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11 13:22 原文链接: 低碳认证认可技术研究填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空白

  近日,记者从国家认监委获悉,《国际背景下我国重点行业碳排放核查及低碳产品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下简称“碳二期”项目)预计于2016年完成。通过该项目研究,将建立我国重点行业碳排放和碳减排核查技术体系,推动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的实施,从而促进相关行业和企业在能源构成、工艺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加强管理,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有效减少重点行业碳排放量,促进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水平提升,同时为国家实行碳排放量整体控制等政策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发挥认证认可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保障作用。

   2014年9月,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组织实施“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碳二期”项目。该项目着眼于进一步发挥认证认可对国家低碳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围绕我国碳排放领域的规划目标和政策需求,聚焦于电力、钢铁、建材、化工和水上运输5个重点行业,重点攻克国际行业减排MRV制度及方法学的分析和评价技术、企业碳排放核查方法学及核查技术、基于企业核查的行业抽样及统计分析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构建基于国际背景的国内行业碳排放核查技术体系,制定碳排放核查相关标准、规范和实施指南。同时,以建筑陶瓷、轮胎、热轧钢带、板材、纺织品等5类产品低碳认证技术规范、标准和实施规则研制为切入点,分析研究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在我国低碳产品认证中的适用原则,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产品认证技术规范、认证规则和认可规则,同时围绕提升我国低碳产品认证的国际采信度,构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特点的低碳产品认证认可技术支撑体系。

   此前,国家认监委已经会同几个相关部门开展了建立低碳认证制度等研究项目。

   2010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认监委联合启动“十一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我国低碳认证制度建立研究》项目。该课题旨在通过国际低碳认证制度对比研究,从我国国情和发展现状出发,分析我国低碳认证政策和技术需求,研究并建立我国低碳认证制度框架体系,并通过试点逐步加以完善,为制定我国低碳认证管理制度提供依据。尽快建立中国特色的低碳认证制度,进而积极影响低碳领域“国际规则”的制定,有利于维护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国家利益;有利于科学制定和落实我国的碳排放指标,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2013年,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项目研究成果为我国建立低碳产品认证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11年7月,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组织实施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正式启动。该课题以构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制度为目标,研究制定碳排放和碳减排评价机构的认可要求,针对组织、项目、产品、技术等不同层面,研究碳排放和碳减排评价的通用要求及评价技术;研究碳减排技术评价基准线界定、企业碳排放核查、建筑节能项目碳排放评价、产品碳足迹评价中的数据质量保证等关键技术,建立碳排放和碳减排评价技术体系。项目共设6个课题,从认证评价、能力认可、基础工具3个角度开展认证认可技术研究,并结合我国行业产业的特点,形成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评价技术体系,为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制度奠定技术基础。2014年5月,该项目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项目共研制《工业企业碳排放核查通用规范及指南》等国家标准草案18项,行业标准1项,国际标准提案1项,《温室气体审定和核查机构要求》等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技术规范文件30份,开发碳排放评价基础数据库1个,典型行业碳排放评价数据库3个,申请国家ZL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完成专著8部,建立了涉及电力、电子、纺织、机械、建筑、建材、水泥、汽车、印刷、造纸等行业的碳排放和碳减排研发示范基地23家。相关科研成果支撑了《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低碳产品认证目录(第一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第三方审定/核证指南》等政策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已在6省1市碳交易市场试点。自2013年”6+1”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开展以来,参与试点碳交易的试点地区如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重庆、广东和湖北等省、市共委托了84家核查机构开展了全部控排企业的碳排放核查工作。试点省市共纳入控排企业1919家,配额分配总量达到12亿吨二氧化碳。

相关文章

陆地植被动态反馈加强了全新世快速气候变化事件

全新世作为典型间冰期,总体上表现为一个气候相对温暖稳定的时期,但却不断被一系列快速(或极端)气候变化事件打断,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全新世累计至少发生了10次快速气候变化(RCC)事件。然而,关于全新世R......

陆地植被动态反馈加强了全新世快速气候变化事件

全新世作为典型间冰期,总体上表现为一个气候相对温暖稳定的时期,但却不断被一系列快速(或极端)气候变化事件打断,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全新世累计至少发生了10次快速气候变化(RCC)事件。然而,关于全新世R......

多年拉尼娜与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贾凡副研究员联合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学者,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全球变暖将导致多年拉尼娜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相关研究成果以《全球变暖下更......

极端天气频繁袭来,气候变化是“罪魁祸首”吗?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孙劭:温度每上升1℃,大气中的饱和水汽大约增加7%,致使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强度和影响范围明显增加。全球变暖还会影响大气环流模式,导致气候系统发生复杂变化,进一步增加极端......

中国碳卫星可观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及净碳通量

过去十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平均每年6‰增速持续升高,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是中国科学院昨天在京发布的《全球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简称《全球碳排放与碳收支......

《全球碳排放与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发布

7月26日,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发布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编写的《全球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简称《全球碳排放与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报告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评......

中国—南非首期气候变化培训班正式开班了!

7月24日,中国—南非首期气候变化线上培训班开班式成功举行。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南非森林、渔业与环境部副部长玛吉·索蒂尤,中国驻南非大使陈晓东等在开班式上视频致辞。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

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7亿吨

7月12日,时值第11个“全国低碳日”,由生态环境部和陕西省政府主办的“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西安举办。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表示,我国建立起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3年......

重视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近期,受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极端气候影响,世界主要水稻生产国生产受到影响,全球大米价格持续攀升,达到11年来历史高点,国内稻谷价格也呈现同步上升趋势。我国是世界重要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大国,厄尔尼诺现象会不......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发布

7月8日,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应对”主题论坛上,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