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2 17:39 原文链接: 科学闪光者八旬“火山院士”刘嘉麒:一直在路上

  刘嘉麒院士在办公室。

  82岁的“火山院士”刘嘉麒,近期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遴选活动中当选为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这是一位非常前卫的爷爷。几十年前就经常脚踩登山鞋,戴着太阳镜,身背登山包,全球到处跑。

  2000年,他和一众科学家前往印度尼西亚即将喷发的喀拉卡托火山考察,想到正在冒气的火山口看看,不料,快爬到火山口时发生地震!地震往往是火山喷发的前兆,大家惊慌失措,急忙往山下逃……幸好火山还未喷发,躲过了一劫。

  当下不少年轻人热衷的露营,他早年经常体验。去新疆阿什火山考察,早晨起来一拉开帐篷,白雪顷刻灌进来,人很难爬出去。

  他在青藏高原“野炊”的必备干粮,就是当下许多年轻人喜欢的方便面和午餐肉。但一连吃十几天,他就没胃口了,到现在对这类食物也不感兴趣。

  曾有人问他:“您都去过哪儿啊?”

  白发老人狡黠一笑,答曰:“你反过来问,问我没去过哪儿。”

  推开刘嘉麒办公室的门,一幅名为《地狱之门》的巨幅照片抓住所有人的目光——黑色大地的多条裂缝渗透出火红色,一些按捺不住的岩浆率先喷溅出来,深埋在地下的巨大能量蓄势待发。

  这座名为艾里塔拉的火山,位于东非大裂谷埃塞俄比亚的北部,是刘嘉麒考察过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之一。

  前不久,他还去了趟四川甘孜,并轻描淡写地说:“那里才海拔4000多米……”

  但野外考察也有“丢人现眼”的时候,他说,有时走着走着,鞋底掉了,没有鞋换,只能找根绳子把鞋底绑在脚上继续走,很是狼狈。不过也无可奈何,登山路难走,鞋坏是常有的事。

  刘嘉麒的路,就是这样凭自己的两条腿走出来的。

  他从小就是个苦孩子。老家在辽宁山区,1948年的辽沈战役就是在“家门口”打的。他经常和村里的孩子躲在山上听枪声,看冲锋。1949年年初家乡解放了,他走到村外去上学了,《国语》(现在的语文)的第一堂课是:“开学了,上课了,穷孩子也能上学了!”

  一年后父亲去世,家里没了顶梁柱,小刘嘉麒面临失学。幸好,他一上学就学习好,总是考第一,学校免除了学费,让他继续读书,所以刘嘉麒由衷地说,“感恩新中国,感恩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

  上中学他继续往远走,学校在县城,离家十八里路,步行得两小时。他早晨5点多出发,每天要经过一块坟地。刘嘉麒很害怕,但也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天黑时让母亲护送他过去,他说:“那时候母亲就是依靠,却没想到她自己回去也会害怕的。后来回忆起来才感到自己真不懂事。”

  考上大学,遭逢“三年自然灾害”,但“挨饿”依旧没有让他停止学习。再之后,37岁的他决定“往北京闯闯”,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而后,他从北京走向了全国和全世界。

  但宇宙太大,地球太大,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工作原则:选择一个方向,占领一个领域,解决一个问题。

  火山研究就是他选中的命题:“之前,在中国几乎没人研究火山,那就从我做起!”采访时,刘嘉麒不慌不忙地说:“我学开车,前面不能有别的车,看见车我就想超它。”

  火山活动是一个星球有生命力的象征,固体行星由火山喷发形成,地球也不例外。而中国的火山研究早年落后,外国人甚至一度以为中国没有火山。

  刘嘉麒用足迹改变了这种认识。

  20世纪80年代,他考察新疆西昆仑山,查明当地火山曾于1951年喷发,写下中国大陆最新一次火山喷发的记录,并将这座火山定名为阿什火山。他还走过了中国几乎全部有火山分布的地区,包括十进长白山、七上青藏高原。著有《中国火山》一书,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中国火山的分布和状态。

  在从事地质研究与科考的60多年里,他遍访七大洲、五大洋,曾三入北极,两征南极。

  回忆乘坐科考船穿越西风带晕船的情景,老爷子打趣说:“就差肠子没吐出来了。”

