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9 09:14 原文链接: 林东昕:DNA甲基化是癌症早筛指标“潜力股”

“新冠疫情早期,我们就研发出了核酸检测试剂,可以确定谁被感染、谁需要隔离和治疗。但遗憾的是,人类有很多种严重疾病,例如癌症,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像新冠核酸检测这样简单的方法,甄别谁容易得或者要得癌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林东昕说。

据林东昕介绍,1980年我国有117万肿瘤患者,当时以胃癌、肝癌、食管癌、子宫颈癌为主;1985年后数量增到152万人,肺癌、大肠癌、乳腺癌等病例显著上升。进入本世纪,我国癌症年发病数突破200万,2014年为380万人,2020年上升到457万人、死亡281.4万人。

传统筛查技术存在局限

更为揪心的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的五年生存率较低。根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相关数据,从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来看,早期进行诊疗,三种癌症的五年生存率可以分别达到93%、98%和75%,而晚期的五年生存率只有20%、8%和44%。

林东昕表示,立足新时期医疗卫生体系下的肿瘤防治政策,应推进肿瘤预防知识的普及,加强肿瘤发生机制的多学科综合性基础研究投入。特别是我国的临床研究中心、三甲医院等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和提升肿瘤临床研究,切实加强肿瘤预警、预测和早筛方法的研究投入,使一些常见肿瘤能够被早期发现和治疗,以提高治愈率、降低医疗费用。

“肿瘤不是一瞬间发生的,会经历正常细胞、异常细胞、癌前病变、侵袭性肿瘤、肿瘤扩散等过程,其中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通过检测进行预防,这是很关键的概念。”林东昕说。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多种癌症早筛早诊的技术和方法,包括体液生化和细胞检查,如血液肿瘤标志物、脱落细胞涂片等;影像学检查,如乳腺X线照相、胸部低剂量CT、B超等;内窥镜检查,如消化道内镜检查、阴道镜检查等。

“但这些方法目前灵敏度低、特异性不高,而且有创伤,比如消化道内镜检查有可能出血,而且价格比较贵。没有症状的人依从性比较差,不太愿意做这些检查。另外,通量很低,不适合于人群的筛查,就像胃镜、肠镜,一天可能做不了多少患者,也没有那么多的专业医生做。”林东昕说。

《21CC中国癌症早筛趋势报告2021》显示,传统癌症筛查技术中,影像学筛查往往只能发现较大肿瘤,且发现肿瘤的时间较晚,射线也可能对患者身体造成损伤,同时还面临医疗资源有限的问题;内镜筛查主要缺陷在于医疗资源有限,同时作为一种侵入性检测,过程存在较大不适感,患者依从性较差;PSA、AFP等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是普遍存在灵敏度、特异性不足等问题,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概率大。

林东昕表示,真正的有效筛查不仅能检测出肿瘤,还能在特定的人群中降低某种肿瘤的发生率或死亡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这才是医学上真正有用的筛查。

DNA甲基化最有前景

癌症是一种基因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在细胞形态学改变之前已经发生了基因结构或功能的改变。那么是否可以利用DNA分子的改变实现有效筛查呢?林东昕认为,阐明控制癌变过程的关键基因或产物改变,是研发癌症早筛早诊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

但是林东昕指出,以突变DNA进行癌症早筛存在一定局限性。对30种肿瘤及正常器官的DNA突变研究显示,大于30%的正常组织样本中能检测出肿瘤驱动基因的DNA突变,表明如果用DNA突变作为癌症筛查指标,势必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

林东昕认为,在这种情况下,DNA甲基化是目前最有前景的癌症早筛指标。因为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DNA甲基化模式有显著差别,因此可以用DNA甲基化作为筛查指标,而癌症早期就有DNA甲基化修饰的改变,且DNA甲基化比较稳定,可以在血液里通过游离的DNA发现DNA甲基化。

此前,有相关研究建立了12.8万人的前瞻队列,采集外周血样本后随访16年,其中234人发生了淋巴瘤。基于疾病发生前的cfDNA(游离DNA)甲基化构建肿瘤预测模型,准确率高达96.3%。

