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5-09 09:13 原文链接: 量子纠缠技术可提供安全的通讯及无法被破译的密码

  自斯诺登事件爆发以来,人们对网络通讯安全性的担忧与日俱增。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学家们表示,随着量子力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几年后,量子密码就有望为我们提供无法破解的堪称完美的安全保护,让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望洋兴叹。

  研究人员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撰文指出,量子力学是统辖亚原子粒子行为的基本法则,利用量子技术创建的密码系统,可以提供非常安全的通讯以及无法被破译的密码,即使产生这套量子密码的设备因为某种原因不再可靠或被恶意攻击时,也是如此。为了获得完美的安全性,用户只需要在使用前确保设备通过一个统计测试就行。该系统可以确保“偷听者”一旦开始窃听信息,就会被通讯双方察觉。

  密码保护源远流长

  密码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发送者和接受者共享同一个密钥。历史上最早的有记录的密码术应用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那时,古希腊的斯巴达人使用一种叫作scytale的棍子来传递加密信息。在scytale上,斯巴达人会呈螺旋形地缠绕上一条羊皮纸或皮革。发信人在缠绕的羊皮纸上横着写下相关的信息,然后将羊皮纸取下,这样在羊皮纸上就有一些毫无意义的字母顺序。如果要将这条消息解码,收件人只要将羊皮纸再次缠绕在相同直径的棍棒上,就可以读出信件内容。

  而现代的密码术采用的则是另外一套系统。比如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公钥加密算法“RSA加密算法”基于一个十分简单的数论事实:将两个大素数相乘十分容易,但想要对其乘积进行因式分解却极其困难,因此,可以将乘积作为加密密钥。该算法1977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罗纳德·李维斯特、阿迪·萨莫尔和伦纳德·阿德曼一起提出,RSA是他们三人姓氏开头字母的组合。

  到2008年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可靠的攻击RSA算法的方式,只要其钥匙足够长,用RSA加密的信息实际上是不能被破解的,因此,该算法已被ISO推荐为公钥数据加密标准,不过,在分布式计算和量子计算机理论日趋成熟的今天,RSA加密的安全性也受到了不小的挑战。

  量子纠缠“受命于危难之间”

  科学家们表示,完美的不可破解的代码或许依赖一次一密。

  在这套系统中,一个完全保密、随机的数字被用来给一条信息加密,而且,一旦信息被读取,密钥就被破坏。因此,只要密钥不再被使用,这些密码或许永远也无法破解。

  “看上去很美”,是不是?但问题在于,发送者如何做到将密钥发送给接受者时不被窃听呢?

  科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是:发送一些依靠量子力学而产生的密钥。当一个光粒子(光子)从一个位置行进到另一个位置时,它会以不确定的方向或偏振形式行进,由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当某人试图对这个光子进行测量时,其就会发生改变。因此,如果一个密钥通过相互纠缠的量子粒子被加密,那么,在不改变它的情况下窃听到该密钥是“不可能的任务”,而一旦被窃听,发送者和接受者立刻就会察觉。

  该文章的合作者、英国牛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密码学家阿图尔·埃克特说:“这并非基于某些数学难题而是基于物理学法则。作为人类,我们对物理学法则束手无策。”

  新突破为网络安全保驾护航

  其实,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量子加密设备,但研究人员认为,只有这些生成密码的设备是完全可靠的,这样的系统才起作用;如果制造者在制造过程中粗制滥造,那么,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设备仍然会被“黑”。

  不过,在过去几年内,埃克特和该研究的另一名合作者、瑞士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雷纳托·伦纳领导的研究团队证明,即使这样粗制滥造、能被敌人“钻空子”的设备也能产生完美的密码。只要这种一次一密系统生成的数字真的是完全随机,而且,设备内存在着量子纠缠就行,而后者可以通过统计测试来确定。

  这就意味着,人们能够获得堪称完美的安全通讯,让NSA鞭长莫及。即使有窃听者追踪芯片插入该加密设备中或试图采用其他方式减弱密码的保密性,只要该设备本身待在安全的位置并通过了一项统计测试,那么,它仍然能够提供完美的安全性。

  埃克特在接受美国趣味科学网站采访时表示:“即使你不知道这一设备的联网原理,也并不信任信息提供商,只要该设备能产生某些关联,就可以。别人无法插入特洛伊木马;也没有任何设备能监视你。最新突破意味着安全的量子密码系统离我们并非那么遥不可及,或许几年内,这项技术就能成为我们的上网助手,为我们的网络安全保驾护航。”

相关文章

高效量子引擎开发或将推动量子革命

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OIST)、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和斯图加特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合作,利用量子力学原理设计并制造出一种引擎。这是根据粒子在极小尺度上遵守的特殊规则开发的引擎,它不依赖于传统的燃料燃......

室温下量子材料实现“自旋”控制

科技日报北京8月16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自然》杂志16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找到了一种控制有机半导体中光和量子“自旋”相互作用的方法,即使在室温下也能发挥作用,为潜在......

中国量子信息,何以坚定自强不息?

二十年前,潘建伟团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提出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想法之初,国际上许多学者都认为不太现实——要把一个个单光子那么微弱的信号,从1000公里的外太空空送到地面,还要能够......

首个基于微波的量子雷达

法国国家科学院里昂高等师范学院的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了首个基于微波的量子雷达,其性能比现有传统雷达高20%,实现了所谓的“量子优越性”。相关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学》杂志。最新研究负责人之一本杰明......

真空中控制量子随机性首次实现

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在量子技术方面取得了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首次展示了对量子随机性的控制。这不仅让科学家能重新审视量子光学中几十年前的概念,还开启了通向概率计算和超精密......

字节推出首个复杂材料的大规模量子模拟算法

量子计算作为新的计算范式,已经展现了在量子化学领域中的潜在巨大价值,为药物发现、材料设计和催化剂优化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目前在简单分子的量子模拟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但在量子计算机上进行固......

量子算力与医疗数据首次“握手”

科技日报记者吴长锋记者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近日,蚌埠医学院与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源量子)达成合作,双方将联合探索量子计算在辅助医学图像识别、疾病诊断、药物筛选......

“祖冲之号”量子计算云平台面向全球开放

联网就能用上全球领先的量子计算机?这一梦想正走进现实。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这不仅刷新了......

展望量子与超算的融合发展

LRZ与联想和英特尔合作的超级计算机SuperMUC-NG曾在2019年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榜单中排名第9。图片来源:莱布尼茨计算中心莱瑟教授介绍LRZ的量子集成中心。记者李山摄位于慕尼黑附近......

首个电信网络远程量子中继器节点构建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量子物理学研究团队已成功构建了一个用于电信网络标准波长的量子中继器节点,并将量子信息传输数十公里。这个功能齐全的网络节点是量子中继器的核心部分,由两个单一物质系统组成,能够以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