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01 12:55 原文链接: 科研“浮躁”谁背锅?盘点科技领域八大痛点

  近年来,我国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打造人才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效。不过,创新生态的改善不是一日之功。半月谈记者在沪、粤、苏、渝、鄂等地调研发现,科技创新领域仍存八大痛点,掣肘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亟待施治。

微信图片_20211001125913.jpg

顾此失彼

  痛点一:项目繁多如牛毛,不忙科研忙申报

  中国知网科研项目申报信息库数据显示,通过国家、地方各部门审批的科研项目多达160多万项,在研项目超70万项。项目繁多,经费零散,导致科学家将大量精力用于申报项目。

  一些受访者表示,有的科研人员每年要写大量的申请书、中期报告、结题报告,大量发表文章和ZL,参加课题答辩和各种会议,几乎屁股不着实验室椅面,以致没有时间看文献、分析文献数据、指导研究生和课题组工作。

  可是,一旦项目少了,就缺少经费,团队研究就难以为继。有专家透露,一个科研团队在做体量相对较大的科学研究工作时,为了凑经费,不得不把一个事拆分成若干个事去申请项目。

  除了项目多,奖项多也令科学家烦恼。受访者表示,一年下来,国家层面各类奖项就有300多项,有的省份自己评的奖项也能有个百十来项,导致部分专家整天忙于评奖。

微信图片_20211001125932.jpg

赶潮

  痛点二:潮来时一哄而上,潮退后一地鸡毛

  科技攻关贵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但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当前部分科技创新领域存在“赶潮”现象,什么领域热,就往什么领域靠,哪里是前沿,就往哪个方向走,完全忽视了自身实际和专业特长。

  石墨烯被认为是未来具有革命性的材料。2015年以来,全国多地掀起石墨烯攻关热潮,不少公司打着研发石墨烯的旗号注册成立。它们以中小企业为主,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抗风险能力较弱。

  “由于无法实现科技突破、找不到盈利模式,从2018年开始,不少企业倒闭了。如今真心搞石墨烯研究的企业,已是凤毛麟角。”中科院一位石墨烯研究专家说。

  部分“赶潮”企业为存活,“挂羊头卖狗肉”。有些企业生产女性面膜,宣称使用石墨烯科技助力皮肤吸收,实际上跟石墨烯没多少关系。

  受访科学家表示,如今这种“潮来时一哄而上,潮退后一地鸡毛”的浮躁现象在纳米、机器人、量子、半导体等领域不同程度存在,潜藏风险。

微信图片_20211001125956.jpg

“硕果”

  痛点三:研究成果见光死,发了论文没下文

  近年来,我国受理的发明ZL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研究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也位列世界第一。但与这些骄人成绩相比,我国论文、ZL的转化率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研究成果见光死、论文“一发了之”等现象值得警惕。

  专家表示,我国ZL、论文数量之所以大,与科研评价体制有很大关系。尽管近年来国家通过各种举措破“五唯”,但现实中“唯论文”“唯奖项”“轻转化”等乱象依然存在。

  评价体制不合理,易造成学术不端和资源浪费。西部某市出台ZL倍增计划,对新增ZL有奖励。结果,某大学老师在短期内申请了超百项ZL,违背了正常科研规律。

  西部某省份两家机构拥有900多项成果,能够转化的只有18项,交易价格只有17万元,意味着每项不到1万元。而为了这些科技成果,仅政府投入的财政资金就达六七千万元,还不包括机构自身投入的资金。

微信图片_20211001130008.jpg

镀金

  痛点四:墙内开花墙外香,国货再好也不用

  多家民企反映,部分央企在项目招标中仍习惯高价采购国外装备,将拥有同样技术能力的民企挡在门外。民企创新技术产品难以进入国内主流市场。

  “我们公司已经突破了特高压传输中的多个技术难题,并配合国内公司进行了一系列试验。但在近期一次项目招标中,3个子项目全部是国外产品胜出。它们的价格比国产设备贵50%~80%。”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总经理说。

  江苏华鹏变压器有限公司年产近万台变压器,是全球变压器行业的头部企业,不论品种和产量都居全球第一,但在开拓国内市场时始终不顺利。该公司负责人说,国内部分企业长期依赖国外大公司产品,对民营企业产品不信任,这迫使公司不得不以外销谋生存。

  如此情形,甚至催生国外竞争对手“拿国内的技术,卡国内的脖子,赚国内的钱”的怪象。“国外企业利用我们公司的产品生产高端铝材,然后再高价卖回国内。”重庆润际远东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付黎说,受制于国内不合理的招投标体系,该企业的几款拳头产品在国外销售时畅通无阻,在国内推广时却困难重重。

微信图片_20211001130021.jpg

私人订制

  痛点五:自己发榜自己揭,自己出题自己答

  近年来,多地采取揭榜挂帅的方式鼓励科技创新,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取得积极成效。不过有受访者表示,部分地方的揭榜挂帅以及各种项目招标,存在“自己发榜自己揭”的乱象。部分榜单的设计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让自己已经取得的项目成果发挥“二次效益”。

  西部某医疗科技集团拥有研发人员100余人,每年投入营收的两成以上、上亿元用于研发,拥有1260余项ZL,可该企业多年未申报国家有关课题。“我们以前申报过几次,都成了别人的陪衬。”该集团负责人说,有部分专家“自己出题自己答”,在设定课题指南时,针对性地嵌入规则条件,通过隐形“门槛”将竞争对手排除出去。

  据了解,为自己的成果量身定制规划或者榜单,在学术界并不少见。一方面,专家有需求,可借此套取利益,转化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也有需求,容易获取成果、推脱责任。有些榜,专家自己没精力去揭,或者为了掩人耳目,就让徒子徒孙去揭,自己做“幕后军师”。

  受访专家表示,揭榜挂帅的方式不错,但是科学的制度设计至关重要,榜单设计者的构成要多元,否则就可能出现“自说自话,自问自答”的情况。

微信图片_20211001130030.jpg

去!赔钱货!

