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植物和丛枝菌根 (AM) 真菌形成了一种古老而广泛的营养共生关系。植物真菌在根际相互识别后通常是菌丝进入植物根部,随后在胞内丛枝中促进营养物质的双向交换。根皮层细胞质膜延伸包围丛枝形成的丛枝周膜(PAM),为植物与真菌交流创造了一个潜在的枢纽。类受体激酶(Receptor-like kinase, RLKs)是细胞信号转导的重要组成部分。类受体激酶ARK1在水稻和紫花苜蓿中是维持AM共生所必需的,并且在具有AM活性植物的基因组中进化保守.水稻OsARK1是一种PAM RLK,它可以在微生物发育后阶段调节真菌的适应性。

  近日,PNAS杂志在线发表了英国剑桥大学植物科学系作物科学中心Uta Paszkowski团队题为“A mycorrhiza-associated receptor-like kinase with an ancient origin in the green lineage”的研究论文, 他们对类受体激酶ARK2在菌根共生关系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研究。

  

  水稻ARBUSCULAR RECEPTOR-LIKE KINASE 1 (OsARK1)调控植物丛枝菌根(AM)的发育,属于RLKs的一个未定义的亚族,未知受体激酶2 (URK-2)亚家族。为了追溯URK-2亚家族的进化历史,他们使用公开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在非种子陆地植物中,URK-2亚家族由两个成员组成:ARK和SPARK1。在种子植物中,一个古老的ARK谱系复制产生了旁系同源物,ARK1和ARK2。与其他单子叶植物一样,水稻的URK -2亚科由三个成员组成。两个旁系同源物 OsARK1 和 OsARK2,以及OsSPARK1。预测显示OsARK1缺乏细胞外域 (ED),而 OsARK2 也缺乏预测的信号肽,然而,据预测 OsSPARK1 具有 250 个氨基酸长的 ED。他们在URK-2亚家族成员中调查了这种ED的发生情况,发现它在单子叶植物的 ARK1 和 ARK2 中独立丢失。这表明,尽管ARK1和ARK2发生在气管植物进化早期分歧的旁系同源基因谱系中,但它们在单子叶植物中遵循共同的进化轨迹。这促使他们从功能上描述OsARK2。

  水稻中的单ark2和ark1/ark2双突变体对OsARK2具有非冗余AM共生功能。他们通过时程基因表达分析,确认了在AM条件下OsARK2可以被诱导,但与OsARK1相比,在未接种的植物中也检测到低转录水平的OsARK2。他们获得了一个ark2突变等位基因,该突变基因在激酶结构域催化环编码区插入了一个Tos17逆转录转座子元件。通过RT-PCR证实了OsARK2转录本的中断。该ark2突变体与ark1等位基因杂交,产生了ark1/ark2双敲除(dKO)系。时程实验表明,ark2突变体显著减少AM定植表型; 然而,丛枝和囊泡比 ark1 中更丰富。ark1和ark2的表型都是可塑的,因为应用更多的孢子接种量导致野生型(WT)的枝菌体丰度水平和突变基因型的囊泡减少。这些观察表明OsARK1和OsARK2对AM共生的非冗余和非协同调控。

  ARK谱系蛋白在其胞外区域有一个新发现的SPARK结构域,在单子叶中,该结构域在ARK1和ARK2中平行丢失。该蛋白质结构域在链霉菌藻类中具有古老的起源,并定义了其他被忽视的细胞表面受体群。单子叶植物中的 ARK1 和 ARK2 的特征是丢失了一个原本保守的 ED。该 ED 尚未定义并且与已知域没有同源性。本研究中鉴定的所有 URK-2 直向同源物的 ED 比对表明它们具有高度保守的 12 个半胱氨酸残基的特征排列。这个新描述的域被命名为 SPARK。因此,URK-2 RLK亚家族被重新命名为SPARK-I。他们在水稻中总共鉴定了 11 个含有 SPARK 结构域的蛋白质。

