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潘建伟院士的地点约到了上海,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安排记者采访的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研究院杜先彬老师一再解释:潘院士实在太忙,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之后还要参加中科院的一个重要会议,若不行的话只能“紧盯插空”了。而前一天晚上,潘建伟还在医院检查治疗。

  我国也是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将于2016年发射,在位于浦东的中科大上海研究院,作为项目牵头人的潘建伟院士和他的团队正为此紧张地工作着,常常夜以继日。

  1970年出生的潘建伟,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2岁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得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国际量子通信奖”……短短几年间,斩获国内、外诸多荣誉及头衔,这些都源于潘建伟和他的团队在竞争激烈的量子通信世界科学的前沿,已牢牢地占据着制高点。

  放飞在量子世界的梦想

  潘建伟选择物理,完全因为兴趣。高考时,他本有机会被保送到浙江大学读当时的热门专业。“如果接受保送,可能就无法继续我的物理梦了。”潘建伟考入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

  上中学时,他的英语不好,一次英语课上,他鼓起勇气举手发言,可站起来之后“脑子一片空白”,这让潘建伟很受挫并暗下决心:“如果将来在国内做出成就,让别人请我去讲学。”

  1996年,在中国科大获得硕士学位后,潘建伟投入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塞林格教授门下攻读博士。望着眼前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学者,塞林格问他:“潘,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要在中国建一个和您实验室一样在世界领先的实验室。”

  彼时,导师正组织量子信息实验研究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而潘建伟脑子里也酝酿着一个实验方案。一个月后,他觉得方案成熟了,便兴奋地在组里报告他的设想。塞林格问:“潘,你不知道这就是量子态隐形传输的理论方案吗?你不知道我们另一个小组正在做这个实验吗?”

  潘建伟确实不知道,他坚定地对导师说:“我要加入这个实验!”仅仅一年之后,潘建伟便与同事一起在国际顶尖杂志《自然》上发表了首次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学术论文,该成果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被美国物理学会、欧洲物理学会和《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进展,并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成果一道,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从“追随”到“领跑”

  2001年,潘建伟回到中科大组建实验室。但当时国内量子通信研究无论是水平还是人才储备,基础都很薄弱。

  潘建伟再次回到欧洲,跟随已经转到维也纳大学的塞林格,以博士后身份从事研究。“我们必须与国际先进小组保持密切联系,才能更快地前进。”潘建伟说。

  这期间,潘建伟像“候鸟”一样国内国外两头跑。不到一年时间,他在国内的研究组作为第一单位在权威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7篇论文。而当时国内高校在该杂志一年也发不了几篇。

  2004年,潘建伟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自然》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并称赞他们“完成了一次壮举”。该成果同时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评选出的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这是中国科学家的“第一次”。

  “很自豪!这表明国内研究组在量子纠缠方面的工作已经成功跃居国际领先水平。”潘建伟说。

  2008年,潘建伟把在海德堡大学的实验室整体搬回中国科大,并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术骨干从欧洲引进到中国科大工作。“搬家的清单足足列了120页,大到激光器,小到12毫米的镜片,全部搬回来了。”

  从2004年至今,潘建伟团队取得了一系列让人惊艳的研究成果,数次创造世界第一:首次实现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首次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首次实验实现了八光子薛定谔猫态;利用八光子纠缠,首次实验实现了拓扑量子纠错;首次实验实现了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英国著名的科学新闻杂志《新科学家》以封面标题的形式这样评价潘建伟中科大团队:“中国科大——因而也是整个中国——已经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操纵微观粒子进入人们的生活

  对一般人而言,量子理论和技术难以理解,这样匪夷所思的科研成果有什么用途?

  150年前,当麦克斯韦发现电磁波时,人们也在问同样的问题。事实上,电磁波的发现才让电视、无线电、雷达和手机成为可能。对量子态隐形传输和纠缠交换的研究同样是未来信息技术的基础。

  潘建伟有着明确的科研图标:通过量子通信研究,从初步实现局域的量子通信网络,到实现多横多纵的全球范围网络,保证信息传输的绝对安全;通过量子计算研究,实现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有效挖掘;通过量子精密测量研究,实现新一代定位导航……

  20世纪初的实验发现,能量或物质细小到一定限度,就无法被准确测量了。理论上完美到极致的显微镜,对于一个量子级别的粒子也束手无策,因为一“碰”就毁坏了粒子的待测状态。如果让量子态的粒子携带密码信息,当间谍“偷听”时,信息就被偷听动作改变了,因而这条信息通道可以保证内容的绝密。

