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0 17:19 原文链接: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在要求我们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增加碳吸收、减少碳使用、加强碳转换、控制碳排放,积极稳妥地向“双碳”目标迈进。

  深刻认识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过度的碳使用和碳排放造成了资源约束趋紧、浓烟重霾、温室效应等严重资源环境问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当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大量能源需要进口,从长远看,对资源的需求仍然在不断增长;生态系统的碳吸收低于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碳排放。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依靠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提高碳资源利用效率,驱动新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同时着力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迫切需要。进入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愈益凸显,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愈加普遍、越发强烈,期盼蓝天白云、清水绿岸。因此,必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生态环境。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严峻状况,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给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带来风险。要破解这一问题,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必须携手国际社会,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

  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工作全过程包含首端的碳资源合理开发、中端的碳物质高效利用、末端的碳排放物吸收和回用诸环节,关涉政策措施的保障、能源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的突破、生态碳汇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需要我们坚持系统观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先立后破,依靠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驱动,形成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减少碳排放而不减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更大发展;着力减排降碳与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统筹谋划,将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坚持全国一盘棋,强化“双碳”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措施的衔接协调,以形成整体合力。同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紧密结合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实际,确定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既与顶层设计相衔接,又不搞“一刀切”。

  处理好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既要立足当下,脚踏实地解决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具体问题,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又要放眼长远,克服“碳冲锋”等急功近利倾向,在降碳节奏和力度上科学把握,举措上稳中求进,逐步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双轮驱动、两手发力,通过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和碳市场机制的完善来破除有碍碳减排的藩篱,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形成“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

  推进“双碳”工作的加、减、转、控路径

  绿化国土,增加碳吸收。在生态治理上做文章,着力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维护和优化森林、草地、耕地、土壤、湿地、海洋的碳汇功能;在扩绿上下功夫,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因地制宜规划和实施碳汇林建设等项目;在耕地上动脑筋,改良农业种植方式,科学发展碳吸收种植业。如此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及其碳汇能力,以碳吸收的更多增量去抵消碳排放量,从而逐步趋向碳排放与碳吸收的平衡。

  优化结构,减少碳使用。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上发力,有序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增加先进产能,“兜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尽快提高煤电效率,力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让黑色的煤炭“绿”起来,驱使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同时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促进煤炭和新能源的优化组合,推动产能、用能总体过程的减污降碳;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上发力,通过传统产业的升级、清洁生产的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壮大等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社会生产整体过程的减污降碳;在消费结构绿色转型上发力,遏制奢侈浪费,倡导低碳消费,鼓励绿色出行,力行“垃圾分类”,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推动家庭、社会生活过程的减污降碳。

  创新技术,驱动碳转换。通过减碳技术的开发应用,提升生产生活过程中碳资源的转换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通过去碳技术的创新突破,推动碳的捕集利用与移除封存,将碳污染物转换为产品、资源或无害物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以“硅基”数字创新赋能“碳基”产业低碳发展,形成碳转换新动能和增长极。

  完善机制,控制碳排放。建立资源环境国情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全民教育机制,把控制碳排放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及其执行机制,形成碳排放控制政策链;稳妥实现从表面的能耗控制走向直击要害的碳排放控制,以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倒逼产业结构低碳,更好发挥政府在碳减排中的调控作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构建双碳智慧监测平台,健全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能源要素向各地优质项目、企业、产业流动和集聚,实行生态保护收益和碳排放污染成本的内部化,充分彰显市场在碳排放“双控”中的导向作用。


相关文章

广大联合清华编制《碳中和高校规划设计规范》

近日,由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牵头编制的《碳中和校园规划设计规范》在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通过专家评审启动。据悉,《碳中和校园规划设计规范》的编制将为全国低碳校园高质量发展建立起一......

科技部将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监测评价机制?

11日,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浦江创新论坛——绿色低碳创新论坛在上海举办。记者从论坛获悉,科技部将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监测评价机制,促进各方形成合力。此次论坛以“聚焦绿色转型,共享......

科技部将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监测评价机制?

11日,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浦江创新论坛——绿色低碳创新论坛在上海举办。记者从论坛获悉,科技部将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监测评价机制,促进各方形成合力。此次论坛以“聚焦绿色转型,共享......

科学述评:自然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研究员王法明联合国内外海岸带碳汇研究领域的主要科学家,探讨了中国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如何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相关述评文章在线发表于《......

十部门联合发布《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是关键支撑。从实践看,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要经历技术研发、示范引领、规模化推广三个阶段,公共资金更重视前端技术研发,社会资本更看重成熟技术应用,而从“走出实验室”到......

《天津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

8月16日,天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联合印发《天津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提出,2030年前,天津市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力争率先达峰。“十四五”期间,建......

南昌大学:微藻材料复合将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近日,南昌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教授熊威联合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了“Microalgae-MaterialHybrid”(MMH)的概念,系统梳理了微藻—材料复......

气温连续刷新记录,中科院大气研究员怎么说?

今夏,热浪无疑成了全球一道考题。7月10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称,根据初步数据,全球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全球平均气温连续刷新纪录,达到17.24℃。北半球多个国家被高温炙烤,干旱、洪涝及......

我国学者在粮食系统增效支撑中国碳中和实现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2222001)等资助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戴瀚程研究员团队在大规模生物质能部署以助力中国碳中和目标的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研究成果以“粮食系统增效是实现中国碳......

有机液体储氢方面实验新进展

氢能是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发展氢能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氢气的安全高效储存和运输限制了氢能的发展。目前,传统的加氢催化剂存在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