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1-05 11:24 原文链接: 光明日报:地方高校勿成人才洼地

  当前,地方高校与其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相比,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制约其科学发展的“短板”与“瓶颈”。地方高校优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干不好的问题突出,有成为“人才洼地”的隐忧。

  使用不当:过度以行政资源如给院长、处长的位子引才,使专业人才过多、过早转向管理岗位

  综合考察地方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人才队伍底子薄弱。地方高校的组成复杂,少部分是原有的地方本科院校,一部分是 2000年以来中央部委下放院校,大部分由原来的专科院校升格为学院、中专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小而散的学校、学科、专业格局历史决定了人才队伍的规模较小,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二是人才队伍经费投入偏少。多数地方高校获得的生均财政拨款往往只有部属大学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左右。由于扩招的直接原因,学校有限的财力往往优先应付校园基本建设,能够用于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捉襟见肘。特别是中西部地方高校,地方财政支撑较弱,导致优秀人才往往“孔雀东南飞”。第三、人才管理工作落后。一些地方大学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虚功多,口号多,实际举措少,讲求实效少。为了学校升格,为了申报学位点,凑博士、凑教授、凑院士。重引进、轻培养、轻使用、轻服务。第四、优秀人才用得不好。一些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实验室平台缺乏,学术资源紧张,为稳定优秀人才,显示对优秀人才的重视,往往许以行政资源,给院长、处长的位子,使专业人才过多、过早的转向管理岗位,不能因才使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少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转入管理岗位后,学术研究无法继续,学术生涯夭折。

  原因复杂:既有政策层面的原因,也有地域层面的原因,还有经济、管理等其他层次的原因

  造成地方高校“人才洼地”隐忧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经济原因、管理原因和其他等因素。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对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关注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国家制定了到2020年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也在大力实施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如国家“千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等。而地方高校往往与之无缘。从地方财政支撑来看,地方对高校财政投入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地方高校多而杂,财政状况普遍不佳,十之八九负债运行。个别地方经济落后,却热衷于办高校。一个地市两三所高校不足为奇,生均经费两三千元不足为怪。摊子越铺越大,问题越来越多。从地方高校自身来看,地方高校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还需进一步加强。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谁来建设学校,怎样建设学校的问题,在一些学校还没有解决好。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没有长期的、系统的观念,要么对人才工作不闻不问,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要么急于求成,超越学校实际,追求跨越式发展,最后往往得不偿失。

  化解之道:人才队伍建设要有长期规划,犯不得“急躁病”,也不能犯 “冷热病”

  要破解地方大学人才队伍建设难题,构建地方高校人才高地,必须准确把握地方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的客观规律,深入思考地方大学人才队伍建设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是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一项长期任务。高校的建设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犯不得“急躁病”,也犯不得“冷热病”。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是长期培养、引进、使用的过程。人才既是一个个单个的人,又超越了一个个单个的人,它与学校学科、专业等紧紧相连,与团队紧紧相连。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抓人才必须与学科、专业等平台建设联系起来。

  二是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在建设人才队伍之前,学校对建设一所什么样的高校,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什么位置,将来应该承担什么功能、处于何种地位等应有明确的认识。地方高校大部分应以教学型为主,辅之以少量教学研究型等。现在一些学校不顾自身实力,盲目的追求高层次,定位为建设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脱离学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三是要建设富于学校学科特色的人才队伍。学科是兴校之本。地方高校应把握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紧紧围绕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凝聚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稳定人才、使用人才,形成与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相适应的特色人才队伍,进而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

  四是立足地方,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人才队伍。地方高校必须立足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必须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区域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过程中承担重大任务。立足于服务地方,面向全国和海内外吸引人才,建立一支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依归的人才队伍,才能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

相关文章

2023中国高校CNS排行出炉,第一实力断层

2023年,中国内地高校在CNS顶刊上收获颇丰,共计发布351篇。其中Nature刊文187篇,Science刊文99篇,Cell刊文65篇。这一发刊总量相较于2022年的259篇,增长了35.5%。......

河南启动电子科技大学等3所高校建设

1月28日,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郑州召开,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说,持续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

中央发文:支持引进国外知名院校办学

1月22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中提出,建立高品质民生服务供给体系。支......

高校学生评价应向“增值评价”理念转向

长期以来,平均成绩点数(GPA)一直被认为是扼住高校学生“命运咽喉”的评价指标。无论是学生评奖评优、保研留学、考公考编还是工作招聘,GPA都是反映学生能力的最关键指标。然而就在不久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取消绩点制,能让教育告别“内卷”吗

绩点,素来被大学生视为校园里的“硬通货”,但部分学生“为绩点而内卷”的现象,也一度引发教育界担忧。日前,北京大学一则绩点改革消息在网络刷屏。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生科院)从2022年春季学期开......

有序打开大学校门,激发兼容并包基因

目前,多所位于北京的高校已经向社会全面开放,社会人员无需预约,可直接刷身份证入校。一些尚未开放的高校表示正在有序推进相关工作,在平衡校园秩序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不仅越来越多的大学校门能进,而且......

无锡市首批32家市重点实验室亮相

以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是无锡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固重要一环。昨从市科技局获悉,2023年度无锡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正式发布,32家重点实验室进入建设序列。这是无锡市首次组织市级重点实验......

燕山大学举办对接京津高校合作发展大会

12月10日,燕山大学与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共同举办的“燕山大学对接京津高校合作发展大会”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举行。据悉,本次大会是京津冀高校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

教育部同意!25所民办高校转公办

11月6日,教育部公示拟同意设置一批新本科高校,其中包括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转设为山西电子科技学院,办学性质为公办。暂停已久的独立学院转设,迎来新进展。独立学院,是各大高校与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多所高校官宣,专硕“加时”了?

“本来还沉浸在过了复试的喜悦中,突然得知自己的专硕3年。”今年3月份,来自江西的考生李雨在社交媒体上如此表达对读研“加时”的心情。近几年,国内多所高校开始对研究生的修业年限进行调整,将专硕延长至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