  痛点六:投入仍显“脚底轻”,基础学科成“天坑”

  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存在“重应用轻基础”现象,资金、项目、人才等要素更多地流向应用领域。基础研究缺经费、缺项目、缺人才。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曾明彬说,美国对基础研究的资助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每年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稳定在 15% 左右。我国近年来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虽有大幅增长,但占比才达到6%,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中部一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说,基础研究之所以不受重视,源于其周期长、投入大、门槛高、不确定性多,难出成果。不少企业急于求成,奉行拿来主义,甚至连应用端的研发都不愿意做。

  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加剧人才资源流失。目前,科研机构普遍面临基础研究人才难招、难留等问题。高校中,以“生化环材”(生物工程、化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代表的基础学科,因其专业学习难度大,实用性不强,难出科研成果,难找合适工作,被戏称“四大天坑”。

微信图片_20211001130039.jpg

看!我是灰机!

  痛点七:创新靠“纸面包装”,“改头换面”再立项

  科技创新项目,旨在鼓励推出更多新成果。不过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企业和研究人员为了拿到项目经费,玩起“纸面创新”的障眼法,甚至将已有的成果、别人的成果“改头换面”后申请项目。

  有受访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透露,一些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就委托给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搞“纸面创新”。通过包装申报材料,把普通的说成创新的,把传统的说成领先的,把别人的说成自己的。项目申请下来后,企业跟服务机构按5%~50%的比例分成。此种不良风气影响下,真心创新的公司反而不一定能拿到资金支持。

 微信图片_20211001130049.jpg

专业眼光

  痛点八:院士有上没有下,“一言九鼎”成神话

  “两院院士”是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有受访者反映,少数专家当了院士后仿佛有了“不坏金身”,忙于应景性、应酬性活动,荒废了科技创新和研发,却依旧垄断科研资源和学术话语,甚至成为某些利益的代言人,面对质疑乃至举报,也能“毫发无损”,成了“不死神”。

  2019年7月,网上曝出某中国工程院院士涉嫌剽窃学术论文等学术不端问题。

  据调查,该院士多篇论文与他人所发论文文字复制比达六成左右,同时还存在一稿多发等现象。此外,该院士在当选院士不到2年时间内,在全国20多个省份设立院士工作站、院士工作室80余家,有时同一天挂牌2个。

  该问题在网上曝出后,很快成为舆情热点。但公开报道显示,事件发生后,该院士仍在与部分地区签署协同创新基地合作协议。

  对此,有受访企业负责人表示,院士垄断领域内的各种协会、委员会等,往往一句话就能影响一个市场,俨然成了领域的“神”。许多企业、专家都想跟其攀关系。有院士站台,什么事都好做;得罪了院士,就等于得罪了整个行业。

相关文章

浦东新区锚定465项1656亿元重大工程聚焦科研领域

近日,在浦东新区2023年度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表彰暨2024年度重大工程建设动员会上获悉,2024年,浦东新区全年安排重大工程正式项目465项,年度计划投资约1656亿元,年度投资创历史新高,计划实......

5所高校牵头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创新平台名单公布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城乡建设局,部机关有关司局、直属有关单位,有关企业,有关高校: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暂行办法》(建标〔2024......

​我国支持科技创新主要税费优惠政策指引

为使社会各界更加全面知悉科技创新税费优惠政策、更加便捷查询了解政策、更加准确适用享受政策,推动政策红利精准高效直达各类创新主体,财政部会同科技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等部门系统梳理现行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

改革进行时丨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纪实

“我们就是要做高校院所不适合做、企业又做不了的事,把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紧密缝合!”日前,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院长刘庆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2013年,为解决科技成果转......

刘捷:大兴科技大抓创新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打头阵当头雁

刘捷在全市创新深化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推进会上强调大兴科技大抓创新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打头阵当头雁全市创新深化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推进会今日上午召开。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刘捷在会......

李强总理: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3日在北京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两会明确的各项任务,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在推进科技创新......

一企一策背后的力量|全国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方案

“科学仪器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科学仪器的国产化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地方形成合力。”在全国政协委员曹其东看来,科学仪器的细分应用领域多,涉及的技术也多,产业链上涉及不同体制的主体。因此,既要......

自然资源部2024年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启动

自然资源部2024年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启动,旨在选拔和培养在自然资源领域具有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强大创新能力及突出科研成果的高层次人才,以推动我国自然资源科技事业的发展,提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

2023四川科技创新监测系列报告发布

3月6日,2023科技创新监测系列报告发布会在四川成都召开。2023年,成都、绵阳、德阳的科技创新水平继续保持前三位,其中成都、绵阳两市是科技创新水平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1.49%)的地区。发布会......

江苏:“5个100”引领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抢抓“新机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告诉记者,江苏全省将在第三代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合成生物等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