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1-17 08:46 原文链接: 平均81岁我科技大奖得主最老

  平均81岁 我科技大奖得主最老

  2000年创立至今,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直存在着“两高”高奖励:500万元奖金;高年龄:获奖者平均年龄81岁。

  继2009年两位超过80岁的专家获奖后,2010年,科技大奖颁给了两位超高龄学者90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师昌绪和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

  根据法晚记者统计,到目前为止的18位获奖者,平均年龄达到81岁。明显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科技大奖得主的平均年龄。印度巴特纳加尔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必须在45岁以下。德国莱布尼茨奖,近10年的获奖者平均年龄仅49岁。

  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为何总是“白发苍苍”?

  现象

  中国大奖得主 平均年长德国获奖者32岁

  随着最新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揭晓,90岁的得奖者师昌绪再次刷新了该奖项的高龄纪录,而获奖者年龄越来越大的趋势,也成为中国科技界的尴尬。

  记者统计发现,在截至目前的18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中,80岁-90岁之间的有12位,所占比例达66.7%,90岁的有1位,70岁-80岁的有4位,60岁-70岁的有1位,60岁以下为0。

  相比于印度政府颁发的巴特纳加尔科学技术奖,其获奖者必须是45岁以下的科学家。

  德国最重要的科研奖励莱布尼茨奖,近10年的获奖者平均年龄仅为49岁,和中国相差了32岁。

  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颁发的科学研究奖章,2005年-2009年金奖得主的平均年龄也才62.2岁。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三大奖项的6位获奖者平均年龄也只是67.8岁。

  获奖时间太晚 恐难再有新成就

  法晚记者统计发现,在18位已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中,他们获奖的时间与他们从事研究所取得成就的时间差都在10年以上。

  其中,有一半的人数时间差集中在20-30年,有6位院士的时间差在30年以上。

  有报道指出,根据历史上重大科学成果发现者当时年龄的分布规律,25岁-45岁是最容易出成绩的年龄区间。

  而事实上,我国14位最高科技奖得主的研究起步时间,大多分布在这个阶段,出成果的时间也集中在得奖前的10到30年间。

  如果这笔钱,不说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哪怕早10年、15年,在他们更年富力强的时候出现,相信他们也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而八九十岁高龄的得奖者,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再让他们向新的科学高地发起新的冲击,恐怕有些强人所难。

  2000年-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年度 获奖者 出生年份 研究领域

  2009年 谷超豪 1926 数学

  孙家栋 1929 航天技术

  2008年 王忠诚 1925 神经外科

  徐光宪 1920 化学

  2007年 闵恩泽 1924 石油化工催化剂

  吴征镒 1919 著名植物学家

  2006年 李振声 1931 遗传学

  2005年 叶笃正 1916 气象学

  吴孟超 1922 肝脏外科

  2003年 刘东生 1917 地球环境科学

  王永志 1932 航天技术

  2002年 金怡濂 1929 高性能计算机

  2001年 王选 1937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黄昆 1919 物理学

  2000年 吴文俊 1919 数学

  袁隆平 1930 杂交水稻

  ●获奖标准

  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解读

  ●官方说法

  侧重一生的贡献 未来将推选年轻人

  今天上午,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诺贝尔奖侧重于奖励学者在单一的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而我国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则侧重于候选人一生为科学技术发展所做的贡献。

  工作人员解释,中国最高科技奖最终由谁获得,目前已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不仅考察获奖者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成就,还要对其一生科研成果、人品道德、业界威望等各方面进行考察。

  由于考察标准的不同,我国的最高科技奖出现了高龄化的趋势。

  不过,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未来有意推选出更为年轻的人选。文/记者 李洪鹏

  ●历史原因

  当前高龄获奖者 代表改革开放成就

  纵观这些获奖者,他们都在1937年之前出生。在他们年轻时,新中国正百废待兴,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购买科研设备、资料,展开科学研究,困难非常大。

