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0-18 14:23 原文链接: 史仲文:用制度保证科研人员回归研究本业

  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最重要的是让教学和科研人员回归本业,要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各自擅长的领域。

  好的制度设计应该使科研人员各尽其才,各展其能。这样的设计会使他们比较安心和专心于自己的本业。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各个奖项获奖人选相继出炉,又不见中国科学家的身影,让人惋惜之余也陷入沉思。近年来,在巨大的科研投入保障下,我国已经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科研产出,发表的高引用率论文数以及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都呈增长趋势。然而,数量繁荣的表象背后,却潜伏着质量的危机。

  按道理说,高水平的论文数量增加了,重大原创性成果脱颖而出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可为什么会出现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剪刀差”呢?日前,有关媒体刊登了一则关于科研经费分配怪现状的报道,指出如今的科技界存在着咨询组专家塞项目、评审者和申请者可能是同一人等问题,影响到科研经费的分配。

  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一线的科研人员往往心情浮躁,很难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科研的本业上。很多中青年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既要为申报课题而焦虑,又要为达到一定的论文数量而焦虑;既要为自己的成果能否获奖而焦虑,又要为自己的科研经费能否达到规定标准而焦虑,还为职称评审而焦虑。

  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一个最起码的条件是教学和科研工作者要专注于自己的教学或科研。俗话说,演员要把心放在戏上,厨师要把心放在菜上,和尚要把心放在经上。这既是常识也是真理。如果外界的干扰太多,就像足球作假一样,还能有什么质量可言。所以,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最重要的是让教学和科研人员回归本业,要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各自擅长的领域中。

  那么,如何才能回归本业?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关部门和高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变:

  第一,对教学和科研人员应借鉴各种先进经验,实行标准分类。实际上,高校有很多教师的专长在教学,他们不擅长或者不特别擅长科研。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蔡元培先生当北大校长的时候,对于所聘人才就非常反对求全责备。周作人就不是一个很会讲课的人。据当时的听课者回忆,周作人讲课的声音非常小,语言也不精彩,但他确实非常博学,有很强的研究和创作能力。所以北大仍然非常倚重他。就我认识的一些教学人员而言,他们的讲课效果非常好,深得学生喜爱,被学生评为学校十大教师,但就是科研成果较少,按现行评价体系,将很难取得教授资格。如果这样的人才流失,那将是非常可惜的。好的制度设计应该使科研人员各尽其才,各展其能,这样设计的结果会使他们比较安心和专心于自己的本业。

  第二,对于教学科研的评价应采用同行评价制度。实际上谁的教学效果好、科研水平高,谁的教学或科研水平略差些,同行是最清楚的。因为同行最清楚,所以陈寅恪先生初入清华的时候虽然是“三无学者”,却不影响他成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现在的情况是,另有一套评价体系,而且这套评价体系和本业、主业关系并不切合。你教学效果再好,论文不够就不合格了,这对于提高质量显然是非常不利的。科研也是如此,科研成果或论文有严格的时间要求,一年必须做出什么,两年必须做出什么,这本身就是违背规律的。

  第三,科研课题特别是纵向科研课题应采用马太效应式原则。不是看关系、看名望、看地位,而是看前期科研成果。有前期成绩的,优先给予新的课题。现在有的高校实行的青年教师的科研启动资金是均等的,但根据验收结果不同给予不同的后续资金,这种方法显然是合理的而且是有效的。从诺贝尔奖110年的发展历史看,其科技性成果,绝大部分都是获奖人在三四十岁的时候作出来的。据相关资料显示,其科技奖获奖人作出获奖成就时的年龄平均为35岁。如果只是一味以关系、名望、社会地位论英雄,那么这些获奖人的前程就很有可能被制度毁掉,其为本专业、本民族及人类作出贡献的机会也会就此消失。我们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显然与这种马太效应式方式有很大距离。它不但不利于有潜质、有基础、已经崭露头角的青年科研人员脱颖而出,甚至不利于具有相当成果的中年科技人员及其成果的迅速提升与放大。如果我们改变纵向科研课题的申报与评价机制,使之更有益于人才的成长与成果的促生,那么就很有可能在今后二三十年内,在各个专业领域里出现一批具有国际性或标志性科研成就的杰出人才与团队。

