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23 10:33 原文链接: 航天级对地观测标定山体滑坡掩埋建筑

  深圳山体滑坡灾害的救援正在紧张进行中。21日晚,深圳光启理工研究院调集的航天级多功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设备和应急版“云端”号Cloudmini双双升空,随后,光启团队连夜扫描收集了大量被泥石流掩盖区域的图像。22日9时许,光启团队和现场抢险救援指挥部交接了已经定位的16个掩埋点的30多栋建筑的具体位置。指挥部对光启标注的16个掩埋点已进行分组,展开有针对性的人员搜救。

  由于泥石流的掩埋,现场形成了新的高低不平的地形,难以确定房屋被掩埋的精确位置,而最有可能找到幸存者的地方,就是那些房屋的内部。经过对观测设备热成像等综合信息进行大数据处理,以及工程师现场建模计算,光启团队确定了大部分被掩埋楼栋的位置,并在灾害核心区连夜徒步放置标记物,绘制出“泥下地图”。

  光启技术人员介绍,其背后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热成像对整个区域的地理信息进行重建,同时,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对泥石流破坏机理、流向和作用力现场进行建模分析,得出楼房被冲刷的相对位移以及坍塌方位。对照灾害发生前的地理信息图,确认了被掩埋楼房的大体位置。再利用热成像摄像头,指导人员实地安放掩埋点标志。

  光启团队成员回忆,在热成像摄像头的指引下,他们一直徒步走到了泥石流的源头区域。“扛着沉重的标记物,几乎走遍了整个灾害区域,周围飘荡着各种异味。由于土质松软,每走一步,双腿就陷入泥潭中。走着走着,有时发现自己脚两边都是屋顶。”至22日凌晨5时30分,已经确认标记出16处掩埋点,涉及被掩埋房屋30余栋。

  又讯22日15时,深圳滑坡灾害第五场发布会通报,截至发布会前,挖出第一位遇难者,失联人数降至76人,其中男性51人,女性25人。73人身份已经确定,另有3人身份仍在核实。

  滑坡灾害现场仍有个别地方探测到生命迹象,救援人员正在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地开展救援。

相关文章

中国成功发射高分十四号卫星

 北京时间12月6日11时5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四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高分十四号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安排的光......

科学家提出基于空间观测的“数字丝路”科学构想

来自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观测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的300余位空间对地观测领域学者和管理专家,16日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空间认知国际会议”......

航天级对地观测标定山体滑坡掩埋建筑

深圳山体滑坡灾害的救援正在紧张进行中。21日晚,深圳光启理工研究院调集的航天级多功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设备和应急版“云端”号Cloudmini双双升空,随后,光启团队连夜扫描收集了大量被泥石流掩盖区域的......

航天级对地观测标定山体滑坡掩埋建筑

深圳山体滑坡灾害的救援正在紧张进行中。21日晚,深圳光启理工研究院调集的航天级多功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设备和应急版“云端”号Cloudmini双双升空,随后,光启团队连夜扫描收集了大量被泥石流掩盖区域的......

“高分一号”卫星首批影像图发布达到国际同类水平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6月6日公布了我国“高分一号”卫星获取的首批影像图,表明卫星达到设计要求,实现了为国土、环境、农业等领域提供精准服务的目标。“高分一号”卫星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首发星成功飞天

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4月26日12时13分04秒,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一号”卫星,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由土耳其、阿根廷、厄瓜多尔研制的三颗微小卫星,本次发......

“高分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26日中午12时1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高分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同时,此次任务还成功搭载......

PNAS发表文章——《新一代数字地球》

6月21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题为《新一代数字地球》(Next-GenerationDigitalEarth)的文章。论文对数字地球科学领域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分析,对数字地球内......

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记者日前从获悉,我国重大科技专项之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目前各系统研制和试验任务正在顺利进行,计划2013年开始陆续研制发射新型卫星并投入使用,至2020年前后建成全系统。高分......

“对地观测与导航”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京举行

论坛现场11月21日至22日,中国科学院学部以“对地观测与导航”为主题召开了第3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活动。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共同承办,论坛执行主席为李德仁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