  “量子纠缠”曾被爱因斯坦称作“幽灵般的超距离作用”。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纠缠关系,不管它们被分开多远,只要一个粒子发生变化就能立即影响到另外一个粒子,即两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无论相距多远,都能“感知”对方的状态。靠着量子纠缠的特性,科学家就可以给出一个无法窃取、也无从破译的“密钥”。

  操纵微观粒子进入人们的生活,潘建伟团队正在这座科研图标上稳步跨越:2009年,潘建伟团队在合肥市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多节点的全通型光量子电话网,并在天安门城楼、中南海等关键地点之间构建了“量子通信热线”,用于重要信息传送保障。

  2012年,潘建伟团队完成了包括几十个节点的合肥城区量子通信网络示范工程,规模远远超过国际上已有的量子通信网络,标志着大容量的量子通信网络技术已经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同年11月,该团队研制的“基于量子通信的高安全通信保障系统”投入运行,为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信息安全保障。

  2013年,潘建伟团队实现了“测量器件无关的”量子通信,从而解决了单光子探测系统易被黑客攻击的安全隐患,大大提高了现实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安全性。该成果被美国物理学会《物理》杂志评选为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

  潘建伟出任首席科学家的千公里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工程“京沪干线”项目,2016年前后将建成连接北京、上海的高可信、可扩展、军民融合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量子保密通信在城域网上的使用已经基本成熟,快则两三年,慢则三五年,就可以推广。”潘建伟说。

  而对于量子科学试验卫星,《自然》杂志新闻特稿写到,中国将领先欧洲和北美,发射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这将为物理学家提供一个测试量子理论基础以及探索如何融合量子理论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全新平台。

  潘建伟最欣赏孔夫子那句名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如果说当年杨振宁先生和李政道先生证明,中国人在国外可以做很好的‘科学’。那么我们现在证明了,中国人在国内也可以做很好的‘科学’。”

相关文章

量子计算可能影响的14项商业和社会挑战

大多数非科技行业从业者可能听说过量子计算,并知道它比经典计算“更快”,但他们很可能不清楚其中的细节。归根结底,对于大多数企业和消费者来说,量子计算的细节并不重要。他们真正想知道的问题是:它能做什么?量......

百度继阿里之后裁撤量子计算实验室,量子寒冬要来了?

刚刚,百度量子计算研究所传出变动消息。官方已证实,旗下量子实验室及可移交的量子实验仪器设备将捐赠予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目前双方正在推进具体细节。无独有偶,2个月前,去年11月,阿里达摩院也将量子实......

探寻时间的真相——张朝阳“沉浸式”物理推导

“坐着‘时间’的船,我们跨越到了2024年。”2023年12月31日晚,搜狐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以“时间”为主题开启科学跨年演讲,用持续近4小时的沉浸式物理推导,带领公众重温百年前......

新策略揭示量子退相干复杂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5178.shtm......

量子技术联合实验室的战略规划和最新进展

12月22日,在2023北京国际金融安全论坛暨金融科技标准认证生态大会上,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秘书长聂丽琴介绍了联盟旗下量子技术联合实验室的战略规划和最新进展。聂丽琴表示,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是未来产......

助力设备国产化!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成功启动

近日,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的启动会暨2023年极端实验条件研讨会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成功召开。该实验室由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牵头,中山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共同合作建设,并于2023年......

突破性里程碑!成功实现基于器件无关量子随机数信标的零知识证明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125010)等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张强教授等与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合作,首次实现了一套以器件无关量子随机数产生器(D......

46位拿到“新基石”连续5年2500万不看项目只看人

2023年10月30日,腾讯公司“10年100亿元资助基础研究”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第二期名单发布,来自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的46位科学家上榜,成为第二批“新基石研究员”。2023年第......

超原子半导体创下速度与效率纪录

半导体已经变得无处不在,但它们也有局限性。半导体中会产生激子(电子-空穴对),这意味着能量以热的形式损失,信息传输是有速度限制的。发表在26日《科学》杂志的论文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家团队描述了迄今......

重磅!微型高精度集成钻石量子电流传感器研制出

电动汽车、智能电网、高速列车等新兴工业应用的快速发展,对高精度的电流传感器提出了更高要求。与传统电流传感器相比,基于量子效应的传感装置可以利用量子态操控技术来提高测量的精度。这些优势使得基于量子效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