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4/t20210406_4783734.shtml

  超低温保存是在液氮(-196℃)中保存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植物超低温保存通常与离体培养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花粉、愈伤组织、体细胞胚、合子胚、种子、离体分生组织和休眠芽的长期安全保存。重要农作物和观赏植物的超低温保存技术较为成熟,全球马铃薯和香蕉的主要野生种和品种都实现了超低温保存。 
  种质库是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最有效和经济的手段。大部分野生植物的种子脱水后可以在低温(-20℃)下长期保存,其寿命得到大幅度延长。一些植物的种子不耐受脱水而无法进行低温保存,通常被称作顽拗型种子。根据英国千年种子库2018年在Nature Plants上发表的评论文章Seed banking not an option for many threatened plants,全球范围有8%的植物产生顽拗型种子,但在极度濒危植物和树种中这一比例分别高达36%和33%。全球植物保护战略(The Global Strategy for Plant Conservation)的目标要求对75%的濒危物种实现迁地保护,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对植物超低温保存技术的投入和支持。 

  水在结晶后体积变大。细胞水分在超低温下形成大的结晶会破坏细胞膜结构而导致细胞死亡。第一代植物超低温保存技术通过程序降温诱导胞外结晶而对细胞缓慢脱水,胞内液体浓度和粘稠度提升,在超低温下进入玻璃化状态,避免了胞内结晶而保证细胞存活。第一代超低温保存技术仅适用于耐冷植物。新的玻璃化超低温技术以高浓度的植物玻璃化溶液处理细胞,在渗透脱水同时,低温保护剂进入细胞内部改变了细胞液体的热力学性质,快速降温时可以实现胞内和胞外的玻璃化,保持细胞结构的完整和再生能力。新一代植物超低温保存技术实现了对热带植物的保存,大大拓展了植物超低温保存的范围。

  细胞膜是低温伤害和渗透响应的核心部位。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流程中,细胞经受了剧烈和复杂的渗透和温度变化,细胞的存活和死亡取决于细胞膜能否对上述胁迫做出有效响应。长期以来,细胞膜对超低温过程的响应机理没有得到解析,这也制约了超低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种子生物学研究组等以木兰科植物厚朴的胚性细胞的超低温保存体系作为模型系统,采用脂类组学分析方法,比较了12个不同超低温处理的差异,揭示了细胞膜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过程的响应模式。结果显示,渗透保护处理和复水处理两个相对的过程,发生了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肌酸(PA)和磷脂酰甘油(PG)的头基团互换,进行了细胞膜重塑。PVS溶液处理后,总脂水平显著升高,为细胞将要经历的冷冻过程储备了大量脂类分子。该研究结果表明,膜脂重塑和预防脂类降解是PVS方法成功的关键。从膜脂分子的角度对基于PVS的植物超低温机理进行了解析,为改进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技术,拓展植物超低温保存的通用性和应用范围提供了新思路。上述研究成果以Lipid Remodeling Confers Osmotic Stress Tolerance to Embryogenic Cells during Cryopreservation为题,在线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云南地方学院联合基金、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交叉合作团队”开放研究项目、山东省农业良种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图1 厚朴胚性细胞在12个不同超低温处理后的成活率

图2 厚朴胚性细胞在12个不同超低温处理后,膜脂分子的变化

图3 厚朴胚性细胞超低温过程中膜脂分子组成的变化模型

相关文章

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发布:多元主体要做好实施准备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新版目录),引发了高等教育界内外的热切关注。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

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推出数字安全竞答活动

使用公共场合的Wi-Fi时,哪种行为存在隐私泄露风险?微信好友发来的投票链接,最合理的做法是什么?复印身份证的时候,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你设置的密码安全吗?日前,2022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

杨振宁传记作者:写出“不完美科学家”的传记

  2022年7月24日杨振宁给江才健在《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上的留言。(本文图片均由江才健提供) 江才健已经记不清37年来他和杨振宁有过多少次会面了。7月的北京......

打通科普法治落实“最后一公里”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进步和大幅度提高,科学普及的内涵、机制、内容和作用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改变,现行的《科普法》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需求,比如说对相关科普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应的保障机制......

《科学偶像》展映钱学森等7位科学家故事

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馆匠心精制的公益动画微电影《科学偶像》面向广大观众免费播出。《科学偶像》取材于七位获得过“共和国勋章”、“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国家级......

首个甘蓝单倍体诱导系创制成功

 甘蓝boc03.dmp9突变体诱导产生母本单倍体  中国农科院蔬菜所供图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青花菜课题组成功获得了首个甘蓝单倍体诱导系。相关研究成果发......

全国流动科普设施联合行动正式启动

9月29日,“喜迎二十大科普新征程”全国流动科普设施联合行动在京启动。全国流动科普设施联合行动在内容上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宣传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科学家,弘扬科学家精神。线上数字......

蓝皮书:我国科普能力发展指数稳步提升

9月29日,在2022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科普中国智库发布蓝皮书《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本年度《报告》对“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普能力发展......

2022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位居第11位

当地时间9月29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结果显示,中国排名第11,较去年再上升1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位居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报......

“逆向考研”是理性回归

近年来,由于疫情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加之出国境留学通道受阻,包括社会人士在内的越来越多考生纷纷加入考研大军,“史上研考人数最多”的报道不绝于耳。即便国家采取了适度扩招的手段,但其幅度仍远低于研招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