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2-02 09:17 原文链接: 欧阳自远院士从事科研55年侧记

深空探测不止步 科学奉献慰平生

  截至2010年,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从事地学研究已整整55个年头。11月14日,这位从地质学与矿床地球化学开始,到从事地下核试验研究,从开创研究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小天体撞击、月球岩石和比较行星学等研究再到主持月球探测计划的科学家,在他工作40多年的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省科协的同仁们共同参与回顾从事科学研究55周年的活动。

牵动人心的“嫦娥二号”

  “欧阳院士的报告就像给地化所砸下一颗陨石,让我们每个人都为之振奋!”一位地化所的老研究员如此说。这场被比喻为“陨石撞击地球表面”的报告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特意为地球化学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研究生及贵州省科协带来的《“嫦娥二号”的进展及中国火星探测》报告。

  欧阳自远首先介绍了月球探测的历程、“嫦娥二号”的使命和科学目标,以及我国探月二期工程。“要实现载人登月,首先得完成无人月球探测,即实现我国探月计划‘绕’、‘落’、‘回’的三期探测。”在介绍探月工程时,欧阳自远说,探月一期“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已获得圆满成功;探月二期着陆器和月球车将在月球实现安全软着陆和精细探测;探月三期中,不仅要在月球上安全着陆,月球车还要在月球上打钻取样、着陆器在月面挖掘和收集样品,并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

  “嫦娥二号”原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在“嫦娥一号”圆满出色地完成任务后,便没有必要再发射备份星。“嫦娥二号”作为探月二期的先导星,在工程上的主要任务是试验验证与月面软着陆相关的部分关键技术和新设备,试验新的奔月轨道,降低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风险。“嫦娥二号”在科学上的首要任务是对月面着陆区进行详查,精细地测绘着陆区的地形地貌。为此,“嫦娥二号”相对“嫦娥一号”作了多方面改进和提高。包括新开辟地月之间的“直航航线”,对重点地区作出精细测绘等。

  总之,当前“嫦娥二号”已经圆满完成各项关键技术试验工程任务,为“嫦娥三号”着陆器软着陆月球,得到精细的着陆点的地形地貌。科学目标正在有效实现。随后,欧阳自远还介绍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第二期、第三期的概况与未来的载人登月展望。

再造一个地球

  “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欧阳自远在谈到火星探测时,首先对火星的特征进行描述,例如地球上的一天是23小时56分,火星是24小时37分,有几乎相同的昼夜;地球的轨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是23度27分,火星是25度11分,它们有几乎相同的季节变化。这些相似性都表明,火星是人类向太空移民的最好候选者。“人类一直在寻找地球以外的‘第二栖息地’,在地球周围,火星是最适合改造的星球。”欧阳自远说。

  在“火星探测任务与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科学目标”部分,欧阳自远从火星的基本资料开始介绍,讲到火星探测的重要性和三大科学任务、火星探测的科学目标等多个方面,他指出,火星探测的三大科学任务:一是探测现在火星生命活动的信息,探寻火星过去是否存在过生命,为生命起源和探寻地外生命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二是探测与研究火星的演化以及与类地行星的比较研究,为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研究提供新的科学论据;三是探讨在火星建造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建立火星表面生态环境等的长期改造与今后大量移民,建立人类第二个栖息地的前景。

  欧阳自远介绍说,作为最像地球的行星,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的科学目标包括火星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火星表面矿物岩石分布调查和资源分析,火星表面水体、水冰和大气中水分子的探测与研究,火星物理和大气层探测等几个方面。“我国已具备自主火星探测能力,有望在2013年实现首次自主火星探测器发射。”欧阳自远说,探测火星的总目标是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服务。

加快行星科学人才培养

  “新一轮探月潮、火星探测潮已掀起,对空间探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欧阳自远说,“因此需要更多具备行星科学背景的人才,而不是单一的地球科学知识人才,不能孤立研究地球,要做到系统研究太阳系行星的共性与个性,认识太阳系行星的先天遗传和行星各自的后天发展,才能整体性、综合性认识地球的起源和演化,才能提高我国月球和行星探测的科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欧阳自远强调,要做好迎接月球样品和火星探测的地球化学测试与研究的准备,提高地球化学研究技术能力,推进地球化学科学研究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并且要拓宽视野,加快行星科学人才培养步伐。所以不能局限于地球去研究地球与太阳系的行星系统,要以地球为基础开展太阳系的比较行星学研究,不去认识火星、金星等太阳系其他行星,很难真正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相关文章

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揭示火星磁尾重联的高发生率及其对离子逃逸的影响

早期的火星被认为存在液态水,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然而,现在的火星已变得异常干燥,这预示着火星上可能长期存在大气和水的丢失。在太阳风与火星大气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行星际磁场被阻挡并拖拽在火星周围形成拉伸状......

火星晚亚马逊纪有较强风成作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基于火星轨道浅表探测雷达(SHARAD)的观测数据,成功揭示火星埃律西昂平原一个撞击坑的分层结构演化历史。进一步分析表明,火星在晚亚马逊纪的风成作用较强。相关研究成果发表......

火星晚亚马逊纪有较强风成作用,沉积来源和地层演化获新证据

记者1月4日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基于火星轨道浅表探测雷达(SHARAD)的观测数据,我国科研人员成功揭示火星埃律西昂平原一个撞击坑的分层结构演化历史。进一步分析表明,火星在晚亚马逊纪......

Nature子刊:科学家发现火星壳磁场捕获太阳风离子证据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气候最接近地球的星球。与地球不同,火星当前不存在类似地球那样的全球性偶极磁场。由于缺乏全球磁场的保护,外部太阳风可直接轰击火星大气,并剥蚀火星大气粒子以致其逃逸,使得......

助力火星探索,我国科学家成功构建新一代火星大气模式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火星研究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大气模式动力框架,拓展其应用领域到火星大气,成功构建了新一代火星大气模式,为火星探测提供了重要的科研支撑。不同于地球,火星大气低压低温,水汽极少......

中国科大“机器化学家”利用火星陨石智能创制产氧催化剂

移居火星是人类的梦想,但首先要解决缺乏氧气的问题。火星上存在水资源的可能,为利用太阳能驱动的电催化析氧反应制备氧气提供了机遇。人类无法在无氧的火星环境下长期生存,因而在火星上就地取材创制催化剂成为难以......

国自然公布“复杂恶劣条件下水电工程智能建设新理论新方法”项目指南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南引导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复杂恶劣条件下水电工程智能建设新理论新方法”项目指南。面向国家西南地区水电开发重大战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研究发现火星半径缩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1262.shtm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自然》25日发表的两篇研究发现,火星的液态铁......

火星或曾是河流星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1080.shtm......

地质地球所绘制低频火震分布图像,得到更多火震信息

准确定位火星地震(火震)能够为探索火星内部地震活动性、地下结构、物质组分以及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关键信息。通常,描述火震的位置需要两个基本参数——震中距和反方位角。在美国洞察号(InSight)任务的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