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1-15 08:15 原文链接: 昆明市民向污染严重的滇池投放鱼苗吃蓝藻

  14日上午,昆明市民向污染严重的滇池投放了10万尾鱼苗,这些“具有维系水体生态平衡和环境监测功能”的食藻类鱼苗是否真会有助改善滇池水质不得而知。

  一大早,75岁高龄的魏仁就来到海埂公园排队放鱼,老人说,“我老伴生病,来不了,我代表她来参加。”魏仁表示,自己虽然不是昆明人,但是保护环境是大家的责任。

  在魏的身后,是300多人的队伍。4岁的杨浩然在母亲的带领下投放“标志鱼”,他“希望滇池水能早日变清。”

  滇池管理局局长李昆敏认为,让市民参与放鱼,对形成良好的社会环保意识有促进作用。他说,“一条鱼对治理滇池作用不大,但如果每个市民都放一条鱼,那么,滇池早日变清就大有希望。”

  李昆敏介绍说,此次放鱼活动中,市民向滇池投放的鱼苗以鲢鱼、鳙鱼、高背鳍为主,这些鱼以浮游生物为食,能大量摄食藻类,净化水质,对维系水体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部分鱼苗属于“标志鱼”,通过实行“体外挂标”来了解鱼的生长规律,所消耗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数量,定期采集数据,是滇池污染治理措施中科学检测分析的手段之一。

  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曾有“高原明珠”之美誉。昆明人称之为“母亲湖”。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滇池水体受到的污染日益严重,渔业资源量不断下降,其中的土著鱼已近绝迹。

相关文章

《Nature》:科学家捕获了蓝藻光合作用的“触角”

研究人员帮助揭示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重要生物“触角”的图像。大自然已经进化出通过光合作用来利用太阳的能量的结构,但这些阳光接收器不属于植物。它们存在于被称为蓝藻的微生物中,蓝藻是地球上第一个能够吸收阳光......

扬大研发蓝藻微能耗加压控藻船在太湖下水

每年7-8月份是无锡太湖蓝藻易发季节。记者从扬州大学获悉,由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丛海兵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蓝藻微能耗加压控藻船近日在无锡太湖下水,试运行取得圆满成功,其对湖面蓝藻控藻率可达到80%......

学者鉴定出十株噬藻体,为巢湖蓝藻水华找到天敌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周丛照教授课题组,从巢湖成功分离五株侵染伪鱼腥藻Chao1806的噬藻体Pam1~Pam5,揭示了Pam1~Pam5的进化多样性及它们在巢湖自然水体中......

治理蓝藻水华无需研究基础科学问题?大误!

“目前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蓝藻水华只是水体污染的结果,治理水华做好截污治污、消除污染,蓝藻水华也就消失了,无需研究蓝藻水华的基础科学问题。这种看法反映了对蓝藻水华问题认识上的不深入,是过于简单化......

城市环境所在产毒蓝藻的早期精准检测研究中取得进展

产毒蓝藻水华威胁水生态系统健康和饮用水安全,除了在浅水湖泊常见的微囊藻水华之外,新型水华蓝藻——拉氏尖头藻(Raphidiopsisraciborskii)由于其入侵性、高毒性、暴发性等特征日益受到关......

研究揭示疏浚以缓解湖泊蓝藻水华生态机制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水华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沉积物疏浚作为有效缓解蓝藻水华的措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在城市湖泊治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疏浚背后的生态学机制研究不够深入。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

研究人员预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加剧蓝藻爆发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吉星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皇家科学院、德国不莱梅大学合作完成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从蓝藻的表型可塑性角度,创新性地将实验室数据与数学模型模拟成果相结合,预......

全球气候变化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加剧水华蓝藻爆发

2月19日,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吉星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皇家科学院、德国不莱梅大学合作,在《科学进展》上以第一作者发表题为《蓝藻的固碳表型可塑性将促进其在高CO2环境下的爆发......

我国学者揭示蓝藻光系统I捕获光能和电子传递结构基础

2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植物》(NaturePlant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basisforenergyandelectrontransferofthephotosystemI......

蓝藻光合作用环式电子传递的结构基础研究获进展

1月30日,《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以Article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及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