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12 09:46 原文链接: 黄长水:我在科研道路上的选择

   黄长水 现任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2008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分子材料和纳米材料的设计及性质研究,以开发新型能源材料和器件为目标,重点发展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碳素纳米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及其高附加值的利用,发展锂离子电容器等新型储能器件和关键材料。

  青少年的时候,我就对材料很好奇,很奇怪玻璃刀为什么能划开坚硬的玻璃;玻璃那么硬,为什么却很容易破碎;塑料袋怎么能这么薄却还能装东西;钛是金属,却可以这么轻……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逐渐发现从物理和化学中能找到这些答案,于是逐渐对物理和化学越来越感兴趣。出于对新事物的好奇,高考的时候,我选报了化学专业。

  从此我就开始了漫长的科研道路,其间既有研究的辛酸和艰辛,也有成功的充实和喜悦,还有选择时的迷茫。

  最初,选择是否回国我也曾纠结过。在国外虽然有很多的机会能够直接留下来,但我内心深处总是觉得自己的根在中国,还是希望能回国。于是平时也非常关注国内的人才政策。

  不得不承认,国内的生活环境和科研环境与国外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一个最基本的例子就是研究经费,美国申请研究经费一般一个国家基金项目大概有30万~40万美元,而在国内大概是几十万人民币,这就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对此我之前也很纠结,毕竟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实力差距就在眼前。

  但是经过和国内的朋友老师的多次交流,深入地思考一下,发现这些差距并没有表面上的那么大。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国家对于科研投入的决心和恒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家专门拨出了资金,比如修购专项、装备项目、重大装备项目等。因此,我们目前并不缺少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解决了这个问题,接下来就是测试经费了。虽然一边是几十万美元,一边是几十万人民币,但是在美国和在国内的一个相似点,就是数目。同样的一种设备,所需的测试费在美国和在国内在数字上是相近的,例如都是八十几,差异就是一个是美元为单位,一个是人民币为单位。考虑到经费项目平均都是几十万,这就基本持平了。正是这样一计算,选择回国继续科研是同样可以进行科学前沿研究的。

  决定回国后,去高校还是研究所这一选择又摆在我的眼前。相对而言,对于科学研究来说,作为以教书育人为主的单位,高校的科研环境更为轻松,而研究所则是以研究为主的单位,科研的任务相对就更重。在回国之前,我也收到了不少offer,有来自高校的,也有来自研究所的。无论是高校还是研究所,对于人才引进的投入力度都是很大的。高校的offer里就包含中组部的“青年千人计划”和各省的高级人才计划。而科研所,最著名的就是中科院的“百人计划”了。

  在这期间,有两件事深深影响了我最后的决定。

  一是我研究生的经历。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活是在中科院化学所度过的。科学院研究所的科研氛围让我感触颇深。不可否认,科学院研究所的科研节奏很快,压力也是有的,然而由此取得的成绩也是斐然的。科学院的研究论文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排在前列的,这同时也包含了许多推动国家科学科技发展的重大项目。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更是在这其中突显了其特点,为科学研究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在某些科学领域也能够大胆创新,开拓了许多国际前沿的研究领域。当然,这也离不开中科院推出这一人才计划的胆识和决心,极大地支持力度深深吸引了一批青年才俊,解决了他们科研和生活上的基本问题,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上去。事实证明中科院是正确的,这些人取得很多突破性的成果。这也让我对“百人计划”入选者仰望不已。

  另一件事就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对我说的话:“有压力才有动力,年轻人需要在年轻的时候多给自己一些压力。”科学研究是需要兴趣的,然而光有兴趣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去探索。研究所的节奏更具备鞭策的作用。

  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我决定选择中科院的研究所,并且很荣幸,我能够入选并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的支持。

  接下来,研究方向对我来说也面临着一种选择。这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必须是兴趣。兴趣是研究持续深入的推进剂。我前面曾提过,我对物质材料的兴趣一直浓厚,随着不断地学习,我发现这个领域实在是太广泛了,接触得越多,发现自己越是孤陋寡闻,因此越觉得有必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方向。

  分子聚集体化学作为21世纪化学学科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是化学材料发展的新层次。分子聚集体的化学为实现化学学科的知识创新提供了契机,同时它与物理、生物、材料等学科交叉融合,而成为产生新概念和高技术的重要源头之一。正是认识到了这些,我选择分子材料的研究作为我的基本科学研究方向,希望能发掘和制备一点能为大家所用的材料。

相关文章

电池行业利好新材料大幅提升太阳能电池量子效率

科技日报北京4月10日电(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报道,美国理海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材料,可大幅提高太阳能电池板效率。使用该材料作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的原型表现出80%的平均光伏吸收率......

我国科学家仿生鱼鳞片构筑适度有序布利冈结构材料

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俞书宏院士领导的仿生材料研究团队开展了仿生布利冈结构多级次可重构纤维基元界面设计的系统性研究,提出“仿生适度有序布利冈结构”的概念,分级构筑了具有动态可重构纤维界......

科学家开发出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姜鹏、副研究员陆晓伟、包信和院士团队开发了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并将其用于电子皮肤非接触温度感知。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上。仿生触觉是智能机器人......

市场监管总局对7种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

记者今天从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决定对具有较高安全风险的商用燃气燃烧器具、电子坐便器、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水性内墙涂料等7种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CCC认证,将低压元器件由CCC自我声明......

《自然》(20240404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Nature,4April2024,Volume628Issue8006《自然》2024年4月4日,第628卷,8006期拉德克里夫波在振荡▲作者:RalfKonietzka,AlyssaA.Good......

空穴来“电”?黑科技智能纤维点亮生活

穿上一身由发光纤维织就的衣服,你就是街头最“亮”的仔。但是传统的发光纤维,总是离不开芯片和电池,这就让相应的纺织产品体积更大、分量更重,很难做得柔软、轻盈。4月5日,以纺织、材料、设计学科为特色的东华......

上海科研团队研发“不插电”的发光发电纤维

中新网上海4月5日电(记者许婧)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功能材料课题组研发出集无线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与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纤维,由其编织制成的智能纺织品无需依赖芯片和电池便可实现发光显示、......

柔性多孔框架材料可实现乙烷乙烯的高效分离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杨庆远课题组开发的系列柔性多孔框架材料,可实现乙烷乙烯的高效分离,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据了解,这类柔性多孔材料对乙烷表现出独特的“门控”效应,即在乙烷分子的作......

【能源材料研究】赛默飞一站式学科热点解决方案

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推动高校、职业院校更新置换先进教学及科研技术仪器,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您是否还在为填报仪器升级计划而犯难?来了!来了!赛默飞带着一站式学科热点升......

科学家研发出新型散热材料金刚石膜,可将电动汽车充电速度提升五倍

近日,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他们利用超薄金刚石膜成功降低了电子元件的热负荷,这一技术有望将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提升五倍。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金刚石的优异导热性和电绝缘性。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