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5-25 13:54 原文链接: 央视聚焦:干细胞再生领域领军者——裴端卿

  近日,央视CCTV 13新闻联播推出《领航科技 创新中国》专栏,讲诉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创新创业、报效祖国的精彩故事。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国家创新之魂。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大的创新力量。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群踏踏实实在科研一线奋斗的科学家们。

  5月21日,首期《领航科技 创新中国》专栏隆重介绍了我国著名的干细胞领域专家、生命再生科学的领航者、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博士。他带领的研究团队从人体的尿液中提取稳定的多功能干细胞,并成功在小鼠体内培育出了人类的再生牙齿。人体器官的再生开辟了令人惊喜的愿景。

  50岁的裴端卿是我国多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专家,全球率先利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获得成型器官的科学家。2011年裴端卿给自己的团队定了一个充满挑战的计划,利用尿液里的细胞再造一颗人类的牙齿。

  裴端卿说:“之所以想到这样的课题,一方面是因为刚好当时我掉了一颗牙齿。另一方面,人类的牙齿比较特殊,它是由一团细胞慢慢地矿物质化,最后形成的比较闪亮的坚固器官。”

  按照裴端卿团队的最初设想,人体的多能干细胞和相关细胞的结合就能够形成所需要的器官。据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研究员蔡景蕾介绍,在最初的多次尝试后,最后拿到的都是巨大的畸胎瘤,这让整个团队苦恼了好长一段时间。

  裴端卿团队列出了上百种牙齿再造方案,并从中筛选了十个方向进行探索,每一个方向都进行了数百次尝试,但遗憾的是每一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对于这些失败,裴教授却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心态。他说:“这些失败有时候反而会让我们更兴奋,因为它不仅告诉我们过去的一些想法是错的,还揭示了以前我们不了解的奥秘。”

  经过数千次的试验,研究小组发现,将多能干细胞直接与牙齿的成牙细胞结合似乎很难行得通。随后,他们调整了研究思路,将尿源来的多能干细胞先分化成上皮细胞,再用上皮细胞去结合其它细胞,看是否能够形成牙齿。三周后,成牙终于形成,它具有人的染色体基因,符合人类牙齿的正常结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再生牙的成功使多能干细胞的重塑有了更多的可能。这些干细胞与滋养细胞共同培养,进一步变成血液细胞、骨细胞、皮肤细胞、干细胞和神经细胞等多种组织细胞。目前。裴端卿的研究小组已经能够将尿液中提取的多能干细胞培育成为人类的神经细胞,并成功治疗了小鼠的神经疾病。裴端卿表示,这项研究将来有望治疗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

  2004年,裴端卿回国加入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经过十年多的发展,由他主导的多能干细胞项目已经汇聚了国内外大批科学家。裴端卿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七十多篇论文,并两次登上《Cell Stem Cell》杂志封面文章。

  裴端卿的科研成果推动了国际多能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在中科院组织的国际评估委员会对他的评估报告上这样写道:裴端卿博士在再生医学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发现,在全世界范围内,他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一位引领者。

  在本期节目的最后,裴端卿总结说:“干细胞虽小,但是它蕴藏着生命无穷的奥秘。研究这些奥秘,找出它的规律,最终造福人类的健康,这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我从事科研工作的梦想。”

  央视点题干细胞,产业发展是否迎来机遇?

  央视对裴端卿的报道一经推出,不光带来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也吸引了产业界的注意。上海证券分析认为,干细胞产业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黎明阶段,预计到2020 年,全球干细胞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 亿美元。

  目前国内从事中游干细胞治疗研究和干细胞药物研发的企业数量剧增,国际上也已有8 种干细胞药物或技术获批上市并应用于临床,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加速。下游企业以各类干细胞移植及治疗业务为主体,拥有医院背景的企业将抢得先机。

  关于裴端卿

  裴端卿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国家“863计划”生物医药领域专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生殖与发育”重大研究计划专家,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目前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基金等多项科研任务。他的代表性学术成果发表在《自然》《自然—遗传学》《细胞•干细胞》等国际期刊上,共计70多篇论文,被引用3000余次。

相关文章

挑战传统假设,研究揭示细胞有非基因组信息系统

美国莫菲特癌症中心科学家一项新研究提出,细胞拥有一个此前未知的、独立于基因组的信息处理系统,使它们能够对环境变化迅速作出反应。相关论文发表于最近的《交叉科学》(iScience)杂志。图片来源:《交叉......

免疫细胞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相关性获揭示

γδT细胞是一种独特的T细胞亚群,在各种免疫反应和免疫病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日,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研究员杨美香与教授尹芝南团队合作,在γδT细胞代谢调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揭示了免......

研究揭示“细胞焦亡”新机制

4月25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璟珒研究组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团队,在《科学》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两种来源于低等真核生物的gasdermin(GSDM)蛋白通过非蛋白......

西湖大学团队揭示T细胞“特种兵”真相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周强课题组,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课题组助理研究员宿强,在合作研究中首次呈现了两种经典的γδTCR–CD3复合物的全长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Vγ依赖的组装模式,......

《细胞》: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3D重构人类原肠期胚胎

北京时间2024年4月23日晚,我国科学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发表题为“3DReconstructionofaGastrulatingHumanEmbryo”(人类原肠胚的三维重建)的研究论文。......

助力细胞培养产品质量,中量大牵头国家标准发布

近日,中国计量大学教授陈春主持制定的国家标准《细胞培养液中苯乙烯、2-氯乙醇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GB/T43778-2024)正式发布并实施,细胞培养产品质量有了新保障。细胞(含体......

南大科学家发现“返老还童”因子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辰宇、陈熹、王延博,医学院教授方雷等人通过研究揭示了一项重大发现:年轻血液中的小细胞外囊泡(sEVs)具有显著延长寿命、恢复整体生理功能以及逆转与年龄相关的退化变化的能力。4......

谱系细胞单克隆自动化获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广州健康院)研究员张骁团队提出一种基于结构微流体创新的谱系细胞单克隆自动化获取策略,在体细胞重编程过程出现的复杂谱系中实现了对特定谱系的单克隆性细胞的自动......

3人主导、仅1年时间!他们完成这项创纪录的研究

编译|杜珊妮王兆昱在通常情况下,若要绘制包含生物体所有细胞类型的图谱,需要大规模的跨国合作和庞大的预算经费。然而,事情也有例外。据《自然》网站近日报道,3名研究人员主导,仅在1年内就以很低的成本,干成......

地球上已知最小动物是什么?

一种黏体动物(传播孢子阶段)的放大图,这种动物可寄生在鲑鱼和鳟鱼身上。图片来源:CABI数字图书馆网站科技日报讯(记者刘霞)大多数动物爱好者都知道蓝鲸是已知最大的动物,但迄今已知最小的动物是什么呢?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