  而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我国科学研究才真正迅速开展起来。

  改革开放30年,正是中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30年。而当前这一批获奖者的成就,正好代表了30年来的科技积累。

  此外,有报道指出,应试教育也影响了我国年轻一辈学者的发展,而学术功利化与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权威主义,对高校科研工作也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各国

  科学技术领域大奖

  法国 科学研究奖章

  创办时间:1954年

  颁奖间隔:

  每年一次

  奖金:无

  领域:社会、语言学科、化学、物理等

  获奖时平均年龄:62.2岁(2005年至2009年)

  美国 国家科学奖

  创办时间:1959年

  颁奖间隔:每年一次

  奖金:无

  领域: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工程学、行为科学或社会科学等

  获奖时平均年龄:75.2岁(2005年至2009年物理学奖)

  中国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创办时间:2000年

  颁奖间隔:每年一次

  奖金:500万元

  获奖时平均年龄:81岁

  印度 巴特纳加尔科学技术奖

  创办时间:1957年

  颁奖间隔:每三年一次

  奖金:每项奖金20000卢比(约合人民币2900元)

  领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医学等

  获奖时平均年龄:获奖者必须是4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

  德国 莱布尼茨奖

  创办时间:1986年

  颁奖间隔:每年一次

  奖金:实验研究:25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200万元)世界最高奖金;理论研究:77.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680万元)

  领域:社会科学、生物学及医学、自然科学、工程学等

  获奖时平均年龄:48.2岁(2001年至2010年)

相关文章

爱“迟到”的诺贝尔奖让科学家获得认可的道路越来越长

近日,2023诺贝尔奖揭晓。能够获得这项一年一度的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学奖项,是对获奖者努力的最大认可。但是有研究发现,这种“认可”到得越来越迟了——几乎一半的获奖者从做出有诺贝尔价值的发现到获得该奖项......

光合作用和第五物质状态

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了光合作用和激子凝聚体之间的联系,这是一种允许能量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流动的物理学状态。这一令人惊讶的发现,通常与远低于室温的材料有关,可能为未来的电子设计提供信息,并帮助解开复......

首次观测到电子漩涡

理论学家曾预测,电子能够像水分子般集体流动并产生涡流、湍流等流体现象。但现实是,电子在流经普通金属和半导体时,其动量和轨迹会受材料中杂质及原子振动影响,很难呈现流体状态。只有在特殊材料或特定条件下,电......

冲击省级最高科技奖!哪些高校拥有绝对的实力?

各省科学技术奖是各省人民政府设立的省级最高科技奖,主要奖励在科技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单位和个人。2020年度省级科学技术奖励已陆续发布,作为省级最高科学技术奖荣誉的奖励,也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重要推......

物理界巨星陨落!著名中科院院士冯端与世长辞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官网发布信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首任院长冯端先生,于2020年12月15日19时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岁。冯端冯端,凝聚态物理学家,1923年6月1......

拓扑物理学即将迎来爆发吗

拓扑物理学领域可能即将迎来它的爆发。2月28日凌晨,来自中科院物理所、南京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3个研究组分别在《自然》杂志发布了最新相关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表明,数千种已知材料都可能具有拓扑性质,......

奖金超诺奖,最高科技奖更有“分量”

最高科技奖从500万提高到800万,且全部由获奖者个人支配,这更能实现科技奖励的价值,鼓励科学家追求科技创新。图片来源于网络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进行了调整。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

“墨子号”成果入选2018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近日,美国物理学会下属《物理》网站公布2018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

“墨子号”成果入选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12月22日从中国科大获悉,该校潘建伟院士团队主导完成的“墨子号”卫星完成洲际量子密钥分发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物理学会2018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物理》网站以“卫星量子密码”为题报道了......

魏则西走了两年,免疫疗法得了诺奖专家有话说

2018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揭晓。今年该奖项颁给了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P.Allision)和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TasukuHonjo),以表彰他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