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29 16:08 原文链接: 聚变堆超导带材设计及其抗氦辐照损伤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方前锋课题组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核工系教授李巨合作,在聚变堆超导带材的设计及其抗氦辐照损伤研究中取得进展。该研究将实验设计与理论模拟相结合,验证构造多级特征结构以实现高性能材料的有效策略,并利用特殊界面调控氦泡生长的动力学过程,使铜铌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超导和抗辐照性能,有望应用于核聚变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以Superconducting Cu/Nb nanolaminate by coded accumulative roll bonding and its helium damage characteristics为题,发表在Acta Materialia上。

  铌(Nb)基合金是一种应用于制备加速器及未来聚变堆的超导体材料。由于以超导带材为形式制作的磁体线圈需要经历绕制工艺,在服役过程中承受较大的洛伦兹力,且易在晶界/相界(GBs/PBs)中累积核反应产物氦(He)。因此,应用于聚变领域的结构功能材料需具备较高强度、较好塑性及优异的抗辐照损伤性能。研究人员采用改进的累积叠轧焊接技术(coded-ARB),通过“编码”二元组分的尺度分布,制备出具有多级特征结构且满足性能要求的铌基纳米叠层材料。

  操纵微观结构的特征尺度是一种用于优化材料性能的设计策略。研究发现,类似“条形码”形貌的双相分层结构可以有效调控箔材在轧制过程中的局部应力分布,将部分剪切力转化为压应力,延缓材料开裂,增加等效应变。其中,高密度纳米级铜层抑制位错运动,防止裂纹在铌基体层间拓展,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并增强铌层的抗氧化能力。同时,通过控制加工过程中材料内部应力场的变化,构建不同的界面类型,不断累积的失配位错与界面发生相互作用,利用“位错泵”效应加速铜与铌原子之间的固溶,形成化学混合区域。随着塑性应变的积累以及晶格缺陷密度的增大,界面演变为三维尺度的非晶无序结构。

  研究人员通过氦离子辐照实验及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得出,由于氦在界面的扩散系数较高,氦间隙更易在有序的二维(2D)相界面聚集为氦泡,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而化学混合和非晶结构构建的三维界面(3D)因含有较多的自由空间,可提供氦泡形核位点,有效抑制氦团簇长大,使纳米多层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抗氦辐照能力。材料的超导性能研究表明,轧制态的多尺度铜铌叠层材料具有与纯铌相似的超导电流负载能力,且化学掺杂的界面结构增强对磁通线的钉扎效应,在较高磁场下更为明显,而退火态的铜铌材料的超导性则因层状结构失稳和界面散射增加而被抑制。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能源部等的支持。

图1.铌基纳米叠层材料中的多级特征结构——(a,b)“条形码”状分布的二元叠层结构,(c)化学混合态与(d)非晶态Cu/Nb界面

相关文章

聚变堆全装置动理学等离子体演化模拟首次实现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上首次实现EAST(先进实验超导托卡马克)和CFETR(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聚变堆全装置动理学等离子体演化模拟”,这是该校首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入围被称为“......

未来聚变堆偏滤器靶板和冷却回路设计研究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未来聚变堆偏滤器靶板和冷却回路设计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Newdesignsoftargetandcoolingscheme......

聚变堆时序失效系统可靠性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在聚变堆时序失效系统可靠性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开展了聚变堆时序失效系统可靠性建模和分析方法研究,基于动态故障树建立了一体化除氚......

聚变堆超导带材设计及其抗氦辐照损伤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方前锋课题组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核工系教授李巨合作,在聚变堆超导带材的设计及其抗氦辐照损伤研究中取得进展。该研究将实验设计与理论模拟相结合......

聚变堆超导带材设计及其抗氦辐照损伤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方前锋课题组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核工系教授李巨合作,在聚变堆超导带材的设计及其抗氦辐照损伤研究中取得进展。该研究将实验设计与理论模拟相结合......

我国研制高抗疲劳裂纹扩展的CLAM钢

近日,核能安全所科研团队在中国抗中子辐照钢(CLAM钢)疲劳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完成了不同热处理条件下CLAM钢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研究,建立了微观组织与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关系,验证了其在国际热核......

合肥研究院揭示聚变等离子体引起的金属表面起泡原理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长松课题组在聚变等离子体引起金属表面起泡的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氢在金属中的自发偏聚行为,并提出一种新的氢致表面起泡机制。相关论文以Hyd......

中国首次实现聚变堆关键部件样件3D打印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核能安全所以中国抗中子辐照钢(即“CLAM钢”)为原料,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聚变堆关键部件——包层第一壁样件的试制,并对其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第二十一届理事会会议

2017年11月15-16日,ITER组织第二十一届理事会会议在ITER组织总部法国圣宝莱·杜朗兹召开。来自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方的理事会成员和专家以及ITER组织高级官员与会......

科技部核聚变中心率团出席第十八届国际聚变堆材料大会

第十八届国际聚变堆材料大会(ICFRM-18)于2017年11月5至10日在日本青森县召开。科技部核聚变中心率团出席了该会议。国际聚变堆材料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由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相继承办,是聚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