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当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测序后,不少科学家曾自信地认为,人类将很快搞清基因组中蕴藏的秘密,找到不同疾病背后的根源。然而很快,他们意识到自己错了。人不仅是基因的产物,更是基因调节的产物。如果将人类的基因组比作是一本说明书,其中只有1%-2%介绍了生命元件——蛋白质要怎么制造。剩下的98%-99%,则决定了这些生命元件是否制造、何时制造、制造多少、如何调控……对于这部分,我们懂的还太少太少。

  Illustration: V. Altounian/Science, in collaboration with Christian Stolte; (Data) GTEx Consortium

  为此在10年前,科学家们启动了一个叫做“基因型-组织表达”(简称GTEx)的大型研究项目,斥资1.5亿美元,想要一举搞清基因调控的遗传学。10年里,科学家们陆陆续续公布了一些早期和中期的结果。而在今日,这项十年磨一剑的工作,终于迎来了里程碑式的爆发——来自多个科研团队本周在《科学》、《细胞》等杂志上发表了15篇论文,介绍他们的发现。《科学》杂志也以封面报道的形式,对此进行了介绍。

  这个项目是怎么做的?

  这项研究的数据库包含了超过900人的数万件组织样本,主要来自逝者家属的捐赠。这些家属原已同意将逝者的器官用于移植,也同意研究人员从逝者的大脑、肌肉、脂肪等组织中取样用作分析。

  有了这些样本后,科学家们对不同组织进行了基因组测序,以及RNA的定量分析,以了解基因的表达情况。他们不仅能够比对同一个个体不同组织内的基因表达异同,还可以比较不同个体的同一组织里,基因表达存在哪些特征。

  此外,研究人员们还分析了这些组织中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了解基因组中特定的位点上,不同的遗传变异会如何影响基因在不同组织里的表达。基于这些发现,我们就可以理解遗传变异会如何影响基因表达与蛋白合成,从而理解基因调控的根本。

  基因表达,男女有别

  在多篇论文里,科学家们各自介绍了团队的最新发现。其中,一项关于“男女有别”的研究在《科学》的专题报道中得到了强调:科学家们发现,男女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X染色体和Y染色体那么简单。相反,几乎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都有因为性别差异而出现表达水平不同的基因。总体来看,人类有37%的基因在某一类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会因为性别不同而出现区别。

  研究人员们指出,我们早已知道女性往往比男性更长寿,而某些疾病也会有性别的偏好(某一性别更容易发病)。这些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有助于让我们从更个体化的角度来了解疾病。

  不同组织,衰老速度不同?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不同人类组织中,端粒有长有短。端粒是染色体两端的非编码DNA区域,起到保护的作用。每当细胞分裂一次,端粒就会缩短一些。因此,端粒的长短,也被视作为人类衰老的生物标志物。

  过去,科学家们所研究的端粒样本,大多来自血液。而通过比较不同组织之间的端粒长度,他们发现在睾丸组织中,端粒最长;而在全血组织中,端粒最短。此外,不同组织里的端粒长度,随着衰老而缩短的速度也不一样:来自睾丸、卵巢、小脑、阴道、骨骼肌、以及甲状腺的端粒,没有出现与年龄相关的相对端粒长度变化。

  基因调控:比想象中更复杂

  研究人员们还发现,一些影响基因表达的遗传变异,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即只会影响特定的组织。相反,另一些遗传变异,则具有更为广泛的影响力。从机理上看,这些变异往往会影响细胞的转录因子与基因的启动子或是增强子的结合,从而影响基因表达。

  科学家们指出,许多基因同时受到多种遗传位点变异的影响,又额外为基因调控增添了一层复杂性。此外,他们还指出,存在许多细胞类型特异的QTL,在细胞层面上对基因进行精准的调控。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加,更多这样的调控机制还会浮出水面。

  是终点,更是起点

  这一系列研究为整个项目划上了一个终止符。但正如一些人所言,这些发现虽然意义重大,却还远未臻完美。比如有生物学家指出,整个项目中,样本捐赠者缺乏多样性,导致85%捐赠人都是白人。对于其他族裔,这些发现的意义会打上一些折扣。未来,类似这一项目的大规模研究,会让我们对人类的遗传学有更透彻的理解。届时,或许我们能真正看清生命的全貌。


相关文章

《细胞》:研究揭示光感知促进脑发育神经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薛天教授、鲍进特任研究员团队在探索光感知促进脑发育的神经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8月8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婴幼儿在成长发育早期接受的感觉刺激(包括视觉、听觉......

BD与Labcorp合作开展基于流式细胞术的伴随诊断

BectonDickinson近日宣布,它已与美国实验室公司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以开发基于流式细胞术的伴随诊断。BD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此次合作包括创建一个框架来开发、制造、营销和商业化基于流式细胞术的......

科学家发明出一款全DNA纳米机器人用于探索细胞过程

用DNA建造一个微型机器人,并用它来研究肉眼看不见的细胞过程——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蒙彼利埃大学的科学家们认真研究的主题。这种高度创新的“纳......

提升CART细胞抗异质性肿瘤活性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李鹏课题组与暨南大学教授李扬秋课题组合作,通过在传统CAR分子内引入DAP10分子调动内源NKG2D的广谱抗原识别功能,提升CAR-T细胞对异质性肿瘤的靶向能力......

动物所揭示胚胎期小胶质细胞稳态调控神经发育的新机制

神经系统(CNS)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精密有序的结构,从早期胚胎发育的开始,就伴随着非神经组织的驻留。其中,小胶质细胞(Microglia)作为神经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来源于卵黄囊中的原始巨噬细胞,并在......

李栋:看清细胞更深处

人物名片李栋,1983年生,云南个旧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主要从事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研制及其生物学应用研究,系统掌握了超分辨显微镜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新的成像......

《细胞报告》:从“体内”唤醒“寂静”的基因

听力残疾位居我国各类残疾之首,其中60%的耳聋由遗传因素引起。基因治疗是治疗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耳聋的金钥匙,尤其是针对DNA的基因修复,更是被给予“治本”的希望。7月12日,《细胞报告》发表了北京脑......

冻干体细胞克隆小鼠可产生健康后代

日本科学家描述了一种新方法,可使用冷冻干燥体细胞克隆小鼠。该研究为遗传物质存储带来了进展。相关研究7月5日发表于《自然—通讯》。整只动物克隆可用于保障生物多样性、挽救濒危物种。然而当下的生物样本储存方......

第一个冷冻的人,解冻了么?

科幻片中出现过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因意外被冰封起来,几百年后当他再次解冻苏醒,面对的是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如今这个科幻剧中的故事情节,很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上演,只不过过程并没有科幻剧中那么丝滑。冷......

这个细胞可“教唆”免疫细胞变成“无情的杀手”

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人体有能力将通常无害的免疫细胞群转变为“无情的杀手”,可以攻击肿瘤细胞和其他携带病毒或寄生虫的细胞。GammadeltaT细胞以前被认为是“预编程的”,以识别和消除其他“流氓”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