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5-26 18:03 原文链接: 科学家发现蚊子性别基因

  著名作家Rudyard Kipling曾写道,一些物种的雌性比雄性更加致命——对于埃及伊蚊(也被称为黄热病蚊子)而言这是千真万确的。只有雌蚊会享用人类血液,从而传播黄热病、登革热和其他一些疾病。但是如果你能够把所有雌蚊都变成雄蚊,那将会怎样?这是一项新研究提出的可能性——这项研究查明了一种能够决定一只蚊子是否成为雄性的基因。这是首次在蚊子中发现并验证“性别决定启动基因”的存在。

  埃及伊蚊是源于非洲的入侵物种,几百年前通过贩奴活动传播至全世界。埃及伊蚊传播登革热与黄热病,高度适应人类生活环境,被认为是一大公共健康威胁。然而只有雌蚊才会传播登革热与黄热病,因为雌蚊需要吸血利用其中的蛋白质等物质来产卵。而雄蚊靠吸食花蜜而不是吸血来汲取营养,不传染疾病。

  科学家在几十年前便已知道,至少有一种基因能够使埃及伊蚊雄性胚胎位于1号染色体的一段脱氧核糖核酸(DNA)上。他们将该区域称为M基因座,但迄今为止,科学家依然未能确定到底是哪一个基因在起作用。部分原因在于,这一区域包含有大量重复DNA,从而使得对该区域进行测序变得非常棘手。结果是事实证明,2007年发表的一个埃及伊蚊基因组甚至不包含新发现的基因。

  这篇新论文的作者之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分子遗传学家Zach Adelman表示:“这个基因非常小,它被当作垃圾一样扔出。”

  为了找到这个基因,Adelman和他的同事对分属于两种不同埃及伊蚊的雌蚊和雄蚊的数千个DNA片段进行了测序,目的是寻找在两种雄蚊中都更常见的区域。

  研究人员发现了164个这样的序列并将其与胚胎中活跃的基因数据进行匹配,以便找出在早期雄蚊胚胎中活跃的序列。最终在剩下的24个序列中,研究人员找到了一个新基因,他们称其为Nix基因。

  大约半数的雌蚊胚胎在被注射了包含该基因的DNA片段后发育出了雄性性器官。研究人员日前在《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导致蚊子变成雄蚊的确切序列尚不清楚。”Adelman说,“但是我们知道Nix基因处于这一级联反应的顶部,这是最重要的。”

  基于此,研究人员提出,可以通过操作Nix基因让埃及伊蚊雄多雌少,从而减少这种蚊子的数量,控制这种有害的入侵物种。

  作为一家生产捕蚊器公司荷兰瓦赫宁恩In2Care的老板,昆虫学家Bart Knols表示:“这是一项出色的基础科学,并且具有潜在的遗传控制策略。”它的第一个应用将对已有的控蚊策略提供帮助。

  然而Knols也提醒说,科学家首先需要证明他们能够完成全部的性别转换。Adelman表示,在这项研究中只有一部分雌蚊变成了雄蚊,这是因为Nix基因需要与蚊子基因组融为一体,以便产生足够数量的蛋白质。他说:“如果它自始至终能够在全部组织中生成,我们将有希望得到全部的性别转换,即全部变成雄蚊。我们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从长远来看,这项研究还将带来另一种策略。

  科学家最近报告了一种系统,使得他们能够让某一种基因在下一代中以100%的频率出现。将Nix基因耦合到这一系统中将能够创造一种雄性基因传播的链式反应。Adelman说:“如果你释放这样一种动物,它只产生雄性直到最后种群崩溃。”但他承认,现在就指望使用这项技术还为时尚早。“我们需要一项能够在这样的系统被使用之前对其进行控制的技术。”

相关文章

清华脑与智能实验室团队:揭示基因信息如何利用细胞形成组织空间形态

近日,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与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组成的国际科学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可以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重构细胞的空间组织。研究表明,这种名为DeNovoCoalescentEmb......

病毒入侵时,生命体如何自我保护?

在生命体内存在在这样的一种英雄主义:细菌在杀死入侵病毒的那一刻“壮烈牺牲”,与其“同归于尽”,以完成保护生命体的重任。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就通过间接的手段检测到了一种同归于尽的自我保护行为,......

国家药监局:已批准100余个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开展临床试验

10月7日,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2469号(医疗卫生类215号)提案答复的函》(以下简称《答复》)。针对丁列明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精准医学时代个体化定制药物研发......

农科院油料所:发现花生黄曲霉抗性关键候选基因

近日,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花生花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有效破解了花生黄曲霉抗性机理,并发掘出了关键候选基因,为抗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相关学术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前沿研究杂志》(JournalofAdva......

一种全新的酶可对抗寄生的基因组TE序列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名为PUCH的酶,它对于阻止寄生DNA序列在我们基因组中的传播至关重要。这一发现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我们的身体如何识别和对抗内部威胁(如基因组寄生虫)和外部威胁(如病毒和细菌)。德国美......

研究鉴定出新的玉米抗粗缩病基因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海洋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研究人员,通过图位克隆、转录组和代谢组等生物学手段,研究揭示了ZmDBF2-ZmGLK36-ZmJMT/ZmLOX8分子模块调控......

我国成功培育高耐草甘膦低残留玉米

草害是制约玉米高产稳产的关键要素之一,田间杂草与玉米争夺水、肥、光和空间,且易滋生病虫害,化学除草是玉米田首选的除草方式。草甘膦是世界第一大除草剂,其灭生性的特点在防治杂草的同时对玉米也会产生药害,培......

肥胖研究五大关键问题究竟如何?《科学》给出解释

北京时间9月1日晚10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JohnRogerSpeakman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的ThorkildSo......

基因组测序拯救鸮鹦鹉

为了保护极度濒危的新西兰鸮鹦鹉kakapo,几乎所有剩余个体的基因组都已被测序,这为其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信息。新西兰鸮鹦鹉kakapo(Strigopshabroptila)有几个特性。它是世界上最重......

第六届国际信息研究大会举行

8月14—16日,第六届国际信息研究大会在京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ShahbazKhan、国际信息研究学会联合主席PedroMarijuan分别出席会议致辞演讲。记者在16日大会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