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9-01 16:49 原文链接: 药品微生物控制的过程之重

  不少人还记得2006年那场震惊全国的“欣弗事件”。由于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违规生产,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对欣弗注射液进行灭菌,造成11名患者死亡,影响至今余震不断。这就是药品微生物控制环节出现环节导致的惨痛悲剧。

   经历了多次药品微生物控制引发的医疗事件,药品微生物检验和检定方法马上将发生重大变化——在即将于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着重解决了药品微生物相关检查方法,以及微生物限度标准与欧美等药典的协调统一问题。就此,多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要面对药品微生物污染控制中的挑战与革新,建立强有力的微生物过程控制程序是关键。

   微生物大风险

   不少人还记得2006年那场震惊全国的“欣弗事件”。由于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违规生产,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对欣弗注射液进行灭菌,造成11名患者死亡,影响至今余震不断。

   “欣弗事件”之后4年,“刺五加事件”再一次刺痛了人们的神经。云南6名患者在使用黑龙江完达山制药厂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之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3例死亡。出现问题的原因是涉事药品受雨水浸泡后被细菌污染。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胡昌勤表示,在控制药品微生物方面,尽管世界各国已经付出过惨重代价,在技术上也已取得重大突破,但稍有不慎,悲剧仍可能重演。不仅如此,我国独具特色的中药注射液由于缺乏原材料标准,是典型的“高风险”产品,因而药品微生物控制在我国意义尤为重大。

   广州百特侨光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质量负责人姚艳平指出,一系列重大药害事件使药品微生物污染控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意识到,微生物污染不仅会导致药品的药效降低、失效,甚至可能使病人失去生命。因此,如何降低药品的微生物污染风险,成了制药行业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

   多年来,制药行业一直致力于生产出安全可控的“无菌产品”,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这个目标的实现至今仍挑战重重。

   药品检验挑战重重

   在所有涉及微生物安全控制的领域里,药品行业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有很多道工艺可对微生物产生控制作用。此外,药品中的环境往往也并不适合微生物生长。因此,残存在药品中的微生物通常是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芽孢。这样的药品进入人体内环境后,随着药物分解,原本静息的微生物就可能复苏、繁殖,并造成人体感染。

   这种情况的危险之处在于,那些潜藏在药品中、既不活动也不繁殖的微生物很难被检测出来。尤其当药品本身含有抗生素成分时,除非把抗生素完全降解,否则即便存在微生物污染,也无法成功检出。此外,芽孢是微生物为渡过不良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抗逆性极强的构造,这也大大增加了灭菌难度,影响了灭菌效果。

   以往药品微生物行业之所以遇到很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药品检验自身的特点。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化药所微生物检测室副主任马仕洪认为,制药行业工作人员的思维很容易受到食品和环境微生物管理模式的影响,这不利于提升专门的药品微生物控制技术。

   “药品微生物检验天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华瑞制药公司微生物质控部经理崔强说,“微生物繁殖、扩散的特性使其在药品中的存在数量和分布空间总在不断变化。显然,常用的抽样检查很难如实反映整体情况。”

   过程控制是关键

   针对药品微生物检验所面临的挑战,马仕洪认为解决之道在于实现从终产品检验到过程控制的转变。也就是说,对微生物污染的监管、控制,应当放眼药品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源头的原料、辅料抓起,并进而关注整个工艺流程。

   鉴于目前无菌测试受到抽样概率的限制,并不能真正反映产品是否无菌,马仕洪呼吁,产品的无菌保证应该通过灭菌工艺或无菌工艺的验证来得到。“要实现这种验证,目前最需要的是一套强有力的微生物控制程序。”姚艳平说。

   那么,这个程序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呢?姚艳平列举了工作人员、生产材料、设施设备、工艺设计及过程、数据审核及过程监控等方面。其中,她认为“人”的因素非常关键。

   “操作人员是生产过程中的最大污染源。”姚艳平说。为避免人为引起的微生物污染事故,生产企业必须遴选具备专业知识并经过适当培训的工作人员。此外,即便是熟练的老员工,也可能由于缺乏安全意识而偏离良好的操作规范。她建议企业通过制度化的知识,而非口口相传的“经验”来规避员工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

   此外,由于原材料是中药制剂中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姚艳平建议,应当建立可靠的供应商质量管理程序,执行严格的原料微生物限度测试。此外,原材料在使用前的储存状态必须受到严格控制。

   “细节决定微生物控制的成败,决定药品品质的优劣。”专家表示,在涉及微生物和医药的领域里,考虑再多也不为过。

相关文章

2024年全国临床检验室间质评计划调查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发布2024年全国临床检验室间质评计划调查通知。各有关单位实验室:开展正式室间质量评价计划前,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验室开展调查(预研)计划是必经阶段。为了解相关检验项......

雄性小鼠肠道微生物会影响后代健康

据新一期《自然》发表的论文表明,雄性小鼠肠道微生物组的紊乱可能会影响其后代健康。众所周知,导致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失衡的环境因素会塑造宿主的生理和疾病相关反应。但父系肠道微生物组对后代的影响尚不明确。为......

减少白色污染,含微生物的可降解“活塑料”面世

一种嵌入微生物的新型塑料可帮助减少塑料行业的环境足迹。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热塑性聚氨酯(TPU),它充满细菌孢子,当暴露于堆肥中的营养物质时,会在其生命周期结束后逐渐发......

国家药监局关于印发药品抽检探索性研究原则及程序的通知

国家药监局关于印发药品抽检探索性研究原则及程序的通知国药监药管〔2024〕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为进一步规范药品抽检工作,指导各地药品监管......

2023年度药品审评报告

2月4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23年度药品审评报告”。当前新一轮技术变革加快发展,围绕新机制、新靶点药物的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不断取得新突破,以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小核酸药物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疗法......

微生物所举办噬菌体资源库建设研讨会

4月26日,噬菌体资源库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办,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和mLife期刊联合承办。会上,微生物所所长钱韦阐述了噬菌体库建设对应对耐药问题的重要性,希......

印遇龙:“减抗”助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4月26日在重庆市荣昌区落幕的抗微生物药物减量化路径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下称亚热带生态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作了题为《微生物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爆款”药品将一去不复返

中新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陈溯)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阿龙·切哈诺沃25日在北京表示,下一代药物日趋个体化,“爆款”药品将一去不复返。2004年诺贝尔......

秸秆投入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多碳库形成

区分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有机碳是确定土壤有机碳库形成的关键。在施肥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周转和积累受肥料类型和土壤微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调控。不同肥料投入有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对其利用策略,从而......

张文宏:感染病学科发展不允许再被忽视

感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给全球的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重大挑战。当下,诸如登革热、猴痘、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性疾病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如何面对这些感染性疾病带来的挑战?又该如何构建一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