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6-23 13:08 原文链接: 华大基因传借壳A股上市:被资本催熟,让资本痛苦

  2014年被当作深圳创新样板的两家企业,在2015年6月双双迎来了“借壳上市”的传闻。大疆创新将借壳山西某上市公司的传闻遭到否认并指称假新闻之后,华大基因或将华大科技和华大医学合并,放弃港股改投A股的消息,则因华大基因公关部的缄默显得“可能性极大”。

  “深圳式创新”贯穿了整个2014年,华大基因、大疆创新、光启科学作为其中样本被翻来覆去提及,成为最热门的创新企业代表。而其中,创业历史最长的华大基因,因其特殊的出身和发展、因“没上大学就做研究”的大量年轻人而略显神秘的企业文化,被视为中国式创新的代表。

  从北京南下深圳,从拒绝资本到拥抱资本,从海外上市到回归A股,从理想主义到投身商业,华大基因演绎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创新故事。

  “深深宝还是深圳惠城?”随着A股不断的惊涛骇浪,“华大基因即将买壳上市”的传闻再度达到巅峰,与不久前仍然“神秘”的形象不同,目前深圳每个谈论股票的聚会上,人们都在预测华大基因的最后选择,有人甚至根据数个条件计算出华大基因可能购买的壳公司不过10家。“干脆都买下来持有到停牌,这可是能涨十倍的股啊。”

  曾被分析师预测“整体上市市值将超过腾讯”的华大基因,5月底确认放弃海外上市,转投A股。在此前的5月19日,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刚刚带队参观华大基因。6月8日,华大基因全资子公司Complete Genomics(简称“CG”)自行生产的首批“超级测序仪”Revolocity亮相—在今年1月举行的第33届JP摩根健康投融资大会上,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曾表示,该测序仪准确率之高“让人不敢相信”。密集放出的消息使人们相信,华大基因上市箭在弦上。

  “你们明天派人审核完了,我后天就加入(上市)。”2015年2月,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在深交所楼里的喊话明确而有力,用迫不及待来形容亦不为过。

  这与四年前截然相反,“华大基因是一个独特的大机构,而不是公司。”2011年,一直被认为“匪气”很重的汪建如是说。彼时汪强调,即便再赚钱,科学研究依旧是第一位。

  数年来,华大基因经历了自觉或被迫的大规模商业化,在资本的介入和政策的扶持下迅速长成庞然大物。在一场接一场“大跃进”式的融资和成长中,华大基因的商业化遭遇政策、资本和竞争对手的挑战,道路并不平坦。

  但汪建始终在四处传播他的梦想:让人人都能活到100岁、管理癌症甚至攻克癌症。“孩子出生了,不再有地中海贫血,中国的聋哑学校应该关掉95%,这是我马上想做的事情。”汪建在一次演讲上说。

  至于钱,汪建始终强调自己“会要饭”、“能忽悠来钱”、“擅长打肿脸充胖子”。对于钱的工具化和不在乎的姿态,是他和华大基因极力希望外界接纳的理想主义形象的一部分。

  马兴瑞在5月19日参观时说,华大基因目前正处在产业化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将提供针对性服务,助推华大基因在农业、海洋产业、基因检测、精准医疗、健康服务等领域尽快实现产业化和跨越式发展。

  作为一个多次登顶雪山的登山者,汪建在一次次的“不得已”当中,似乎已经越来越接近他的梦想。子公司对超级测序仪的推出,让他有希望摆脱对上游测序仪生产商的依赖。

  时代周报记者多次就上市、创新等问题联系华大基因方面,但华大基因表示“暂时不接受财经媒体采访”。

  先后拥抱资本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界都未能分清这个容身于深圳盐田区一个旧鞋厂中的“机构”,到底是科研机构、国有公司还是民营公司,甚至连资本方也如此。

  但过去数年,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工厂”在资本和公众面前越来越清晰,资本的参与,将华大基因催熟为现在的模样。

  2012年12月,为收购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华大基因的大门首次被资本敲开。强势的汪建终于搭理资本,过程却让资本方痛苦不堪。

