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12 09:46 原文链接: 结晶化为碳捕捉提供新选择

  美国科研人员日前开发出一种通过结晶化捕捉二氧化碳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极高温等条件,并可循环利用材料,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动碳捕捉技术实用化。

  碳捕捉是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去除的一类技术,目前还很不成熟。二氧化碳被某些化合物吸收后,还需要将其再释放出来,以气体形式通过管道输送,进而被深埋于地下封存。传统方法需要将捕获物质加热到900摄氏度才能释放出气体,这个过程可能释放出比捕获前更多的二氧化碳。

  美国能源部下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新一期《应用化学》周刊上报告说,他们合成出一种简单的胍类化合物,将这种化合物的水溶液放置于空气中就会形成晶体,其中包含了碳酸盐,这说明空气中的部分二氧化碳被捕获了。

  “通过新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将晶体加热到80至120摄氏度来释放与化合物结合的二氧化碳,这种方式比传统的碳捕捉更加温和。”参与研究的拉杜·卡斯特尔辛说。

  据研究人员介绍,加热后,晶体还可恢复成最初的胍类化合物,并可循环利用3次,这就使得碳捕捉的成本大大降低,并且节约能源和水资源。

  卡斯特尔辛说,尽管碳捕捉技术已经受到很大关注,但具体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积极实施,这样才能真正应用于对抗全球变暖。

相关文章

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魏伟、陈为团队设计了铜中空纤维气体透散电极,为三相界面活性位点提供无限量CO2突破低CO2溶解度限制瓶颈,实现了在安培级电流密度下电还原CO2生成多碳产物。相关研究......

近亿元合作达成!聚焦二氧化碳转化与利用

11月15日,在第二十四届高交会开幕首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与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招商局集团”)宣布共同成立“CO2绿色转化未来产业联合实验室”,并在会展中心举行......

中国碳卫星观测首次成功用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定量监测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气所)中国碳卫星(TanSat)研究团队联合芬兰气象研究所团队,最近首次利用中国碳卫星观测定量识别和计算城市碳排放,这也是中国碳卫星首次成功用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

砂岩中二氧化碳迁移特征的实验观测和数值模拟

CCUS(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CO2注入地下储层后,储层温度压力条......

晶态多孔核壳结构催化剂实现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陈宜法教授和兰亚乾教授在共价有机框架(COFs)和金属有机框架(MOFs)基杂化电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二氧化碳(CO2)电催化还原领域的应用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Ad......

这台设备把二氧化碳变燃料

2.1立方米由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燃料电池技术团队与浙江氢邦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5千瓦级CO2电解及其可逆一体机样机近日在浙江宁波下线,该设备每小时可转化1.5立方米至2.1立方米CO2。近日,记者从中......

“净负”系统将二氧化碳完全转为乙烯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方法,可将工业废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100%转化为乙烯。乙烯是塑料产品的关键成分,当使用可再生能源运行时,该技术可使塑料生产实现净负排放。相关论文发......

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和水氧化全反应领域新突破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兰亚乾团队在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CO2RR)和水氧化(WOR)全反应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华南师范大学英才博士后......

用火车从空气中捕获碳?这个团队有计划了

直接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压缩,进而封存或利用,有望帮助人们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然而,直接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的过程是能源和空间密集的,且成本高昂。为设计一种使用更少能源和空间的直接碳捕获技术,......

科学家揭示二维化离子液体捕集二氧化碳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离子液体与低碳能源研究团队在离子液体结构调控及捕集CO2性能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系统阐明了不同离子液体二维化之后的结构特征及转变机制,并对二维离子液体的CO2捕集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