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次会议,要为建筑的低碳发展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意见。”11月14日,在以“实现建筑碳中和的挑战与应对技术路径”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定了个目标。
当前,建筑业是世界上最大的终端能源消耗即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部门之一,低碳发展,也由此成为令全球建筑业“头疼”的问题。在我国,建筑业同样是终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部门之一。
“建筑低碳发展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是要算清建筑部门的碳排放量。它就好像指挥棒一样会指挥着人们往哪走。”江亿说。
算清大账:预算怎么算得准?
“算大账”关乎碳排放的预算问题。
“碳预算有全球尺度、国家尺度、项目尺度、行业尺度的碳预算,聚焦的是为了实现1.5度或者2度的控温目标,过去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还有多少二氧化碳可排的问题。”会议执行主席、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元丰说。
他表示,这几年,建筑脱碳进程并不令人满意,尤其2021年之后,建筑碳排放问题还有所加剧,联合国环境署结合全球建筑施工联盟曾分析认为,建筑业现在要把脱碳进程加速5倍才能满足联合国“巴黎协定”的目标。作为世界最大建筑业排放国,中国建筑业碳预算的研究对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全球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关键。
“中国建筑碳排放目标的设置,是评估与国家气候目标相适应的建筑业脱碳目标的基准,也是国家形成科学的净零排放目标决策的重要依据。”王元丰说。
但是,要把中国建筑业的碳预算算准,目前还存在很多技术挑战。王元丰指出,我国减排进程以及人口、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会对建筑业碳预算带来挑战,复杂变化的建筑内涵碳也会给碳预算带来技术挑战。
“这是一个巨大的研究工程。”江亿呼吁,应该加紧研究制定,确定合理碳排放水平的方法与科学指标。
算细小账:排放怎么查得明?
“算小账”涉及碳计算、核算问题。
“建筑碳排放计算与核算工作是建筑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刚性需求,伴随着节能降碳工作逐渐细化,关于未来建筑能耗限额管理、能效标识、碳交易与绿色金融相关讨论引起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广泛关注,建筑碳排放计算和计量工作重要性会愈加凸显。”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说。
他认为,目前建筑碳排放的计算核算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建筑运行碳排放通常讲建筑碳排放讲的是建筑运营碳排放。广义的建筑运行碳排放通常讲全生命期的碳排放,涉及建材生产、建造过程,以及建筑运行、维护、维修、替换、翻新、拆除、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徐伟说。
那么,在算建筑碳排放量时,是将建造相关的碳排放与运行碳排放共同算,还是分开算?
与会专家讨论认为,建筑部门的碳排放分为建造过程和运行过程两部分,应根据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碳排放计算、核算方法。
“不同的追求目标,要求做碳排放的方法、核算体系是不一样的。”江亿认为,计算碳排放一般有两个目标,一个目标为了算明单体项目、园区项目或新的技术是否真的减排了,这就需要进行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而另一种目标是为了满足碳交易和碳排放管理需求,要明确每年的排放碳究竟是多少,这时就应该只计算建筑实际运行导致的碳排放。
此外,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燕达还认为,现有的碳排放核算体系不能体现年内和日内不同时刻碳排放因子的差异,而在大比例可再生能源应用的背景下,逐时功率的匹配成为了核心矛盾,因而关键问题是给出逐时碳排放因子,动态核算全年逐时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责任,评估建筑蓄能和调解对电力系统供需匹配的积极作用。
他建议,科学定量对建筑能耗与碳排放进行界定与核算,提升建筑用能的柔性调节和动态响应能力,提升建筑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助力我国建筑领域的节能低碳发展。
减碳路径:从哪减?怎么减?
与会专家从建筑规模、低碳建材、建筑零碳运行、零碳能源系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建筑业面向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建议。
在建筑规模方面,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教授蔡伟光建议,根据城镇化未来进程与人口总量,合理规划建筑面积总量发展目标;顺应人口由中小城市向大都市圈聚集的城镇化新特点,合理确定建筑面积区域配置,避免住宅供需空间错配;适应城镇化进程中人们对居住品质的需求提升,合理规划住宅供给结构,避免未来由于不满足人们居住需求而导致大量房屋闲置。
在绿色建造和低碳建材方面,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指出,绿色建造目前尚存在绿色建造意识薄弱、激励政策不够完善,建造过程主体多元、责任不明等问题,未来要继续进一步加大绿色建造推进力度,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建造减碳为重点,协同多方力量,创新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绿色建造技术创新创效研究,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江亿和王元丰建议,要从低碳、零碳的目标出发,研究新型低碳建材,研究相应的低碳结构体系,如木结构、竹木结构、钢结构等,产生新型低碳结构体系,促进建筑业创新发展。
在建筑低碳运行方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崔愷认为,建筑师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设计阶段就将降低碳排放纳入考量,从源头处减碳降碳。
在零碳能源系统方面,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城市能源供给系统不应再依赖天然气,而是要充分挖掘利用核电余热和调峰火电余热,以及冶金、有色、化工、建材行业中低品位排出的余热,建立余热共享系统,同时促进建筑在未来新型电力系统中承担“发储调用”的重要角色。农村能源供给系统则应当改变能源结构,充分挖掘调动农村存在的各种储能方式,改善农村环境,振兴乡村经济,建立新型农村零碳能源系统,为城市全面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先行先试的示范。
随着欧洲环保政策的推进,旨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气候科技”日益火热,关注环保的独角兽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也陆续诞生。创立于2017年的恩帕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供应商。2021年,......
近日,以“构建新格局迎接新挑战”为主题的华凌牛业——中国国际肉类产业周(以下简称“产业周”)在山东青岛举行。与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企业家分别从各自领域就如何构建肉类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肉类产业高质......
致力于为各行业开发替代材料的初创公司Woodoo已经筹集了3100万美元。该公司正在制造基于木材的复合材料,以便它们能够取代玻璃、皮革和钢铁等普通材料。大约三分之二的融资金额是由克里斯-萨卡的Lowe......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记者谢希瑶)记者7日从商务部获悉,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五次会议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双方36家企业签署制造业、绿色、新能源、创新等领域18项合作协议。商务部欧洲司司长余元堂在开......
以“CCUS低碳向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论坛3月17—18日在北京召开。我国发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埋存(CCUS/CCS)技术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埋存(CCUS-......
2023年1月16日,《中国碳中和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22》成果发布暨圆桌论坛在线上举行。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三方......
俄罗斯提出新型中子吸收剂方法增强核反应堆安全可控性高温气冷堆是第四代核电堆技术,具有安全性好、效率高、经济性好、用途广泛等优势。高温气冷堆通过核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转化实现发电,能够代替传统化石能......
12月28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召开的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表示,为加强绿色低碳技术ZL统计监测,推动绿色ZL技术产业化,国家知识产权局编制了《绿色低碳技术ZL分类体系......
浙大城市学院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首席专家申立银作报告(会务组供图) 城市是碳减排的主战场,建设低碳城市是我国推动“双碳”战略的必经之路。12月29日,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浙大城市学院联合发布全国......
12月2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印发《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四批)》的通知,包括农田系统温室气体减排关键技术、新型高效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基于关键因子调控的退化湿地储碳技术等在内的6类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