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08 11:43 原文链接: 基础研究突破亟需国际科技合作

“科学、技术和创新正在改变理解和影响世界的方式,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利用其变革潜力,引导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在11月6日举办的第三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中强调,只有通过开放、信任和合作,采取多方利益相关联的方式才能取得重要效果。

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世界经济遭遇冲击、气候变化挑战等问题,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在论坛举办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共同呼吁在基础学科前沿方面,科技共同体要不断推动科学开放与国际合作,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

国际合作实验成为主流

在论坛“基础学科前沿与科技共同体合作”高端对话环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科院外籍院士丁肇中介绍了自己最近所从事的工作——在欧洲核子中心研究最小距离的L3实验和在国际空间站上研究最大距离的AMS实验,这两项工作都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国际科技合作。

L3实验是一个由美国、苏联、中国、欧洲等19个国家,600多名科学家共同参加的大型国际合作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贡献了12吨BGO晶体,多位中国科学家对数据分析作出了重要贡献。

探索宇宙奥秘的AMS实验也汇集了众多科学家的合作成果。丁肇中介绍,在探索宇宙线的起源方面,AMS总共收集了超过1920亿条宇宙线数据,能量高达万亿电子伏,所有的物理结果都与现有理论不符合。AMS现在收集的数据和暗物质对撞产生的理论很符合,现在正在去大量收集新的数据来确认已找到的暗物质。

丁肇中表示,他的大多数实验都受到很多人反对,认为“实验没有物理意义”和“实验极困难,不可能成功”。但在过去40年,有很多优秀的中国科学家和他合作,对实验做出重要贡献:一是实验结果改变了对宇宙的认知;二是每个实验都发展新的仪器,使实验成功。

“基础研究的原动力是人的好奇心,技术的发展主要生根于基础研究,支持基础研究和教育投资是新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原动力。如果一个社会将自己局限于技术转化,经过一段时间,基础研究不能发现新的知识和新的现象,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转化的。”丁肇中说。

多学科合作不是“可选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曼彻斯特大学英国皇家钦定教授安德烈·海姆爵士认为,目前科技范式产生了转变,科学家不再由个体承担科学研究,科学进展深受来自世界各地实验室的影响。

高能物理是国际科学合作的典型范例之一,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表示,基于对合作共同的认识和目标,高能物理在过去50年当中建立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种不同的合作范式,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而高能物理的研究范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扩展到天文和宇宙学的研究领域,“未来科学的发展趋势就是规模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复杂、参与合作的人会越来越多,国际合作的形式规模和需求也会越来越大”。王贻芳说。

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英国物理学会CEO保罗·哈达克认为,当前物理领域依然存在着许多重大的挑战,迎接问题就必须要走出自身的科学领域,寻求工程和数据科学领域合作伙伴的帮助。

“我们谈多学科研究,不是蜻蜓点水地了解一些事物,而是让专家、科学家进行深度合作。”保罗·哈达克说。

西湖大学讲席讲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默罕默德·萨万的研究组汇集了多个学科和机构,他从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角度出发,指出目前领域内大概60%~70%的参考文献来自于其他学科,多学科合作是“必要的而不是可选的”,没有这种合作无法向前推动研究。

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时,疫苗的研制正是多学科合作的成功案例。保罗·哈达克表示,物理学家采用工程师制造的高功率加速器装置确定病毒的特征,化学家和生物学家负责药物的研发等,“面对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我们需要与多学科团队进行合作”。

倡导开放科学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更为广泛的跨学科合作越来越多。倡导开放的精神,是科学共同体的价值所在、也是责任所在。

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吴玉章认为,科技共同体在双边、多边的科技合作计划建立标准和数据的规则,发展新技术与技术应用,组建联合科学中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发起全球性的科技计划方面至关重要。

针对生物医学的国际合作,吴玉章表示国际合作项目必须多层面开放资源,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影响力。

“例如对有关特定器官、组织、技术和计算方法的讨论,应该在多个平台上进行,还应该建立统一的科学委员会做出决策,做到高效的组织。”吴玉章说。

促进开放科学,科技期刊的开放获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保罗·哈达克指出,通过影响因子来衡量出版物价值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直接衡量相关文章的使用情况和关联性将是更有效的做法。

相关文章

《科学》(20240405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Science,Volume384,Issue6691,5Apr2024《科学》第384卷,6691期,2024年4月5日化学物理Chemical-PhysicsSinglebody-coupledf......

“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研讨会举行

3月28日,“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创智组织管理数字技术研究院协办,来自教育界、企业届和专家学者近200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北京大学未来......

2024年全国数据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健全数据基础制度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4月1日至2日,2024年全国数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后的首次全国数据工作会议。会议从着力健全基础制度、释放要素潜能、加快转型赋能、促进科技创新、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安全保障、推进......

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学森挑战计划”启动

3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举办2024年“学森挑战计划”启动仪式。2000余名高一学子及百余所重点中学校长线上下齐聚交大,共话拔尖创新人才大中学一体化培养。 今年是“学森挑战计划”开展的第四年......

2024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论坛顺利召开

3月29日,2024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召开,论坛紧密围绕“聚力协同·创新赋能”的核心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旨在推动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发展。本次论坛汇聚了300余位师生校友及医疗产......

以管理创新保障高质量发展

质量管理创新是产品和服务持续改进的重要路径,每一次产品革新、服务提升都会伴随着管理创新成果的输出,管理创新是技术革新、产品开发、服务提升的基础。通过建立质量褒奖制度,树立质量管理创新标杆,促进质量持续......

湖南:2024年大力实施创新提升行动

3月25日,2024年湖南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长沙举行。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在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湖南将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建设湘江科学城、“4+4科创工程”、建设长沙全......

湖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2023年度考评结果公布一家被撤销

根据《湖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建设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湖南省工信厅组织专家对已批复创建或认定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进行了2023年度考评。经专家组评审,考评结果为2家优秀、6家良好、3家合格、1家不合格......

重磅!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2月29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人工智能、量子、天文、化学能源等科学领域。分别为: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揭示人类......

广州市黄埔区、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协会发布三项团体标准

广州市黄埔区、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协会发布《智慧园区设计和建设技术规范》、《云平台服务创新评估指南》、《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规范》三项团体标准。公告如下:各有关单位:根据协会团体标准制定工作管理办法,现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