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11 12:02 原文链接: 科教报国六十年破解中国科大的一流密码

1958年,为培养研制“两弹一星”的尖端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运而生,60年来践行“科教报国”的宗旨,敢为人先地改革创新,成为高教界一股“不跟风不盲从”的清流。本报特设专栏解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0年来独特的轨迹与理念。

红专并进一甲子,科教报国六十年。

自1958年创建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勇于超越,从为“两弹一星”而生,到筹建同步辐射加速器,再到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大人将科技创新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不断向世界科学前沿探索。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科大时指出:“中国科技大学作为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

首创少年班、成立全国首个研究生院、创造“千生一院士”的佳话……60年来,虽历经波折,但无论科研还是教学,中国科大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科大现象”背后的一流密码到底是什么?

红色基因 爱国奉献

“我是搞外交的,你们搞科学,是我的后台。但我的后台还不够硬,跟西方国家打交道时,人家不把我当回事,人穷气短嘛!如果我们有了原子弹、卫星,那可就不一样了。如果你们为国家造出了这些东西,我就不怕他们了!”

这是1964年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在中国科大演讲时发表的著名的“后台论”。当年在玉泉路听过这段话的年轻人无一不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创办中国科大的目的是为研制“两弹一星”培养尖端科技人才,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起“科教报国”的历史使命,科大毕业生普遍将报国奉献作为终生追求。

建校伊始,郭沫若校长为学校题词“勤奋学习,红专并进”,这一价值观传承至今:培养尖端人才、搞好科研业务是科教报国的根本。

1968年,“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郭永怀飞机失事时同警卫员紧紧拥抱,怀中的绝密文件完好无损。建校初期,在中科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方针之下,华罗庚、钱学森、郭永怀、赵九章、赵忠尧……这些闪亮的大师走上讲台,不仅仅传授知识,也成为科大人耳濡目染的典范。

除了“千生一院士”,鲜为人知的是,建校60年来,中国科大还产生了30多位科技将军和一大批国防科技中坚力量,无论在茫茫戈壁,还是西北大漠,都活跃着科大学子的身影。

中国科大毕业生的出国深造率高,学成归国率也高。当年,钱临照在写给出国师生的书信中盖上“月是故乡明”的印章。如今,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0名毕业生归国工作,“青年千人计划”启动至今,中国科大校友占比超过10%。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教授赵政国回国时遭遇美国房地产低潮期,卖房要亏近10万美元,太太犹豫之际,他一锤定音:难道还想回来吗?卖!“回国是一种乡土情结。但我不认为没回来的就不爱国,很多海外校友对祖国的贡献也很大。”赵政国说。

精英教育 爱生如子

“千生一院士、七百硕博士”——中国科大的毕业生中有73位两院院士,其中53位是本科毕业生,约1000名本科生中能产生1名两院院士;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率在75%左右,每年约三成学生获得全额奖学金出国留学,其中赴全球排名前二十的一流高校占比约20%。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赵忠贤、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得主相里斌、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庄晓威、哈佛大学“史上最年轻”华人正教授尹希……这些都是中国科大的毕业生。

一所大学,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如此高的学生培养质量,中国科大是如何做到的?

在科大人看来,秘诀有二。首先,尊重科学规律。

中国科大甫一建校,就定位为理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因此对数理化基础要求十分严格。中国科大物理、数学等基础课程,20个学时对应一个学分,比一般学校多出4个学时。

基础课功底扎实被认为是中国科大能培养出众多科学家的根本。第二任校长严济慈曾有一个著名观点:科大要把学生教成一把锋利的刀子,科研领域见什么就能解决什么。

其次,尊重教育规律,爱生如子,因材施教。

一方面,中国科大采用精英培养的教育模式,坚持本科生规模适度。在“所系结合”的基础上,陆续开办了14个科技英才班,“拔尖”培养优秀人才。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实行百分百自主选择专业。即使是申请转专业未被接收的学生,仍可由学业指导专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修读完课程、达到要求后,申请该专业学位并获得毕业证书,不受原学籍限制。

同时,采取分层教学,保证所有学生能够跟上,学业指导中心可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专家指导,做到分类培养。

