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未来10年全球海洋观测框架计划工作组会议在美国洛杉矶召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松研究员代表国际海洋观测联盟(全球海洋观测联盟-POGO)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是未来10年全球海洋观测框架计划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参会科学家代表各个国际组织,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中国,孙松研究员是发展中国家唯一的代表。

  会议对未来10年全球海洋观测框架计划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认为,由于近海区域对人类更加重要,同时这个区域的观测也更加复杂和困难,未来10年海洋观测的重点将向近海区域进行倾斜。未来海洋观测特别是在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的研制方面以及三维空间观测方面面临很大挑战;在观测内容上,重点包括物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海洋生物。

  2009年,在意大利召开的国际海洋观测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和各个国际组织的600多名专家对过去10年全球海洋观测现状和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未来10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很多发展建议。会后,会议发起单位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成立了未来10年全球海洋观测框架计划工作组,对会议中提出的未来10年海洋观测发展框架进行综合和整理,并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完整框架。

相关文章

我国首套基于海洋观测站的海底有缆观测系统布放成功

辽宁省海洋环境预报与防灾减灾中心近日在营口白沙湾海洋观测站和无人机基地附近海域布放了我国第一套基于海洋观测站的海底有缆观测系统,经过布放、安装和调试,目前系统稳定运行。据了解,辽宁省所辖辽东湾海域冬季......

海洋观测站点和海洋观测资料管理办法发布实施

6月7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签署国土资源部第73号、74号部令,分别发布施行《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和《海洋观测资料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落实《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以保障国家基本海洋观测活动的有......

我国建成首个领海基线外海洋综合观测平台

5月26日,由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承担的东瓯海洋综合观测平台建设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观测平台集海洋观测、仪器实验、科学研究等功能于一体,对于完善浙江省海洋灾害综合观测网,实现主要海洋灾害观......

中科院研究员发现全球变暖或比预估快13%

全球变暖又添佐证。美国《科学·进展》杂志日前在线发表的一项中美科学家联合开展的研究成果显示,全球气候变暖速度比此前预估的要快13%。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成里京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

海洋热含量研究获进展

3月10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旗下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成里京(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朱江与美国科学家合作的......

海洋国家实验室:万米深海研究科考完成三大任务

近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利用深远海综合考察船“东方红2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万米深海研究科考任务。通过自主研发的海洋仪器装备,海洋国家实验室获得了诸多......

《自然》综述:全球Argo海洋观测多领域拓展

《自然》杂志1月27日在线发表了由18个国家27位作者共同署名的综述文章《全球Argo海洋观测十五年》,文章全面回顾了国际Argo计划实施15年来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未来Argo海洋观测及其资料应用研......

中国将研发船载无人机海洋观测系统

记者4月1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部获悉,在海上移动观测平台及组网应用技术领域,中国将开展波浪滑翔器无人自主观测系统、远程复合动力快速无人艇监测系统、船载无人机海洋观测系统、自主航行潜水器组网观测关键技术、......

黄、东海浮标系统实时观测曲线正式定期公布

日前,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根据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黄、东海浮标系统实时观测数据编制成观测曲线,并正式在网上定期发布。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和东海海洋科学综合观测浮标站是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系统建设的重要组......

中国北极科考队布放首个极地大型海洋观测浮标

8月4日,“黄河”号小艇正在将大型浮标从“雪龙”号船中部拖至船尾部。当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北纬70度、东经3度的挪威海布放了中国首个极地大型海洋观测浮标,这也是中国首次将自主研发的浮标和观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