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6-22 14:58 原文链接: 《科学编年史》出版:2万年科学发展尽收眼底

  读史者必须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领悟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读社会发展史固然如此,读科学技术史亦复如是。

  《科学编年史》,席泽宗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一曲科学交响乐

  16开本、914页、186万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的《科学编年史》足够“厚实”。而更厚实的则是该书的文本——

  这部以编年体形式叙说人类历史上重大科学事件的著作,时间跨度为约公元前19000年至公元2000年前,涉及了数学、物理、化学、地学、天文、医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农学9大学科门类,设有 1700余个条目,配有1000余幅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精美插图。

  本书的制作队伍由120余名国内一流科学家、科学史家和科普作家组成,我国著名科学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已故)担任主编。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读了这部“大场景”、“大制作”的著作样稿后,欣然为该书作序,并称赞其“堪称是一项填补空白之举”。

  填补空白,这也是2003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策划该书的初衷。该社副总编王世平说:“这些年来国内虽出版过多种‘科学史’、‘科学史年表’或‘科学大事记’,但至今还没有一部既较具规模、又辅以丰富插图的科学编年史。”

  撰写历史的方式多种多样,历来不一而足。编年体是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来回顾,这种形式有易查易读的特点。用编年体撰写科学史,能清晰地看出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又可与人类文明其他领域的历史进程相互观照。

  说其“填补空白”还在于用编年体分写数学、物理、天文的著作时有所见,将各科发展统一到一本书中并形成规模的却是踪迹难寻。本书的选题策划之一、科普作家卞毓麟说:“将各个学科的历史统一到一本书中是能产生‘化学反应’的。打个比方,数学、物理、天文各科的历史发展就像钢琴、小提琴或圆号的独奏,一曲听来也是优美悦耳,但一齐合奏的这曲科学交响乐更加气势磅礴、雄浑深远。”

总有一种读法适合你

  《科学编年史》如此厚重,怎样阅读才能得其要义呢?其实大可不必对本书望而生畏,记者总结了几种读法,想必总有一款适合你。

  工具书:

  《科学编年史》最大的用途当然是做工具书使用了,如同《新华字典》一样,碰上某个生疏的科学人物、科学事件之时做翻查之用。你或许会说互联网时代,用google、百度、维基百科不是更快速便捷且延展性强吗,但这些搜索引擎在严谨准确上却有先天的缺陷。

  《科学编年史》编者权威、编制严谨。编者队伍除了有席泽宗先生,还有数学家王元这样的泰斗级人物,有饶毅、钟扬这样的一流科学家,有卞毓麟、胡亚东这样的科普大家。编制过程则经过了前期的研究准备、条目设置,中期的执笔编写、专家审改,后期的编辑加工、配图制作等环节。因此该书从选题策划到最终面世差不多用了十年时间,王世平谓之“十年磨一剑”。

  为了帮助读者快速检索,书后贴心地设计了4个附录,为学科词条总目、人名索引、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和主题词索引。

  读者不仅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概览科学发展的全貌,也可以通过各种分类索引专项查阅。如果只想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数学或物理等某门学科领域的整体发展历史,可以查阅学科词条总目;如果想全面了解某位科学人物则可通过人名索引,譬如牛顿的索引中就有该书中涉及到他的各个条目。

  百科全书:

  《科学编年史》涉及的各个学科门类的条目分别为:数学204条,物理284条,化学212条,天文191条,地学198条,生命科学234条,医学208条,计算机科学130条,农学120条。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在阅读了本书后评价说:“各学科的条目选取是比较严谨和客观的,基本上涵盖了各学科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果读者有时间,把这本书当做百科全书来阅读,相信对每一门学科的学科概貌会有很全面的了解。”

  这部书的作者虽均为国内各学科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专家,但该书设定的目标读者群是基础教育以上的群体。因此书中语言简单朴实,在对科学史实普及之外,也对相关的科学概念和知识进行了阐述,可说兼备了科学性和通俗性。此外,全书所配插图包括人物图、实物图、场景图、模型图等,与条目文字相互呼应,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为了更体现该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色彩,编者还撷取了一批各学科中古往今来顶尖科学家的事迹加以单独撰文介绍,这9大领域的30位科学大家包括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达尔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

  史书: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社会发展史固然如此,读科学技术史也应如是。在序言中,白春礼说:“读史者必须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领悟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把《科学编年史》当做一本史书来读,会对科学发展的进程别有领会。

  当代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曾说:“科学知识的基本进展通常是来自各种不同专业的融合。”这一论断在科学的历史中多有体现,例如,19世纪末微观世界的三大发现(X射线、电子和天然放射性),不仅为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为我们今天的科技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由此可见,在科学领域中某一学科所达到的水准,不仅取决于该学科自身的传承与发展,而且取决于同一时代其他学科的进展程度。因此学习科学发展史不仅可以掌握科普知识,更可以开拓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做到古为今用。

相关文章

第四届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线上竞赛圆满结束

记者从广东省科协获悉,由广东省科协主办的第四届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线上竞赛已于8月15日24时圆满结束。据统计,本届参赛总人次突破990万。线下总决赛将于今年10月在广州举行,届时现场将决出第四届广......

8位学者获2023未来科学大奖,首次出现90后!

8月16日上午,2023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柴继杰、周俭民获得“生命科学奖”;赵忠贤、陈仙辉获得“物质科学奖”;何恺明、孙剑、任少卿、张祥雨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单项奖金约725万元人民币......

2024年度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工作通知

按照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年度工作计划,现启动2024年度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工作,详细信息如下:一、2024年度改革调整事项(一)面上项目面上项目主要资助科技人员在202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

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中国科协、教育部日前联合印发通知,共同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旨在构建开放协同工作模式,将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科学家故事,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

让“玄学”为科学家开脑洞

100年前,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又称“科学与人生观论战”。2023年2月10日,本报邀请科学史家刘钝发表署名文章《“科玄论战”百年祭》,对这一场科学派、玄学派和唯物史观派......

中科大:发现迄今最高超导转变温度元素超导体

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陈仙辉教授团队的应剑俊特任研究员等人与南京大学孙建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超高压技术手段,发现元素钪在高压下具有高达36K的超导转变温度,刷新了元素超导最高转变温度纪......

在太空播下科学、梦想和友谊的种子

尼日利亚青年普罗斯珀·丹尼亚的获奖作品《共同愿景》。丹尼亚供图2022年9月6日,在尼日利亚阿布贾,当地青少年通过网络视频与正在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进行“天宫对话”活动。新华社记者郭骏......

粤举办科普大赛讲好“科普故事”激发公众科学兴趣

比赛现场广东省科技厅供图中新网广州6月12日电(王坚王子杰)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12日消息,主题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2023年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已在广州举行。该赛事以“线上+线下”方式,旨在激......

科学闪光者八旬“火山院士”刘嘉麒:一直在路上

刘嘉麒院士在办公室。82岁的“火山院士”刘嘉麒,近期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遴选活动中当选为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这是一位非常前卫的爷爷。几十年前就经常脚踩登山鞋,戴着太阳......

“儿童食品”三大问题:噱头大于实质、配料不科学

“六一”儿童节到了。电商促销活动正在进行,“儿童食品”是其中非常畅销的品类。儿童酱油、婴幼儿低钠盐、儿童营养面条、宝宝山楂条……打着专为儿童研发名义的儿童食品真的都是健康的吗?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