  当时的汪建叫价33亿元估值,此外,华大基因刚开始提出的投资时间也让投资机构望而却步。“华大基因提出希望机构能够在6-10年持续地投入,而不是3年内就IPO,据了解,没有一家机构同意。”一名接近华大基因的人士透露。当时,投资机构不答应投资这么长时间,而华大基因眼看已经接近2012年底,收购CG的计划已逼近,出于资金快速到账的需要,汪建最终妥协。

  很多与华大基因有过接触的投资机构均表示,“华大基因很强势”。据悉,当时信心满满的华大基因要求和投资机构签订双向对赌协议,而这对于国内的投资机构来说并不普遍。

  谈判的结果是,华大基因宣布旗下子公司华大科技出让42%股份,融资13.98亿元人民币。其中,光大控股4亿元,云锋基金2.3亿元,红杉资本2亿元。深圳本地深创投的投资额为2000万元,汪建嘲笑对方“胆小”。投资机构显然冲着上市而去,当时的华大基因即被预计将在2015年上市—并且政府强烈希望它在A股上市。

  最终签订的协议直接对华大科技2013、2014年度的净利润确定了数额,若不能达到规定利润,则需要出让一定股份给投资人。2013年,投资机构对于华大基因业绩完成情况、规范化治理都很满意—尽管有华大基因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称,“2013年的收入透支了2014年的”。

  据公开报道,另一子公司华大医学的投资机构前后共有三批。2014年的第一批投资者包括深创投、苏州软银天维创投、上海国和现代服务业股权投资、成都光控西部创投、北京荣之联(002642,股吧)科技、深圳盛桥新领域投资、深圳红土生物创投、上海景林景麒投资等8家机构。2014年5月16日,第二批投资机构入驻,分别为上海腾希投资、深圳华弘资本、深圳南海成长创赢投资、中金佳成(天津)医疗投资等共4家。紧接着,又有包括松禾创投,青岛金石灏汭投资、深圳有孚创投等7家机构进行了投资,此外,深圳创投等也再一次进行了跟投。

  除了钱,投资人最初还被要求配置与投资额相当的业务量,即带着业务投资。而汪建曾称,投资人的话语权与占股比例并非一致,“我们可以规定,投资人的话语权只占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比如1/10、1/20。”

  对赌压力下的“改革”

  如此自信和强势的姿态,随着2014年的一纸禁令而急转直下。2014年2月,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下发通知,叫停基因测序,根据规定,目前国内使用的基因检测仪器、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用软件等产品,需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已经开展的,要立即停止。

  此前,作为华大基因的主营业务之一的基因测序,已经开展了数年。尽管2014年7月,卫生部批准华大基因的两个基因检测仪恢复使用,使华大基因成为国内首批获批的基因检测公司,但4个多月的业务影响,已使华大基因完成对赌协议承诺颇有压力。“到后期华大基因显得很吃力。”一位华大基因前员工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为了实现盈利目标并准备2015年上市,华大基因在2014年后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架构调整。“不少原先在华大科技的部门,在架构调整后,都移到了总部,因为不赚钱。被留在华大科技的都是赚钱的部门。”前述华大基因前员工表示。

  架构调整还让华大基因实行扁平化管理,按照项目划分部门,并且每个部门要完成一个确定的利润额。目前,华大基因内部有100多个小组,每个组长直接对高层负责,高层则仅有八个人。“受伤最大的是中层管理层,多年闯过来的管理者,被高层下了死命令,每年要赚多少万,而且只能管十几个人的部门”。

  这对华大基因的内部管理也形成了挑战,据华大基因内部人士称,华大基因一直将“科研做得很好的人,技术很牛的人,拉去做管理”,却一直没有聘请数量足够的专业管理人士。此前亦有资本方将架构调整前的华大基因评价为“架构复杂、管理混乱”。