“‘梯度’是自然界的原始驱动力。”中国科大教务处处长周丛照教授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们尊重梯度,所有学生都能获得相应发展空间。”

民主办学 敢为人先

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校领导对中国科大化学院教授、“长江青年学者”吴长征给予了很大肯定,吴长征淡然处之,笑言“经不起捧杀”。

在中国科大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科大有三样东西,如果你一样都没学会,那就白来了,它们是:扎实的理工科知识、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学风。

在“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下,从科大诞生之日起,就处处体现出尊重学术办学氛围,并得到制度保障。这一精髓延续至今,校务活动公开透明。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中国科大培养了一代代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和学生。也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诸多第一。

2001年10月,中国科大作出大胆举措——打通学科和院系间的界线,横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和信息科学五大一级学科,组建了现在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此后高水平成果频出,其效果正如中科院院士侯建国所言,“物理组合”产生了“化学反应”。

说到中国科大的改革创新,不得不提少年班,其影响绝不仅仅是优秀生源。依据少年班模式,中国科大1985年开办了“教学改革试点班”,后来又向全校本科生推广。学校自主招生、自主选择专业、学分制等敢为人先的措施都起源于少年班的教学实践。

教学改革对学生是自由,对老师和学院则是“用脚投票”的压力。刚刚带领15名大一本科生从西北考察而归的地空学院教授耿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学生们此行见识了沙漠、黄土、丹霞地貌,甚至是常人无法接触到的冰川。“我们的学生都是宝贝,学院里各种资源倾斜,老师们绞尽脑汁,就是为了让他们爱上地学。”


相关文章

中国科大提出拓扑量子催化新概念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杰团队和王征飞团队合作,提出拓扑量子催化新概念。研究人员通过巧妙设计,将拓扑量子物态调控方案用于催化实验,为揭示催化反应中拓扑表面态“开关”效应提供了确凿的实验证据。相关成......

中国科大实验演示不等价相互无偏测量信息提取能力不同

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测量的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实验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项国勇、侯志博研究组与复旦大学朱黄俊教授合作,首次实验演示一组不等价的相互无偏量子测量具有不同信息提取能力。该研究成果于2024年2......

中国科大庆祝光学与光学工程学科创建六十周年

12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在东区水上报告厅举办光学与光学工程专业创建六十周年纪念暨学术交流活动。此次活动由中国科大物理学院光学与光学工程系举办,主题纪念从1963年中国科大筹建......

中国科大“融合计算平台”为智慧科研注入新动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的学校计算中心深入分析AI技术应用下,科研对计算与存储资源的需求变化,推进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升级建设最新一代中国科大“融合计算平台”,提升创......

中国科大在手功能精细运动康复机器人方向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世武教授、金虎副教授与王柳特任教授基于手指皮肤非均匀形变机制和手部精细动作康复运动机制,以高功重比形状记忆合金(SMA)弹簧为驱动,提出了一种具备精细动作训练的便携式柔性康复手......

中国科大在气体传感器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易建新副教授课题组近日在多维探测和识别的气体传感器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据悉,研究......

中国科大开拓废弃聚酯塑料循环回收新工艺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傅尧和副研究员邓晋团队联合荷兰Utrecht大学教授LiShen,报道了一种通过乙酸化学解聚实现废弃PET塑料升级回收的方案。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乙酸化学解聚实......

他“消失”25年,花甲之年履新,转折都是为国

陈能宽(1923年—2016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专家。图为陈能宽在查阅资料。1984年12月,某核试验基地。极寒天滴水成冰,核试验压力重重......

祝贺!北大冠军,中国科大亚军!

5月10日,第十届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落下帷幕。 在持续五天的总决赛中,北京大学夺取大赛总冠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列亚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ePrize计算挑战......

中国科大等开发出镧系金属卤化物基固态电解质新家族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宏斌课题组、李震宇课题组与浙江工业大学陶新永课题组合作,设计开发出镧系金属卤化物基固态电解质新家族LixMyLnzCl3(Ln为镧系金属元素,M为非镧系金属元素)。得益于镧系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