目前国内多家企业也在研发基于DNA甲基化等技术的癌症早筛产品。林东昕表示,其实基于cfDNA甲基化的肿瘤早筛技术研发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亚硫酸盐测序的方法比较落后,非从头甲基化测序,特异度很高但灵敏度不太高,国内相关多癌种筛查项目覆盖癌种较少,以及可以用于检测但不能用于筛查等。

林东昕表示,目前出现了新型甲基化测序技术Caberent—— 一种酶转化法的DNA甲基化测序,具有基因组覆盖度高、具有单碱基分辨率、无需重亚硫酸盐转化、高灵敏度等优势。

“同时我们还在做原创性研究,希望构建中国人多种肿瘤的DNA甲基化图谱。我们有相关的资源和肿瘤标本,用这些进行血液里cfDNA甲基化的研究,希望能够全面深度解析各种肿瘤特有和共有的异常DNA甲基化的改变情况,目的是找到最好的技术,让早筛早诊更精准和简便可行,同时做前瞻性队列研究,以检验这些方法能否真正有效果。”林东昕说。

相关文章

新靶向疗法能减缓或停止细胞分裂

美国普渡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癌症疗法,通过诱骗癌细胞吸收自然阻止细胞分裂的RNA片段来攻击肿瘤。在为期21天的研究过程中,接受新疗法治疗的肿瘤尺寸没有增加,而未经治疗的肿瘤在同一时期内尺寸增加了......

遗传年龄或可评估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组织衰老速度!

自闭症(ASD)和精神分裂症(SCZ)是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在行为、遗传学和神经病理学等方面存在相当多的重叠特征,提示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可能存在共同的神经发病机制。衰老与表观遗传效应的动态变化密切相关......

两篇Cell和两篇CancerCell揭示驱动多种癌症生长的关键蛋白及其调控方式

在四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布罗德研究所、杨百翰大学和世界各地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的领导下,临床蛋白质组肿瘤分析联盟(ClinicalProteomicTumorAnalysisConsort......

“训练有素”的工程细菌可发现体内癌症

据10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团队设计出了可检测活生物体中肿瘤DNA存在的细菌。这种细菌作为生物传感器,可部署在肠道内,检测结直肠肿瘤释放的DNA。实验中,它检测到了小鼠结肠中的......

“训练有素”的工程细菌可发现体内癌症

据10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团队设计出了可检测活生物体中肿瘤DNA存在的细菌。这种细菌作为生物传感器,可部署在肠道内,检测结直肠肿瘤释放的DNA。实验中,它检测到了小鼠结肠中的......

AI模型可预测癌症原发灶位点

根据《自然·医学》杂志7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方法,使识别一些神秘癌症的原发灶位置变得更容易。研究人员利用近3万名22种已知癌症的患者数据来训练......

Nature|癌症非整倍体形成的主要驱动力

尽管非整倍体(此处定义为整个染色体或整个染色体臂DNA的失衡)存在于约90%的肿瘤中,并且是癌症中首次提出的体细胞改变,但其普遍发生的原因及其在驱动癌症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有研究表明,非整倍体的普遍发生......

俄罗斯开发出癌症检测软件,可帮医生早诊断

俄罗斯专家开发出一款软件,能通过非特异症状早期识别癌症。该项目以持续机器学习方法为基础,面向内科医生、助理医师、全科医生及卫生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开发人员认为,该软件可提高癌症早期诊断率,从而提高疗效。......

科学家捕获合成DNA原子视图 有助研究“分子剪刀”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实现了在原子水平上观察合成DNA,从而了解了如何改变其结构以增强其剪刀功能。更多地了解这些合成DNA反应,或是未来解锁医学新技术的关键。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子刊《......

胃癌筛查新方法

代谢生物标志物有望解码胃癌(GC)的表型,并为胃癌诊断和预后提供高性能血液检测。2023年7月17日,浙江省肿瘤医院程向东、袁莉和上海交通大学钱昆共同通讯在Gut(IF=25)在线发表了题为“Ef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