  在外部,华大基因也削减对于代理商的需求。2014年12月22日,华大基因在官网推出“‘爱in家’基因指导生育健康服务”,并称之为“采用轻松便捷的O2O方式开展的健康服务”。华大医学也密集开设各类“基因大讲堂”活动,总裁常常亲自上阵讲授助理团队制作的PPT。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汪建曾下令取消全部代理商,最终的折中方案是提高门槛、严格准入。“医疗领域具有双向垄断(特性),直接教育百姓的效果更好。”华大医学总裁尹烨的书架上如今摆满O2O营销书籍,并被称为“科普CEO”。

  一般而言,医药、器械行业的潜规则为“4倍空间”,即终端价格与生产厂家销售给代理商的价格是4倍关系,差价被代理商、科室、医院按比例分配,历经多年而形成所谓潜规则。但华大基因将代理商价格与终端价格的差距缩减为2倍左右,即提高代理商拿货价格并降低终端价格。

  更重要、也更众所周知的调整是,汪建原本打算将华大科技上市,后来的计划却将华大医学也一并上市,原因是华大科技盈利能力有限。流传于华大基因内部的说法是,“华大基因想要科技多赚钱,因为科技是家里大姐姐,没嫁出去的时候就要赚钱给弟弟妹妹。但现在科技赚的钱不够多,所以把华大医学绑在一起上市。”

  汪建曾向媒体坦陈,他理解商业化和研究之间的紧张关系。“如果我们过于商业化,会看不到未来,”他表示,“但如果我们只考虑未来,也不合适”。这样的双重任务,要求他必须既有梦想,同时又要成为商业战略家,在基础研究和更迅猛的商业化之间实现平衡。

  华大基因在2014年一度已聘请投行准备前往海外上市,但2014年底,上市消息被确认回到A股。快速上市也许能够解开华大基因的资本套索,像此前的每一次一样,让它转危为安。

相关文章

跨国企业密集到访,王文涛密集会见全球CEOs强调投资机遇

北京,3月24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近期的一系列会议中,连续接见了美国AMD半导体公司、美敦力和埃克森美孚等多家跨国企业的高层。这些会面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欢迎国际投资者,共享......

国家发改委: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投资中国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和健康产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负责人华中在会上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投资中国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和健......

利好5万亿市场,多个细分领域投资机遇涌现

国务院日前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确定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加快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等内容,一个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呼之欲出。对于这一涉及多个行业的重......

万亿级别投资规模,设备更新方案带来经济新增长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而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答记者问中提到:“去......

Brain:科学家识别出参与阿尔兹海默病中神经元易感性发生的关键基因

神经变性疾病早期阶段的特征是离散脑细胞群中蛋白质的积累以及这些脑细胞的退化,对于大多数疾病而言,这种选择性的易感性模式是无法解释的,但其对于病理性机制或许能提供重要的见解。阿尔兹海默病是世界上主要的痴......

2024年中国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CRISPR/Cas优势明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金斯瑞(HK.1548)、凯赛生物(688065.SH)、华熙生物(688363.SH)、华恒生物(688639.SH)、川宁生物(301301.SZ)等本文核心数据:ZFNs技术;......

厚积薄发我国科学家揭开表观遗传“神秘面纱”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决定了生物体的全部表型。但问题来了,在相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胞胎,身高、肤色、性格、健康状况等并非完全相同,这是为什么?为了揭开表观遗传的“神秘面纱”,科......

基因解码揭示人类无尾之谜

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NYUGrossmanSchoolofMedicine)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我们远古祖先的基因变化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人类不像猴子那样有尾巴。这项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

重大项目清单密集发布21省份投资近10万亿

年初至今,全国多地以重大项目为引领,积极推动经济发展,至少已有21个省份发布了2024年的重大项目名单或全年度重大投资项目计划。其中预计年度投资总额接近10万亿元,充分体现了重大项目在扩大有效投资、拉......

人与猿类如何在进化中“甩掉”尾巴

猴子有尾巴,而人类和猿类的尾巴却在进化中消失了,是什么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自然》28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人类和猿类演化掉尾巴的遗传学基础。灵长类动物尾部表型的系统发育树(Ma表示百万年前)。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