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1-13 14:26 原文链接: 德国研发新铸模法利用二氧化碳作溶剂

  据美国科学促进会近日报道,德国弗朗霍夫学会环境安全与能源技术(UMSICHT)研究院正在开发一种新的模型铸造方法,利用二氧化碳作为溶剂导入高分子材料,能塑造出从有色隐形眼镜到抗菌门把手等各种高科技产品。

  二氧化碳虽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祸首,但它也有广泛的正面用途,如用来生产尿素、甲醇和水杨酸等化工产品。在摄氏30.1度和压强73.8巴(bar)条件下,二氧化碳会进入一种类似于溶剂的超临界状态,成为染料、添加剂、医药成分和其他高分子材料的溶解“载体”。

  弗朗霍夫研究人员曼弗雷德·瑞纳解释说:“我们可以将液态二氧化碳成分注入装着塑料成分的高压容器直到饱和,然后慢慢升温加压使二氧化碳气体达到超临界状态,再进一步加压到170巴时,染料粉末就会完全溶解在二氧化碳中,随着二氧化碳气体扩散到塑料中去。整个过程仅需几分钟。当打开容器时,二氧化碳气体会散逸出去,色素留下来不会被擦掉。”

  研究人员还设法将聚碳酸酯加入纳米粒子进行灌注,让其有了抗菌能力,能完全杀死其表面上的大肠细菌。这种具有了抗菌能力的新型纳米粒子可以用来铸造门把手。瑞纳说:“用硅石和抗炎症活性药物成分氟比洛芬(flurbiprofen)也能灌注。我们的工艺适合用来灌注部分晶体和非结晶聚合物如尼龙、TPE、TPU、PP和聚碳酸酯。但不能用于结晶聚合物。”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新型灌注方法有很广泛的新用途。能定做高价值塑材和时尚产品如手机外壳等。此外,还可用于制造有色隐形眼镜,镜片中还能注入丰富的药物成分,在整个白天缓慢释放到眼睛里,作为一种可重复使用的眼药水替代品,治疗青光眼等病症。

  瑞纳表示,新工艺的最大优点是,能在温度远低于材料的熔点时将颜料、添加剂或其他活性成分导入接近表面的夹层,比传统灌注工艺更加温和。而且二氧化碳不可燃,无毒且廉价。它有类似于溶剂的性质,却不会像一般颜料溶剂那样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相关文章

中国碳卫星观测首次成功用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定量监测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气所)中国碳卫星(TanSat)研究团队联合芬兰气象研究所团队,最近首次利用中国碳卫星观测定量识别和计算城市碳排放,这也是中国碳卫星首次成功用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

砂岩中二氧化碳迁移特征的实验观测和数值模拟

CCUS(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CO2注入地下储层后,储层温度压力条......

晶态多孔核壳结构催化剂实现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陈宜法教授和兰亚乾教授在共价有机框架(COFs)和金属有机框架(MOFs)基杂化电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二氧化碳(CO2)电催化还原领域的应用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Ad......

这台设备把二氧化碳变燃料

2.1立方米由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燃料电池技术团队与浙江氢邦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5千瓦级CO2电解及其可逆一体机样机近日在浙江宁波下线,该设备每小时可转化1.5立方米至2.1立方米CO2。近日,记者从中......

“净负”系统将二氧化碳完全转为乙烯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方法,可将工业废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100%转化为乙烯。乙烯是塑料产品的关键成分,当使用可再生能源运行时,该技术可使塑料生产实现净负排放。相关论文发......

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和水氧化全反应领域新突破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兰亚乾团队在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CO2RR)和水氧化(WOR)全反应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华南师范大学英才博士后......

用火车从空气中捕获碳?这个团队有计划了

直接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压缩,进而封存或利用,有望帮助人们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然而,直接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的过程是能源和空间密集的,且成本高昂。为设计一种使用更少能源和空间的直接碳捕获技术,......

科学家揭示二维化离子液体捕集二氧化碳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离子液体与低碳能源研究团队在离子液体结构调控及捕集CO2性能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系统阐明了不同离子液体二维化之后的结构特征及转变机制,并对二维离子液体的CO2捕集性能......

改装火车厢直接从空气中捕捉二氧化碳

利用直接空气捕获技术去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O2),会耗费大量能源和土地,而且成本高昂。为设计一种使用更少能源和土地的直接空气捕获过程,一个多学科团队在20日发表于《焦耳》杂志上的一篇同行评议文章中概......

新型催化剂可高效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577.shtm科技日报合肥7月12日电(记者吴长锋)记者12日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