生态系统,为研究南海深海生物生命起源与演化等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场所。但目前对海马冷泉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的多样性特征、特殊生物学现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系统。

何毛贤团队利用ROV原位调查的方法对海马冷泉4个位点进行了底栖生物多样性调查,共发现12种大型底栖生物,隶属于5门12科。CLUSTER和NMDS分析表明,4个站位可明显分为贻贝床(Mussel bed community)与伴溢蛤床(Vesicomyid clams community)两种群落结构,其中贻贝床群落结构中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伴溢蛤床。基于物种优势度值的结果,表明海马大偏顶蛤G. haimaensis、佩氏鳃磷虫B. pettiboneae、海马蛇尾Histampica haimaensis 分别为海马冷泉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中典型的底栖物种。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上述3种海马冷泉典型底栖生物表现出高单倍型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

为进一步评估海马冷泉最典型的大型底栖生物海马大偏顶蛤的遗传多样性,利用ATP6、NAD4 及COI 3个线粒体基因及全基因组SNPs标记评估了其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特征。基于线粒体基因标记,H1和H2站位的海马大偏顶蛤未出现显著性的遗传分化,但基于全基因组SNPs 标记,两位点的海马大偏顶蛤体间却出现显著的遗传分化,并表现出遗传斑块(chaotic genetic patchiness ,CGP)现象。相关研究发表于《海洋科学前沿》。

在这些底栖物种中,佩氏鳃磷虫通常寄生在海马大偏顶蛤中,并被认为佩氏鳃磷虫通过寄生来适应深海极端环境,研究表明宿主共生微生物对宿主适应外界环境的应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寄生对于宿主的影响机制并未明确。

何毛贤团队比较了佩氏鳃磷虫寄生组(PA组)和未寄生对照组(NPA组)海马大偏顶蛤鳃基因表达和共生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佩氏鳃磷虫寄生导致了宿主海马大偏顶蛤鳃中共生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但化能共生菌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并引起宿主蛋白和脂类的合成代谢基因显著上调,而免疫、生长相关基因显著下调;相关性分析表明,宿主蛋白和脂质合成代谢基因的表达与化能自养共生菌的相对丰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即佩氏鳃磷虫的寄生通过提高宿主对营养需求,从而导致宿主化能共生菌相对丰度及营养合成代谢基因的显著提升,从而更有利于从宿主获得营养物质。相关研究发表于《微生物学前沿》。

该研究较为全面地阐释了我国南海海马冷泉生态系统大型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特征,并初步揭示了深海化能生态系统佩氏鳃鳞虫寄生对寄主深海贻贝的影响机制,为我国南海海马冷泉生态系统的开发与保护及冷泉底栖生物的环境适应性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数据和参考依据。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2.920327

相关文章

中国绿发会倡议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

“生物多样性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目标和手段。只有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3月29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绿发会)理事长......

植物所等中方代表参加首届中意生物多样性大会

3月26日,首届中国-意大利生物多样性大会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共14人组成的中方代表团参......

植物所等中方代表参加首届中意生物多样性大会

3月26日,首届中国-意大利生物多样性大会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共14人组成的中方代表团参......

研究揭示森林生物多样性是应对气候干旱的“缓冲器”

 21日,记者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世荣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在缓解干旱影响中的作用机理,发现森林生物多样性是应对气候干旱的“缓冲器”。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

全球首次|新研究揭示外来植物的多维入侵机制

2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和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研究员郭文永团队,首次在全球尺度上阐明了多因子间复杂的交互关系及其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复合驱动机制,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

生态环境部:优化科研仪器配置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与绿色发展、减污、降碳、脱贫等协同推进,在就地保护、生态保护修复、监督执法......

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经国务院批准,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发布《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

研究揭示不同类型热带海洋岛屿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

在辽阔的中国海域上,分布着数千个大大小小的海洋岛屿。这些岛屿为海洋植物、动物、微生物提供了不同于大陆的独特的栖息地,是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宝库。由于海岛考察费用高、难度大,限制了科学家对我国多数海洋岛屿......

聚力防治措施,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不久前,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并给予资金奖励。截至目前,市本级、黟县、歙县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歙县创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杭州临平首个生物多样性跨区域协作共建基地正式揭牌

近日,临平-鹤峰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基地在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正式揭牌成立,今后将致力于生态环境实践教育新思路、新模式的探索。这是浙江省杭州余杭区临平区首个成立的生物多样性跨区域协作共建基地。揭牌仪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