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5-13 14:33 原文链接: 微生物DNA进行人体识别引发隐私担忧

   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寄生于人体的微生物的聚集DNA,它又被称为‘gut print’,可以唯一地识别某个人。但这引发了隐私问题。

  研究结果于5月11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表明它可能识别人体微生物栖息研究方面的匿名参与者。该微生物将会透露个人健康、饮食或种族方面的细节。4月29日发表在《基因组研究》上的一篇论文报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维护了一个公开的微生物DNA库,同时,它已经包含了潜在的可识别的人类DNA。

  论文并没有在他们微生物的基础上说出个体的名字,预测目前将很难做到,但他们暗示开展微生物研究应该注意。

  来自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哈佛T. H. Chan公共卫生学院的计算生物学家Curtis Huttenhower 指导了最新的研究,他说:“现在有一点点像拓荒前之美国西部直到微生物组数据管理进入为止,随着该领域的发展,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的微生物组是非常独特的。”

  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人员已经解决了多年来的隐私问题。在2013年,科学家们就指出他们通过与族谱数据库交叉引用他们的DNA,可以说出匿名参加国际1000基因组计划的5个人的名字,其中包括年龄、家庭地址和姓氏。

  近年来,微生物对人们健康和行为的影响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来自人类微生物组的研究数据往往最后成为公共库,但还不清楚微生物是否在个体中存活的足够永久,使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识别它们。

  从事NIH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MP)公开数据的工作,Huttenhower团队从包括肠道、口腔、皮肤和阴道在内的身体部位搜寻用于微生物遗传标记组合的样品,它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唯一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是稳定的。虽然HMP不能通过名字识别每个人,但它可以比较参与者的第一份样本与数周或数月之后贡献的第二份样本。

  其中,粪便样本提供了最好的微生物识别;一个人的第一份样本可能与他们的第二个样本的86%匹配。相比之下,皮肤样本只有1/4可以准确地匹配。研究人员指出,基于个体微生物菌株的DNA识别能够最好的区分人类,比那些仅仅基于微生物物种的要好得多。

  Huttenhower还认为,在一个研究中使用微生物组数据做任何研究都将是异常的挑战。他认为最有可能的风险是隐私权。比如有一个场景,某个人参加了两个不同的微生物研究,每一个包含不同的如年龄、健康状况的附加信息。

  但微生物也会带来隐私风险因为他们不可避免地与人类DNA混杂在一起。虽然NIH花了相当大的力度将人类DNA从HMP数据库中除去,来自加利福尼亚Lawrence Livermore国家实验室的计算生物学家Jonathan Allen带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污染依然猖獗。例如,该小组发现被称为短串联重复的序列,往往在不同个体之间变化,它被用于取证时的DNA匹配。Allen说,目前还不清楚他们在微生物样本中的存在是否可以构成一个精确的DNA识别,但公开的DNA数据库的崛起增加了上述可能性。只有当NIH从数据库中删除已知的人类序列,《基因组研究》杂志才同意发表艾伦及团队的这篇论文。

  来自纽约基因组中心的计算遗传学家Yaniv Erlich带领的团队识别了1000基因组计划的参与者,他说,虽然基于人的微生物来识别某人的几率很低,但研究人员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保护隐私。来自德克萨斯休斯敦贝勒医学院的生物伦理学家Amy McGuire说:“那些参加了HMP的人们都被告知了风险,我认为关于风险方面不应该有过早的恐慌。”

  反应过度会减缓人们对微生物的了解。马里兰州贝塞斯达NIH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的政策主任Laura Rodriguez说:“只要保护措施合适,比如尽可能多的从HMP删除人的DNA,由于它给科学所带来的价值,我们很想让它开放。”

相关文章

新技术解读微生物间的“谈话”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搜索工具,利用由全球研究人员整理的超过6万种微生物的数据库,可立即将微生物与其产生的代谢物进行匹配,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相关论文5日发表在《......

新技术解读微生物间的“谈话”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搜索工具,利用由全球研究人员整理的超过6万种微生物的数据库,可立即将微生物与其产生的代谢物进行匹配,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相关论文5日发表在《......

这些“年货”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快自查→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春节期间食品安全专项抽检情况的通告〔2024年第3号〕近期,市场监管总局组织春节节日市场食品安全专项监督抽检,采取现场抽样和网络抽样方式在全国随机抽取样品1500批次,检出14批次样品......

改造细菌吃进塑料吐出“蜘蛛丝”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携手,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改造,使其能将塑料垃圾转化为可生物降解的“蜘蛛丝”。得到的丝蛋白与蜘蛛织网用的丝相似,有望应用于纺织、医学以及化妆品行业。这是科学家首次......

赵东元:把研究用在国家需要的地方

“真正要在科学上有所作为,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爱’。这份爱不是简单的兴趣,而是一种从内心生发出的理性思考。这种驱动力强烈到你愿意为它付出所有。”近日,在回答“科研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时,中国科学院院士、......

成为酒类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五粮液深挖微生物资源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以科技创新探索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正成为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与突破点。白酒酿造是中国传统技艺的代表之一,近年来,五粮液系统谋划......

微生物变身“矿工”开采金属

硒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34号元素,对维持动物细胞的功能至关重要。但就像氧气和水一样,太高浓度的硒也会变得有毒。硒天然存在于煤炭矿床和硫化矿石中。采矿过程会产生剩余的岩石,流经这些岩石的雨水或融雪可将硒带......

天津工生所微生物食用蛋白高效创制研究获进展

保障日常蛋白供给关乎国计民生。我国传统农牧业来源的蛋白供给处于供不足需的局面,并导致巨大贸易缺口。因此,亟需一种新的供给模式以保证蛋白大规模供应,同时保障其营养价值、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由威尼斯镰刀菌发......

福建福州成立菌草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农科院与中福海峡(平潭)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菌草微生物重点实验室签约暨揭牌仪式在福州举行。这是继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又一重要战略合作举措,科企合作迈向新的进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余......

微生物协同强化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甲烷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史吉平、刘莉团队,在微生物协同强化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甲烷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ynergisticbioaugmentationwithClostrid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