  第四,对各类科研课题,应逐步走向宽进严出。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严进宽出。很多项目到该结题时无结果,延期也无结果,最后不了了之。也有的项目虽然申请时很难但是结题非常容易。为此,我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课题的产生应该上下结合,自上而下的指导意见与科研人员自报项目拥有同等资格。例如,袁隆平先生的水稻杂交技术在其初期乃至成熟阶段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国家项目支持但其效果很好,如果类似的项目在各类国家纵向课题中能够达到相当的比例,其效果一定非常喜人。二是进行严格的过程监管。对于过程可控性项目应将课题内容分成若干阶段,前一阶段未按期按质完成,课题承担者应提出专门性报告解释其理由及改进性方案。最终未能完成课题者,应依期限停止其申报其他课题的资格。三是对于结题成果应采用综合性评价机制。不应该一个课题花了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到了结题的时候请几个专家评价一番,草草了事。为保证公平起见,应把科研项目做成真正的阳光工程。在信息披露、过程监督、证据留存及独立学术评价机构参与等各方面作出努力。

  (作者系北方工业大学素质教育与现代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相关文章

浦东新区锚定465项1656亿元重大工程聚焦科研领域

近日,在浦东新区2023年度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表彰暨2024年度重大工程建设动员会上获悉,2024年,浦东新区全年安排重大工程正式项目465项,年度计划投资约1656亿元,年度投资创历史新高,计划实......

改革进行时丨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纪实

“我们就是要做高校院所不适合做、企业又做不了的事,把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紧密缝合!”日前,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院长刘庆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2013年,为解决科技成果转......

一企一策背后的力量|全国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方案

“科学仪器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科学仪器的国产化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地方形成合力。”在全国政协委员曹其东看来,科学仪器的细分应用领域多,涉及的技术也多,产业链上涉及不同体制的主体。因此,既要......

科技界委员分组讨论含“青”量十足

“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大胆使用加强培养青年人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话题中含“青”量十足。在3月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洪认为,科研经......

衣宝廉:做科研就像爬楼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不仅储能方式廉价,同时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再分配,解决可......

青海省科技厅新认定科研科普基地6家

近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开展2023年省级科研科普基地认定工作。经会议评审、实地考察、信用核查、厅务会审议和公示等程序,最终认定青海省科技创新数智科研科普基地、青海省药用植物科研科普基地、青海省西宁湟水......

科研人员如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才合规?科技部发布《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

近日,科技部监督司发布《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指引》共11个部分,覆盖了科研活动的主要方面和重点环节,针对科研人员、科研单位、科研资助机构、科技类社团、学术期刊等不同主体,提出了开展......

华厦眼科成功创建“特级人才创新实验室”

近日,根据《泉州市院士工作站暨特级人才创新实验室建设管理规定》(泉委人才[2023]4号)要求,经泉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研究,同意认定泉州华厦眼科(301267)医院特级人才创新实验室,管理......

法国将大规模改革科研体系

法国政府12月7日宣布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彻底变革该国的研究机构。总统马克龙声称,这些措施会减少官僚主义,并将科学置于“政治决策的核心”。据《自然》报道,这是法国研究体系近20年来最大的一次改革。其中包括......

大湾区大学(筹)无机类设备等科研设备采购项目,这家公司2174万中标!

大湾区大学(筹)无机类设备等科研设备采购项目,广东省中科进出口有限公司2174.87万元中标,详细信息如下:采购项目名称大湾区大学(筹)无机类设备等科研设备采购项目采购计划编号44190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