  他们将 OsARK2 定义为在 AM 共生中起作用的 RLK。虽然之前的大规模系统基因组学研究表明两种 RLK 与 AM 共生之间存在严格关联,但他们在可用的三个兰花基因组中检测到 ARK2 但未检测到 ARK1,并且在兰花菌根共生过程中诱导了 ARK2。这可能反映了与 ARK1 相比,ARK2在植物-真菌共生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对转录组学中发现的两个RLKs调控的基因组进行功能表征,是解决差异作用的一种途径。此外,SPARK结构域的发现为揭示绿色谱系中原始的未知信号通路提供了基础,并为其在共生RLKs中特定发生模式的功能和生物学背景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URK-2 RLK亚家族系统发育树

  

  预测的水稻SPARK -i亚家族成员


相关文章

我国发现全球蝶类新物种与蚂蚁存在共生现象

近日,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ZOOTAXA》发表的论文中,记录了一种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黄岗山区域发现的蝶类新物种——黄岗山白灰蝶。据了解,该物种最早由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徐......

丛枝菌根共生“自我调节”研究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揭示植物磷信号网络控制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以APhosphateStarvationResponse(PHR)-centerednetwor......

三重共生体系研究取得进展

在现有的生态系统中,异养生物和光合藻类之间的共生关系广泛且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许多真核生物因此成为混合营养生物,即它们通过从藻类中获取藻类内共生菌或叶绿体,将捕食和光合作用结合起来。光合自养内共生体通......

陆生植物和丛枝菌根真菌一种古老而广泛的营养共生关系

陆生植物和丛枝菌根(AM)真菌形成了一种古老而广泛的营养共生关系。植物真菌在根际相互识别后通常是菌丝进入植物根部,随后在胞内丛枝中促进营养物质的双向交换。根皮层细胞质膜延伸包围丛枝形成的丛枝周膜(PA......

陆生植物和丛枝菌根真菌一种古老而广泛的营养共生关系

陆生植物和丛枝菌根(AM)真菌形成了一种古老而广泛的营养共生关系。植物真菌在根际相互识别后通常是菌丝进入植物根部,随后在胞内丛枝中促进营养物质的双向交换。根皮层细胞质膜延伸包围丛枝形成的丛枝周膜(PA......

陆生植物和丛枝菌根真菌一种古老而广泛的营养共生关系

陆生植物和丛枝菌根(AM)真菌形成了一种古老而广泛的营养共生关系。植物真菌在根际相互识别后通常是菌丝进入植物根部,随后在胞内丛枝中促进营养物质的双向交换。根皮层细胞质膜延伸包围丛枝形成的丛枝周膜(PA......

Science验证40年假说,谁在人类之前一直统治陆地?

大约4.5亿年前,第一批植物离开水生活在陆地上。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适应土地的干旱。在20世纪80年代,对化石的研究导致了一个假说,即植物-真菌联盟可能是植物植被的起源。然而,这一观点直到最近才得到......

共生细菌Wolbachia为虎作伥,为稻飞虱提供维生素

11月25日,微生物学领域国际期刊TheISMEJournal在线发表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分子生态与进化实验室教授洪晓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揭示了共生细菌Wolbachia与稻飞虱互利共......

科学家破解陆生植物起源密码

多细胞轮藻具备根茎叶的分化,被学术界认为是陆生植物的祖先。近日,科学家获得了绿色植物界最古老单细胞轮藻(Mesostigmaviride)的首个基因组,在表观组和转录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相关成果在线......

我国学者阐述板块运动对陆生植物演化的驱动作用

印度板块从冈瓦纳裂离并向北漂移、碰撞拼贴至欧亚大陆之上是地球晚中生代演化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现代欧亚大陆地质、地貌格局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关于这一板块漂移的证据过去多源自古地磁,古生物化石方面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