  一步一个脚印,他带领中国火山研究走向世界前沿。“现在我们和国外同行平起平坐,有些地方我们强,有些地方他们强。”他毫不客气地说:“外国同行提教授,用我的推荐信好使。”

  刘嘉麒的环球考察,用的是科研“公费”,这件事他记在心上,一直想要回馈社会。和火山打了一辈子交道,近年来,他开发了玄武岩拉丝的技术,并推广成产业。

  他的办公室里摆着几轴草绿色的线轴,上面缠绕着玄武岩纤维,摸起来和塑料绳有些相似,又轻又韧。他介绍,这种材料抗腐蚀、阻燃、环保,而且原材料易得,可以代替碳纤维和钢铁,应用于航天、国防、消防等领域,前景非常广阔。

  有了这项落地的应用成果,搞基础研究的刘嘉麒才踏实了。

  现在他每天依旧很忙,经常在路上。不出差的日子,就扫一辆共享单车,骑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来上班。他说:“趁着现在还没糊涂,想再做点事。”

  带学生,就是他当前最重要工作之一。能万里挑一考进中科院的,他觉得都可以算是“人才”,重点在于如何塑造和培养这些人。

  刘嘉麒认为,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学生入学,他都要谈心,问学生:“人的路径大致分为三类,从政、从商、做学问,你想走哪条路?”然后他再根据学生的想法,帮其设定计划。

  “我也是从那时候走过来的。” 刘嘉麒虽然时常念叨,现在年轻人不如老一辈能吃苦,但他想想又说:“也不想让你们吃我们的苦。”

  所以现在,他尽量帮年轻人“开路”,再扶上马,送一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文并摄


相关文章

第四届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线上竞赛圆满结束

记者从广东省科协获悉,由广东省科协主办的第四届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线上竞赛已于8月15日24时圆满结束。据统计,本届参赛总人次突破990万。线下总决赛将于今年10月在广州举行,届时现场将决出第四届广......

8位学者获2023未来科学大奖,首次出现90后!

8月16日上午,2023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柴继杰、周俭民获得“生命科学奖”;赵忠贤、陈仙辉获得“物质科学奖”;何恺明、孙剑、任少卿、张祥雨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单项奖金约725万元人民币......

2024年度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工作通知

按照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年度工作计划,现启动2024年度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工作,详细信息如下:一、2024年度改革调整事项(一)面上项目面上项目主要资助科技人员在202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

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中国科协、教育部日前联合印发通知,共同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旨在构建开放协同工作模式,将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科学家故事,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

让“玄学”为科学家开脑洞

100年前,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又称“科学与人生观论战”。2023年2月10日,本报邀请科学史家刘钝发表署名文章《“科玄论战”百年祭》,对这一场科学派、玄学派和唯物史观派......

中科大:发现迄今最高超导转变温度元素超导体

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陈仙辉教授团队的应剑俊特任研究员等人与南京大学孙建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超高压技术手段,发现元素钪在高压下具有高达36K的超导转变温度,刷新了元素超导最高转变温度纪......

在太空播下科学、梦想和友谊的种子

尼日利亚青年普罗斯珀·丹尼亚的获奖作品《共同愿景》。丹尼亚供图2022年9月6日,在尼日利亚阿布贾,当地青少年通过网络视频与正在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进行“天宫对话”活动。新华社记者郭骏......

科学闪光者八旬“火山院士”刘嘉麒:一直在路上

刘嘉麒院士在办公室。82岁的“火山院士”刘嘉麒,近期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遴选活动中当选为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这是一位非常前卫的爷爷。几十年前就经常脚踩登山鞋,戴着太阳......

粤举办科普大赛讲好“科普故事”激发公众科学兴趣

比赛现场广东省科技厅供图中新网广州6月12日电(王坚王子杰)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12日消息,主题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2023年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已在广州举行。该赛事以“线上+线下”方式,旨在激......

科学闪光者八旬“火山院士”刘嘉麒:一直在路上

刘嘉麒院士在办公室。82岁的“火山院士”刘嘉麒,近期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遴选活动中当选为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这是一位非常前卫的爷爷。几十年前就经常脚踩登山鞋,戴着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