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0-10 11:39 原文链接: 基因受化学修饰改变性取向?同性恋这件事又有新发现

  2015年10月8日,在美国人类遗传学会(ASHG)年度会议上,一场关于“表观遗传学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可能改变性取向”的学术报告再次掀起“同性恋基因”话题。一时间,Nature、Science、NBC官网都对其投入关注并撰文报道评议。

  该报告来自于美国加州大学 Eric Vilain实验室,研究团队首次基于分子标记借助计算机模型,从表观遗传学水平预测性取向。

  事实上,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找证据表明同性恋并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是深深根植于人的生命中,且至少部分由基因决定。但是,回顾同性恋的研究史,“同性恋基因”却难以捉摸。

  质疑:基因决定性取向

  追溯至1993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遗传学家Dean Hamer带领的研究团队就开始了挖掘“同性恋基因”的研究工作,他们发现,在X染色体上一段特异序列,Xq28中包含一个或多个基因与同性恋相关。这一重大发现发表于《Science》,但是却遭受到很多质疑,特别是不少研究团队无法复制出其研究结果。

  以双胞胎为案例提出质疑:同卵双胞胎即便拥有相同的基因组信息,当一个是同性恋时,而另一个却仅有20%-50%的概率成为同性恋。所以,简单认为基因决定性取向的观点并不能站稳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研究学者开始转向表观遗传学,他们认为除了基因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对同性恋有影响。

  新观点:表观遗传学影响性取向,且可遗传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核苷酸序列的前提下对基因进行化学修饰,从而打开或者关闭基因。表观遗传学虽然不改变“代码”,但是影响基因表达水平。

  其中,甲基化是最主流的修饰之一,具体修饰过程是核苷酸胞嘧啶区域选择性地被添加甲基。过去的研究认为,甲基化可以伴随一生,但是当生成卵子或精子时,大部分会伴随去甲基化过程消失,所以胎儿常常从“一张白纸”开始。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一些修饰能够遗传给下一代。2012年,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的进化遗传学家William Rice所在的研究团队发现,当父亲遗传女儿或母亲遗传给儿子时,甲基化修饰经过删除后又复原,可能会导致同性恋。详细解释:研究推测,改变子宫内胎儿对睾丸激素敏感性的DNA修饰可能会使女宝宝的大脑“男性化”、男宝宝的大脑“女性化”,最终导致同性恋倾向。

  Rice的关键发现引起了Vilain实验室的Tuck Ngun博士后的注意,他从中受到启发,并进行深入研究。Ngun选取了37对男性同卵双胞胎(一个是同性恋一个正常)和10对男性同卵双胞胎(都是同性恋)为研究对象,检测基因组中140,000个位点的甲基化情况。借助计算机算法,研究团队共找到5个与性取向密切相关的甲基化位点。

  为了对这5个特殊甲基化位点进行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将试验对象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试验对象用于研究特定的甲基化修饰与性取向之间的关联,另一组用于研究如何在表观遗传学水平预测性取向。具体的研究细节,年会报告中并未透露,但是研究人员表示研究结果有高达70%的准确率。

  未知:为什么同卵双胞胎出现不同的甲基化?遗传?环境影响?

  如果Rice的猜想是正确的,母亲的修饰位点可能仅遗传给双胞胎中的一个,或者可能并不遗传,仅仅只是其中一个胎儿在子宫发育的时候自身DNA发生修饰而已。

  Ngun则认为,当胎儿在子宫内发育,甲基化过程可能会受到微小的环境差异影响,例如胎儿位于子宫的确切位置或者从母体接收到血液的量。由此会出现同卵双胞胎性取向有差异的情况。

  西北大学心理学家J. Michael Bailey 表示,这种微妙的环境影响将意味着“修饰发生在哪里”。他强调,Ngun以性格取向相反的同卵双胞胎为研究对象是最理想的研究方案。但是,研究结果需要以更多的双胞胎为研究对象进行重复试验,直至研究完全可信。

  最后,研究团队强调,研究结果不应该用于同性恋检测或者误导性治疗。Bailey 表示,他并不担心这样的滥用,科学家将不会在短期内有潜能去操纵人的性取向。所以,在任何情况下,不应该限制对性取向的原因研究,无论得到的研究结果只是假设还是确切的结论。

  对同性恋进行分子水平机理的研究,有利于追根溯源,弄清楚为什么我们生来如此。

相关文章

国际最新研究:森林采伐管理能保护大型濒危哺乳动物

中新网北京4月11日电(记者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生态学研究论文称,负责任森林管理认证体系覆盖区域内的哺乳动物比非认证管理森林里的哺乳动物更丰富,被捕猎的威胁更低。这项研究基于对......

研究重建过去300年以来喀斯特区森林演变过程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历史人类扰动及森林演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4月5日发表在Earth’sFuture上。大规模生态......

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辞世,享年73岁

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钟秉林于2024年4月7日辞世,享年73岁。钟秉林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担任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教育......

科学家揭示番茄闭花授粉形成机制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吴双团队首次解析了番茄通过形成特殊表皮毛,改变花的结构,进而改变授粉方式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未来改造植物授粉方式,增加结实率和提高植物的逆境适应力,以及未来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控制提供了重......

意外受伤带来启发!34岁华人PI揭示人类尾巴丢失之谜

文|杜珊妮徐可莹“我为什么没有尾巴呢?”注视着小狗肆意摇摆的尾巴,孩童时的夏波不禁发出这一声灵魂拷问。转眼间,曾经的“好奇少年”已经成长为一名遗传生物学家,一次意外的尾骨受伤让他重拾对“尾巴”的思考。......

“左撇子”形成与啥因素相关?研究发现罕见遗传变异

中新网北京4月3日电(记者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遗传学论文认为,罕见的会引起蛋白质改变的遗传变异和微管蛋白基因,可能与人类俗称“左撇子”的左利手的形成有关。这项研......

最新研究:斑鬣狗DNA遗传信息反映社会地位等级

中新网北京4月1日电(记者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通讯-生物学》最新发表一篇遗传学论文称,一项研究发现,野生雌性斑鬣狗(Crocutacrocuta)的社会地位反映在其整个基因组的DN......

体内建“特效药厂”,这株细菌可治慢阻肺

走进猪场和猪近距离接触、带着吸奶器取猪奶、从猪奶分离的3000多株微生物中筛出一株良菌、研究猪奶分泌机制……5年前猪场采样的场景,尹佳仍记忆犹新。这个湖南师范大学的副教授,原本对动物营养研究“一窍不通......

恐怖气息仍在,顶尖华人学者被迫转换研究方向

在备受争议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Initiative)结束两年后,美国的华人学术圈仍旧弥漫着恐怖的气息。因为该计划,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教授陈刚曾在2021年被逮捕。如今,他已被迫将研究重......

人与猿类如何在进化中“甩掉”尾巴

猴子有尾巴,而人类和猿类的尾巴却在进化中消失了,是什么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自然》28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人类和猿类演化掉尾巴的遗传学基础。灵长类动物尾部表型的系统发育树(Ma表示百万年前)。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